限時公開即時精選

他的「負」比你的「正」還要真實: 成功的心理治療,竟來自於治療師的失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因為治療師的失敗

「因為有治療師的失敗,才有成功的治療。」我自信地這麼說。

好友勸我不要寫這種文章,好像幫治療做不好的心理治療師找藉口開脫,更會惹得個案不開心。

但我一段時間以來左思右想,仍然覺得這句話是硬道理,必須寫出來。應該先說明的是,我針對的只是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這個範疇,本文並不適用於其他取向的治療方式。因為精神分析取向工作者將治療關係--包括移情、反移情--當作是最重要的治療素材之一,其他學派並不是這樣。

精神分析的本體論(ontological)面向與認識論(epistemological)面向不同,後者強調詮釋與洞視,前者著墨於怎樣才可以感到活著並感到真實。美國分析師奧格登(Thomas Ogden)說,本體論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就是溫尼考特與比昂。


比昂Wilfred Bion、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

比昂Wilfred Bion、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


在這個脈絡底下,詮釋不如經驗來得重要。

溫尼考特曾經這樣說:

「令我震驚的是,因為我想要做詮釋的個人需要,我阻止或延後了多少深刻的改變。如果我們可以等待,患者就可以富創造力地達成瞭解,伴隨著強烈的喜樂,我現在享受這種喜樂,更多於過去我自認聰明(做詮釋)所獲得的喜樂。」[1]

回到臨床。

當代許多個案的主要問題不再是潛意識的衝突或被潛抑的衝動,而是空虛感與無用感。

他們沒有在自己的生命中現身。

在長大的過程中,他們的需求和感受,沒有獲得照顧者持續性的理解與回應,收到的反應反倒是忽視或扭曲。

那些無以名之的一整團內在狀態,沒辦法被象徵化,只能是空的,以「缺席」(absence)的狀態存在著。它沒辦法與「功能性的自己」整合在一起。這樣的人,可以在公司裡運作良好地達成任務,但只要將心的表層翠綠繁茂的小草撥到一邊,就會赫然發現,內心的土壤空了一大塊。

他們覺得生活缺乏真實感,生命沒有意義,自己是冒牌者。

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例如憂鬱、焦慮或關係議題,以「案主」之名進入心理治療。

分析治療進行到某個時刻,個案開始感到治療師有所不足,沒辦法像書上的分析師那樣做出很厲害的詮釋;或者治療師想深入的點,和自己的內心搭不上線。總之他對治療師出現了失望(你不如我預期)或生氣(你做得不好、做得不夠),甚至想結束治療。

個案常常想壓抑這種負面感受,繼續當個合作的被分析者,費倫齊曾這麼形容:「患者很少生氣與憤恨,大多是無助地順從,願意接受我的詮釋……我逐漸了解這些表面合作的患者,對我也有恨意和憤怒」。

治療師當然也不喜歡負面的場面。治療師也有自戀需求,想要被個案尊敬、喜愛,期盼個案能覺得治療工作對她有幫助,卡住的人生可以繼續向前。

誰想要當一個沒用、失敗的治療師呢?通常我們會使出渾身解數,儘量不讓這個情況發生。

然而,只有當成長過程中的「負面」經驗能在分析治療中重現,那部份才有可能真的得到轉化,治療才會有進展。

更何況治療師不是神,總有神入失敗(empathic failure)的時候,難免讓個案出現負面的感受。

「負」的感受在治療中實際浮現,或許對治療效果來說是「正」面加分。

這樣的悖論,我認為正是溫尼考特風格迷人之處。

 

珍貴的憤怒片刻

《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是溫尼考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51年先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報告,接著有1953年、 1958年、1971年出版的三個版本。在他過世的1971年[2]最後一個版本中有個案例,溫尼考特希望藉此呈現「失落的感受如何成為整合自身經驗的一種方式」[3]

本篇論文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溫尼考特在其中對「負」(negative)的意象做出相當豐富的辯證式思考。

關於溫尼考特和「正向心理學」的連結,請參考我另一篇易讀的文章:


我們一同來看這個案例。

患者是一位很聰慧的女性,有幾個小孩,來分析前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孤僻(schizoid)。

