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冒牌者症候群:溫尼考特(Donald Winnicott)怎麼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我真的有那麼好嗎?

凱芮在一家運動用品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工作表現認真,因感情及工作壓力來身心科診所就診半年。上個月她被老闆稱讚並獲升遷,但她反倒出現某種不安感:「我真的有那麼好嗎?」從小到大,無論是壁報比賽得名、完成碩士學位或通過求職面試,她都會出現類似的疑問。返診時她鼓起勇氣問我:「醫生,我是不是有冒牌者症候群?」

raw-image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並因此導致焦慮憂鬱,特別容易發生在高成就者身上,尤其是在學術圈和醫療場域。此名詞於1978年首次被提出,亦可稱為冒牌者現象(imposter phenomenon)。

冒牌者個案內心經常出現的糾結如下[1]

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是薪水小偷。

覺得自己得到的這一切都只是僥倖。

在學校、公司或群體當中覺得自己配不上現在的位置與成就。

 

冒牌者個案信奉完美主義,自己經常給自己樹立一個實際上難以達成的標準;面對任務過度準備,想表現出不只勝任而且是游刃有餘;否認自己的能力,傾向於將失敗內化,將成功歸因於外在因素例如運氣;既害怕失敗,又害怕成功,因為她預期成功將導致別人對她有更高的期待,或工作量增加。追求完美的壓力造成兩種可能結果:其一是過度工作,努力達成各項高標準;其二則恰恰相反,開始越做越慢,拖拖拉拉,沉溺在自我懷疑裡。不過,後者通常會在期限截止前瘋狂趕工完成任務。

雖然冒牌者始終抱持著非常負面的想法,但結果經常是成功的,可是他們卻沒有歡欣慶祝的感覺,就算有也非常短暫。過度工作型相信,成功是因為自己的付出遠遠勝過他人;拖延型則相信,成功只是臨時抱佛腳的僥倖結果。

「教授稱讚的人真的是我嗎?」「我好像欺騙了長官和同事,我是個冒牌貨。」這類心情透露出一種自我感覺的不穩定性,我相信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這種感受,因此絕非不正常,也從未列入正式的精神醫學診斷之中。但如果過於強烈且重複發生,就會打擊自尊自信,造成職業過勞,影響生活品質。許多精神分析的視角對理解此一心理現象很有幫忙,例如超我過度嚴苛、自體心理學談論的自體障礙(self disorder)等等。然而,關於一個人面向外在世界的那個部分,好似戴上一層虛假的面具,這一點特別讓我想起英國分析師溫尼考特關於假我(false self)跟真我(true self)的論述。


raw-image


假如我是真的

小時候我記得有部國片片名叫做《假如我是真的》[2],雖未完整看過,但當年這個片名讓我非常困惑,無法理解其義。現在年紀大了我知道,片名意味著「其實我是假的」,我面對世人眼光那一部分的存在是虛假的,也就是冒牌者的心情。

我對溫尼考特相關理論[3]的粗淺理解是這樣的:

嬰兒出生時身心帶著來自雙親基因的體質性因素,若能順利發展(這需要環境因素的促成與護持),就可以長成具備獨特性格的一個人,包括屬於自己的需求、欲望、癖好、才能和目標,當然也包括缺陷和弱點,這應該很接近我所理解的真我了。我把真我想像成本質性的、尚未分化的一團物質,裡面早已埋藏著許多種子,在照顧者用心、適時的滋養灌溉之下,就會慢慢發芽茁壯。

溫尼考特曾直白地說,如果不是為了說明假我,要論述真我其實沒多大意思。他說真我就是活著的經驗細節加總在一起,或是感官及運動活靈活現的總和。至於到底甚麼是「活著的經驗」,他使用這麼通俗卻籠統的字眼,必然需要讀者運用自己的理解和生命經驗來呼應並詮釋,這正是閱讀他文章有趣的地方!

那假我又是怎麼來的呢?