在某一節治療的開始,患者說了一個憂鬱的夢,內容是關於對前一位分析師的渴望。

患者常常會陷入幻想  此刻患者幻想她正在火車旅行,發生了意外,她的小孩和她的分析師都不知道她發生什麼事。她可能會大叫,但她媽媽聽不到。

她聯想到她曾讓她的貓哭嚎數小時。

這些經驗都可以連結到她童年遭遇到許多分離,超出她可以處理的程度,因此可以說是創傷性的。

這節分析的材料大多在處理關係的「負向」(negative side),也就是說,是關於當爸媽不在時,孩子必須經驗到逐步的失敗。

此處的語義有點曖昧複雜。首先,爸媽不在這件事本身,當然就是關係的「負向」,但我的理解不只如此。就溫尼考特這個患者(以及我們這個時代許許多多年輕個案)而言,成長過程中所謂「逐步的失敗」並未發生,出現的是創傷;在此「負」意味著沒有出現該出現的狀況(逐步的失敗),這樣的關係也將帶來更負面的影響。

患者自認是一個失敗的母親。她曾經離開她兩歲的小孩三天,當時她懷了第二胎,跟先生一起去渡假。有人告訴他,在她離開後她的小孩不間斷地哭了四小時。

我感到有趣的是,行文至此出現了一種混淆或交織,患者到底是拋下小貓讓牠哭了幾小時,或者是拋下小孩讓他哭數小時?還是,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想像一個畫面,小孩跟貓咪同時放聲啼哭,天地同悲心都碎了。

溫尼考特在這裡說,事實就是我們無法告訴動物跟小孩發生了什麼事。當小孩無法理解的時候,媽媽離開就代表她死了。當然並不是媽媽一離開就死掉,剛離開後一段時間,在小孩心中她還是活的。但是過了一定的時限以後,她就死了。由生到死中間有一個珍貴的憤怒片刻」,但很快就消失,或者小孩從來沒有經驗過。

我想這篇論文所要闡述的,就是精神分析可以協助取回這個「珍貴的憤怒片刻」


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誰在場?誰不在場?誰才是真的?

患者在11歲的時候,二次大戰期間,疏散到外地去跟一個寄養家庭同住,她完全忘了她的童年和雙親,但她不想稱呼那些照顧者為叔叔或阿姨。那些年她不去稱呼他們任何稱謂,這是記住她父母的「負向」(the negative of remembering)--不去記得。

我想,叔叔阿姨意味著替代性父母,在患者內心那是虛假的謊言,因此拒斥而不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稱呼照顧者。

缺席不在,才是真實的。

在移情中,唯一真實的事情是缺口、死亡、空白、不在、失憶。失憶是真實的,被忘記的反倒失去了真實性。

甚至溫尼考特自己,在移情中也成為一位真實且在場分析師的「負面」。

在本篇最知名的場景中,患者說:「對我來說,前任分析師永遠比我目前的分析師重要。或許你對我比較有益,但我還是比較喜歡他。等我完全忘記他之後,也還是如此。他的『負』比你的『正』還來得真實。

我讀完覺得這些話帶著隱微的敵意,頗為傷人。如果各位朋友的伴侶這樣子拿前任跟你做比較,你一定會氣炸吧。

溫尼考特變成寄養家庭照顧者,在場卻不真實。

溫尼考特穩住,同理地說「真實的東西,是不在這裡的東西。」

患者忽然想起她媽媽說過「當我們不在的時候,我們聽得見你在哭。」

當時她想,媽媽是不是撒謊?這個想法讓她無法應付,她只好將之否認。

患者的生命不斷面臨失去,失去父母、失去動物、失去自己的小孩,於是她說「所有我得到的,都是我得不到的。」

溫尼考特思考著,患者將「負」變成對抗「一切都結束了」的最後一招防衛。唯一「正」的,是「負」。

她接著問分析師:「對這一點你會做什麼?」

溫尼考特沉默以對。

患者說「喔,我懂了。」

溫尼考特解釋「我沉默是因為我不知道要說什麼」。

患者答沒關係,實際上她因為這個沉默而開心。

溫尼考特寫道「她寧可我什麼話都沒說」。

讀到這裡,我又感受到一種無情,擊打著分析師溫尼考特。患者的問題「你會做什麼」和溫尼考特的沉默反應,似乎顯現出分析師的無能。而患者再次驗證,她想得到的都得不到。「喔,我懂了。」

溫尼考特此刻勇敢地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以及脆弱,並且誠實而謙遜地說明「我不知道要說什麼」。而患者的回應居然是,她寧可溫尼考特連這句誠實的話都不用說。

她將溫尼考特的話語前面加上一個「負號」。


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奧格登認為,在此患者表現出「珍貴的憤怒片刻」,同時或許也展現患者「永久不溝通的自我核心」[4]。我覺得這樣思考可以為這一節治療賦予正面的意義。

文章中溫尼考特繼續說「或許做為一名沉默的分析師,讓我與她一直在尋找的前任分析師連結在一起」。

本節分析結束前,患者又出現一個幻想,她即將去度假,她想像溫尼考特陪她一同搭火車,或許半程就好。

這個結尾異常動人,在這一節分析前半「負面」的波濤之後,最後患者不是要在旅途中拋下誰或被誰拋下,而是想要跟溫尼考特在一起,即便只有半程。

 

結論:不斷地修補失敗

不過故事到此還沒結束。患者在溫尼考特過世許久以後,距離上述論文中那一節治療至少過了十五年以上,她找上了號稱「法國溫尼考特」的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做分析。新的素材,彷彿可以接續舊的,但又增添了我們對她多層次的認識。

「經歷如此的遠行,歸返的還是同一人嗎?」[5]

溫尼考特這麼說:

「在成功的治療中,病人能夠排演出創傷或環境的失敗,並在個人全能的領域裡去經驗它,因而減少了自戀創傷。做為分析師,我們㇐再涉入失敗的角色,除非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正向價值,要我們接受這個角色並不容易。我們被逼著當失敗的父母,唯有如此才能當成功的治療師。[6]

在溫尼考特眼中,失敗無疑地是母親或分析師的照料過程中極為自然的部分,或許也是我們與AI機器人及ChatGPT之間決定性的差異因素:

「這就是機械完美與人類之愛之間的差異所在。人類總是在失敗,不斷地失敗;而在日常照料的過程中,母親總是不斷在修補她的失敗。這些相對的失敗,伴隨著立即的修復,無疑最終累積成一種溝通,使嬰兒逐漸理解什麼是成功……做為分析師我們了解這一點,因為我們也經常在失敗……」[7]

綜上所述,我說了這句「因為有治療師的失敗,才有成功的治療」,概念源頭其實來自溫尼考特。

願我們在治療工作中都可以敏於覺察我們的失敗,並勇於不斷地修補,成功協助個案在大拇指和泰迪熊之間、在主觀經驗和外在現實之間的中介地帶遊戲,並抵達他們自己的生命。



[1] Winnicott, D. W. (1971) The Use of an Object and Relating through Identifications. Playing and Reality: 86-94.

[2] 溫尼考特於1971年1月25日辭世。

[3] Winnicott, D. W. (1971)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Playing and Reality:1-25.

[4] Ogden, T. H. (2021) What alive means: On Winnicott's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02:837-856.

[5]論負特質,出自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與溫尼考特嬉戲(Jouer avec Winnicott),黃世明譯。https://www.utopie.url.tw/custom_132478.html

[6]Winnicott, D. W. (1962) The Theory of the Parent-Infant Relationship—Further Rema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43:238-239.

[7]Winnicott: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FANT AND MOTHER, AND MOTHER AND INFANT,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1968, in Babies and their mothers, 1987.

 