溫尼考特假設生命之初如果缺乏夠好的母親,也就是母親無法感知嬰兒的需求,反倒是母親自己的需求與意志要嬰兒順從配合,這樣的順從就是假我的最早階段。順從的假我,就是要對環境要求做出反應。成長迫使每個人面對外在環境時--包括同儕壓力、家人期待、社會常規與文化影響等等,必須做出調整來做因應,這就叫做適應,不然勢必難以在社會上生存,於是假我誕生了。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溫尼考特的意思並不是說真我就是好的,假我就是不好的,也不是說每個人都該追求真我,去除假我。他意思是對每一個人來說,假我的生成有其必要。想想看,一個人假如只有真我,那肯定無法跟別人對等合作,不懂得妥協,也難以待在任何團體之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假我是一種防衛的結構,用來隱藏跟保護真我。假我應付外在世界,將真我包覆在裡面。假我與真我的動態關係,像是一個連續光譜,可以從極度病態到趨向健康,就看假我可以給真我多少機會出來亮相表達。有些人的真我藏得太過隱密,假我甚至不認識真我,這就是病態的一端。

我的另一篇文章談論溫尼考特與正向心理學和人本心理學的關聯,歡迎參閱瀏覽!

跟冒牌者症候群最相關的重點如下:溫尼考特描述有一種人,在學術或事業上成就非凡,但是「當他愈成功的時候,他愈覺得自己是假冒的(phoney)」。溫尼考特認為只有真我可以感到真實,也只有真我可以有創造力;假我會帶來不真實的感覺,或者無效無用的感受。假我對外界要求做出反應,關鍵字是順從;真我的行動是「自發的姿勢」(spontaneous gesture),關鍵字是自發性,於此脈絡下才會產生真實感。

溫尼考特說他有一位病人,經由漫長的分析,終於迎來「生命的開始」:「她的生命始於浪費五十年光陰,但最終她感到真實,因此她現在想要活下去。」這幾句話十分觸動到我,這該是做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最棒的成就了!

不論是經由生活的改變,或是心理治療,如果可以因此感到真實,或許就能擁有值得活的人生,至少我是這麼想。


raw-image


如何才能感到活得真實?

綜合上述,加上自己有限的臨床經驗和生活體悟,底下我試著提出一些擺脫冒牌者症候群,朝向活得真實的可能方向:

一、拒絕二分法,不要將自己歸類為「是」或「不是」一個厲害或成功的人,或糾結於自己「是不是」名符其實,而是你處在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

二、務必替「自發的姿勢」巧妙留個空間,無論是工作提案或生活型態,試著讓自己的欲望、衝動、創意有所表達,這代表你「有時候」必須鼓起勇氣跟上司或伴侶說出真正的念頭,這樣做可能遭逢外界的對立,你的表達本質上包含攻擊性(aggression),但這種對立與攻擊性,在溫尼考特眼中絕對不是壞事,反而是健康的展現。

三、找出任何適合自己的運動,持續練習它。中文說「活動」,人活著就是要動,打從胎兒在子宮裡就會動。溫尼考特論述心靈-軀體(psyche-soma)的思路獨樹一格,而移動性(motility)在他的理論中有其重要性,關係著存有的延續感,也和攻擊性互為一體兩面。請讀者切記,「心」安住於「身」上,人才會感到真實與活力,而運動不是為了競技得名,不是為了在IG上給人看。每一個肢體動作,都是為了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肌肉、骨骼、筋膜和心肺功能,也就是認識「我」的個人心靈體驗。

四、練習感謝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協助,與成就產生連結。如果你不重複在腦海中播放那些正面的經驗與達成的成就,從不感謝自己,這些事就不會常駐心裡,你就無法與自己的成就產生連結。

五、放下百害而無一利的自我批評。這只會造成反效果,內心的負面獨白不只會讓自我感覺低落,而且結果是讓你的目標更難達成,建議可以把它想成一個詐騙集團。

六、覺察呼吸,放下思考,慢慢呼吸。人活著必然要呼吸,從出生到死亡,那是主體內在與外在環境之間經由空氣發生的交換。呼吸是正念修行的一項關鍵法門,但溫尼考特曾經如此詩意地描述呼吸:「在分析中必須有個階段,她身體的呼吸就是全部。就這樣患者可以接受不去知道(non-knowing)的狀態,因為我正藉由自己的呼吸,抱持著她,維持一個延續性,而她可以放下、讓步,甚麼都不去知道。」[4]不管你是販夫走卒或達官貴人,一呼一吸的循環,就是人生活著的真實面。


raw-image


結論

現代台灣似乎在職涯和關係方面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與機會,照理講年輕人的真我應有更多自由,來自假我的侷限應減少才對,但可惜實際經驗並非如此。社交媒體盛行,對年輕人的情緒產生極大影響,要讓別人相信自己的食衣住行充滿樂趣,是一種莫大的新興壓力。為了符合他人的標準與期待,在日常生活中像謊言一般活著,假我依然主宰這個世界,冒牌者症候群成為新時代的象徵。

溫尼考特的語言看起來跟佛洛伊德大有不同,但他多次宣稱他沒有背離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向。此刻,我選擇相信他的說辭,真我與假我的論述,和佛洛依德闡述的「本我」與「自我」,真的有異曲同工的妙味,雖然重點有別,但可以說是溫尼考特對佛洛伊德古典理論的創新詮釋。

我認為或許溫尼考特必須透過致力尋求這種有創意的原創性(creative originality),而不是墨守成規、照本宣科,那麼做為一名精神分析師,他才能夠感到真實,才能夠活生生地面對個案跟世界。



[1] 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The Imposter Cure: Escape the mind-trap of imposter syndrome,Jessamy Hibberd著,陳松筠譯,商周出版,2019。

[2] 《假如我是真的》是1981年發行上映的台灣電影,由王童執導,譚詠麟、胡冠珍主演。故事講述中國文革之後官僚特權、走後門等荒謬情況。(維基百科)

[3] Winnicott, D. W. (1965) Ego Distortion in terms of True and False Self (1960).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 p.140-152.