avatar-img
110會員
40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3P夢拓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伊德與他寵物狗之間的深厚情感,從阿狼到喬菲等多隻狗狗,牠們在佛洛伊德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洛伊德的愛犬不僅陪伴他度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也成為他分析治療的一部分。狗狗所帶來的無條件愛與陪伴,似乎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本文將帶領讀者瞭解佛洛伊德作為寵物主人的一面。
如果你想認識匈牙利精神分析師費倫齊,這篇文章你不能錯過。費倫齊是一位重要的精神分析大師,雖然早期被埋沒在歷史的荒煙蔓草中,但近三十多年來,他總算在當代的視野中重獲重視,其過程可說是從一個被當作忌諱的幽靈,轉變為當代精神分析的先驅。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希望釐清他遭遇到的兩則八卦,呈現費倫齊的真實面貌。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並因此導致焦慮憂鬱,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我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關於假我跟真我的論述來深入剖析。
本文希望表達英國分析師溫尼考特與正向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性。溫尼考特替眾多臨床上的困難情境,點亮了希望的火炬。他說「精神分析是一種高度專門的遊戲形式。」他果然是最懂小孩的精神分析師無誤!我期盼透過這種閱讀溫尼考特的方式,可以體現他理論的當代性,毫不過時,依然是活跳跳的,即便他早已離世。
生日快樂,佛洛伊德教授! 5月6日是精神分析創建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醫師的生日。他不只是一位維也納開業醫師、歷史上首位精神分析師,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得獎作家。他深深地形塑了西方民眾思考他們自身、心理及社會關係的方式,而且他的理論已滲透至文學、美學、文化藝術等領域,因而生生不息。
有人推崇比昂(Wilfred R. Bion)為「精神分析界最深刻的思想家」,但更多的人閱讀比昂的經驗是彷彿身入五里霧中。他的文風抽象、晦澀且稠密,這似乎是一種刻意和讀者保持距離的方式,避免他人認同他。本文將簡介他的幾個創見: 無領導者團體、負性能力、無憶無欲等。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伊德與他寵物狗之間的深厚情感,從阿狼到喬菲等多隻狗狗,牠們在佛洛伊德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洛伊德的愛犬不僅陪伴他度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也成為他分析治療的一部分。狗狗所帶來的無條件愛與陪伴,似乎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本文將帶領讀者瞭解佛洛伊德作為寵物主人的一面。
如果你想認識匈牙利精神分析師費倫齊,這篇文章你不能錯過。費倫齊是一位重要的精神分析大師,雖然早期被埋沒在歷史的荒煙蔓草中,但近三十多年來,他總算在當代的視野中重獲重視,其過程可說是從一個被當作忌諱的幽靈,轉變為當代精神分析的先驅。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希望釐清他遭遇到的兩則八卦,呈現費倫齊的真實面貌。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並因此導致焦慮憂鬱,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我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關於假我跟真我的論述來深入剖析。
本文希望表達英國分析師溫尼考特與正向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相關性。溫尼考特替眾多臨床上的困難情境,點亮了希望的火炬。他說「精神分析是一種高度專門的遊戲形式。」他果然是最懂小孩的精神分析師無誤!我期盼透過這種閱讀溫尼考特的方式,可以體現他理論的當代性,毫不過時,依然是活跳跳的,即便他早已離世。
生日快樂,佛洛伊德教授! 5月6日是精神分析創建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醫師的生日。他不只是一位維也納開業醫師、歷史上首位精神分析師,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得獎作家。他深深地形塑了西方民眾思考他們自身、心理及社會關係的方式,而且他的理論已滲透至文學、美學、文化藝術等領域,因而生生不息。
有人推崇比昂(Wilfred R. Bion)為「精神分析界最深刻的思想家」,但更多的人閱讀比昂的經驗是彷彿身入五里霧中。他的文風抽象、晦澀且稠密,這似乎是一種刻意和讀者保持距離的方式,避免他人認同他。本文將簡介他的幾個創見: 無領導者團體、負性能力、無憶無欲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心理治療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很嚴重,但其實不需要等到問題嚴重才求助,早期預防性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心理發展中的小插曲,避免問題累積影響心理健康。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分享憂鬱症治療心得,探討談話與藥物對治療的重要性,並強調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
Thumbnail
“ 修復人們對其自我理想的認知 只可惜,純粹理解痛苦和給予愛的支持,並不能帶來療效,只有一再的安慰──許多治療師誤解或小看了Kohut這位「自體心理學始祖」,正在於把他的學說簡化做「給同理心」的操作──因為我們不是去理解意識的痛,而是那個潛意識的痛,這個痛,是由擘開於自我與「理想的情人-理想的自
Thumbnail
一位出色的心理諮商師,不會片面追求給來訪者帶來快樂,而是努力讓他們認識到自我完整的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及心理師和來訪者在心理療癒過程中的作用和困境,同時也提到了呼吸練習在心理安撫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每個人所需的諮商時間都不同,並鼓勵人們從現在開始對心靈療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心得。
Thumbnail
心理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正是在所謂身心疾病的背後,試著找尋與看見那個獨一無二的你, 並讓你能夠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Thumbnail
心理治療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很嚴重,但其實不需要等到問題嚴重才求助,早期預防性心理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心理發展中的小插曲,避免問題累積影響心理健康。
Thumbnail
p.94 ●對情感關係的完整體驗   心理治療含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應該這樣說:心理治療乃是案主的一種學習—學習接納另一個人的積極感覺,完整且自由地接納,而不帶恐懼。這種現象並不盡然會清楚地發生於每一個個案上。   p.95 案主讓治療者帶著溫暖的興趣一起進入她的生活之中,這一點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我一直在研究如何自我療癒身心的狀況。看了幾本書,也聽了幾個心理師的演說,還有心理諮商師的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當然,裡頭也有些特別怪力亂神,或是涉及前世的,這我就比較不走這塊。 今天我發現這些療癒方法,其實可以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我療癒技術。
Thumbnail
p.77 ▓主觀的圖像˙˙˙˙˙ 講到這裡,我所說的都是以客觀的角度陳述諮商興心理治療的過程。我強調的是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而且也設法將各個條件彙集為一,寫成了一個初步的、嘗試性的方程式。現在,我要用換用內在體驗的角度來重新理解上述的方程式。在不忽略事實知識的情況下,我試試看能否將此方程式在治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