[4] Winnicott, D. W. 1949. “Mind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Psyche-Soma.” In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 243–254. New York: Basic Book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ng-avatar-img
2024/08/28
上星期看了國片“鬼才之道”,然後在釀電影看到這篇關於導演徐漢強的專訪,他之前的心路歷程就有冒牌者症候群的狀況吧? https://vocus.cc/article/66bb47ebfd89780001b6ac0e
avatar-img
3P夢拓野的沙龍
130會員
53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3P夢拓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5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治療中,治療師是否該坦承自身因個案的自殺傾向而產生的擔憂。文章從英國和美國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出發,分析治療師展現真實情緒的利弊。英國學派強調治療師的「涵容」,指出治療師的掙扎也具有治療性;美國關係學派則認為,適度的自我揭露有助於建立治療關係的真誠,促進個案的分析參與。
Thumbnail
2025/04/15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治療中,治療師是否該坦承自身因個案的自殺傾向而產生的擔憂。文章從英國和美國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出發,分析治療師展現真實情緒的利弊。英國學派強調治療師的「涵容」,指出治療師的掙扎也具有治療性;美國關係學派則認為,適度的自我揭露有助於建立治療關係的真誠,促進個案的分析參與。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治療師的「失敗」如何促成成功的治療。文章以溫尼考特的理論為基礎,闡述「負面」經驗在治療中的正向價值,以及治療師如何透過覺察和修補自身的不足,協助個案在主觀經驗與外在現實間取得平衡,最終抵達他們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2025/01/16
本文探討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中治療師的「失敗」如何促成成功的治療。文章以溫尼考特的理論為基礎,闡述「負面」經驗在治療中的正向價值,以及治療師如何透過覺察和修補自身的不足,協助個案在主觀經驗與外在現實間取得平衡,最終抵達他們自己的生命。
Thumbnail
2024/10/06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伊德與他寵物狗之間的深厚情感,從阿狼到喬菲等多隻狗狗,牠們在佛洛伊德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洛伊德的愛犬不僅陪伴他度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也成為他分析治療的一部分。狗狗所帶來的無條件愛與陪伴,似乎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本文將帶領讀者瞭解佛洛伊德作為寵物主人的一面。
Thumbnail
2024/10/06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伊德與他寵物狗之間的深厚情感,從阿狼到喬菲等多隻狗狗,牠們在佛洛伊德的晚年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佛洛伊德的愛犬不僅陪伴他度過生命中的艱難時刻,也成為他分析治療的一部分。狗狗所帶來的無條件愛與陪伴,似乎讓他重新認識生命的價值。本文將帶領讀者瞭解佛洛伊德作為寵物主人的一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心理師需要如何避免專業的傲慢,並分析了專業的傲慢可能導致的兩大後果。同時提出了避免專業的傲慢的方法,以及冒牌者症候群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心理師需要如何避免專業的傲慢,並分析了專業的傲慢可能導致的兩大後果。同時提出了避免專業的傲慢的方法,以及冒牌者症候群的問題。
Thumbnail
在接觸薩提爾模式之前,我的性格與現在有很大不同。 ​ 過去的我做事吹毛求疵,對結果有很高的期待,只要不符合我的期待,情緒就會波動很大。性格非黑即白,多半只有是非兩種選擇。 ​ 性格容易焦慮,曾經有嚴重的腸躁症,每次吃完飯就要找廁所。如果再加上壓力,每天至少跑五六次廁所是常態。這種情況從小學開
Thumbnail
在接觸薩提爾模式之前,我的性格與現在有很大不同。 ​ 過去的我做事吹毛求疵,對結果有很高的期待,只要不符合我的期待,情緒就會波動很大。性格非黑即白,多半只有是非兩種選擇。 ​ 性格容易焦慮,曾經有嚴重的腸躁症,每次吃完飯就要找廁所。如果再加上壓力,每天至少跑五六次廁所是常態。這種情況從小學開
Thumbnail
冒冒就是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
Thumbnail
冒冒就是所謂的冒牌者症候群:
Thumbnail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Thumbnail
你們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嗎? 冒牌者症候群是一個人面對他人的肯定、讚賞或是獲得的好事,有接收困難,難以自我肯定,對讚賞反而習慣感到擔憂或威脅的一個回應特質。 我曾經也有類似的特質迴路,至今也仍然有一點點,但是,我仍然想分享一些我的心路歷程, 歡迎參考。
Thumbnail
想知道是哪種類型的沒自信影響了你的收入嗎?一起來這兒探索吧!
Thumbnail
想知道是哪種類型的沒自信影響了你的收入嗎?一起來這兒探索吧!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5集之內容。 冒牌者效應會把自己的良好成就歸因於運氣,認為自己是個德不配位、騙子,就算真的有很客觀的事實證明,還是會不斷貶低自己,擔心自己被發現或看穿,因此就會經常時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
Thumbnail
本文整理自作者於Podcast節目「奎斯說故事」第2季第5集之內容。 冒牌者效應會把自己的良好成就歸因於運氣,認為自己是個德不配位、騙子,就算真的有很客觀的事實證明,還是會不斷貶低自己,擔心自己被發現或看穿,因此就會經常時刻處於一個高壓的狀態。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個人取得成就時,認為自己並非真正擁有才能,成就只是偶然或運氣,並害怕成功的心理狀態,特別在職場和學術界影響顯著,尤其是女性。
Thumbnail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個人取得成就時,認為自己並非真正擁有才能,成就只是偶然或運氣,並害怕成功的心理狀態,特別在職場和學術界影響顯著,尤其是女性。
Thumbnail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並因此導致焦慮憂鬱,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我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關於假我跟真我的論述來深入剖析。
Thumbnail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是指對自己的成就、智識等產生嚴重自我懷疑,無法內化自己獲得的成功,並因此導致焦慮憂鬱,經常擔心有一天自己會被揭穿,自己其實並沒有那麼好,認為別人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是一個騙子。我將援引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關於假我跟真我的論述來深入剖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