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父母可以考慮對孩子採取一種「適度養育」的模式,果斷削減那些過剩、不必要的物質和關注投入,並且降低對孩子不切實際的預期。。
朱迪絲·洛克(Judith Locke)是一位澳洲心理學家,專門研究家庭心理和兒童教育問題。她的研究和諮詢工作主要集中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並致力於幫助父母培養出更加獨立、自信的孩子。
《適度養育》這本書旨在解決現代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過度養育」問題。洛克指出,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過度傾注資源和關注,並對孩子提出過高、難以實現的要求,這種養育方式反而會讓孩子變得依賴、脆弱,缺乏面對挑戰和挫折的能力,無法成長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
作者朱迪絲·洛克在書中提出了一個親子養育模式的分類,透過家長對孩子的回應以及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這兩個維度,把親子養育細分為四種模式:權威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以下是這四種模式的說明:
1. 權威型(Authoritative):
o 高回應 + 高要求:
o 這種模式的父母對孩子表現出高水平的關注和支持,同時也對孩子提出高要求。
o 他們會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規範,但同時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和感受。
o 優點:孩子通常能夠發展出較高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2. 專制型(Authoritarian):
o 低回應 + 高要求:
o 這種模式的父母對孩子提出高要求,但缺乏對孩子的情感支持和理解。
o 他們強調紀律和順從,常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
o 缺點: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較低的自尊心,缺乏自主性,對權威產生敵對或依賴心理。
3. 溺愛型(Permissive):
o 高回應 + 低要求:
o 這種模式的父母對孩子表現出高度的關注和支持,但對孩子的行為缺乏適當的規範和要求。
o 他們通常會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避免對孩子進行任何形式的約束。
o 缺點:孩子可能會變得自我中心,缺乏自律和責任感,面對挫折時容易崩潰。
4. 忽視型(Neglectful):
o 低回應 + 低要求:
o 這種模式的父母對孩子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同時也對孩子的行為缺乏適當的要求和約束。
o 他們對孩子的發展和需求不太關心,通常比較冷漠和疏遠。
o 缺點:孩子可能會感到被忽視和孤立,缺乏自信和社交技能,面對問題時容易感到無助。
過度養育並不僅僅是高回應、低要求的溺愛那麼簡單。過度養育指的是父母在投入大量資源和關注的同時,對孩子提出過高、過度的要求。這種模式會給孩子帶來多方面的危害。
1. 家庭生活以孩子為絕對中心:
o 父母可能會放棄自己的事業機會,只為了更多的親子相處時間。
o 為孩子提供超出家庭收入可負擔範圍的物質生活。
2. 過度關注孩子的情緒:
o 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找藉口,過度解讀孩子的情緒。
o 孩子可以透過情感勒索滿足自己的需求。
3. 過度信任孩子:
o 如果孩子犯錯,父母常把責任歸咎於他人,使孩子習慣於撒謊和有“受害者心理”。
4. 極端要求孩子:
o 無視孩子的能力和天賦,要求孩子在學業和專長技能上出類拔萃。
o 在人際關係上,要求孩子成為社交明星。
o 強迫孩子保持快樂,忽略孩子真實的情緒。
1. 生活自理能力差:
o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無法獨立面對問題。
2. 心理彈性差:
o 缺乏面對挫折的機會和解決方案,一點小挫折就會深受打擊。
3. 焦慮和完美主義:
o 持續的焦慮和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傾向。
4. 特權感:
o 認為自己是家庭和世界的中心,無法理解和尊重他人。
5. 自我中心和缺乏同理心:
o 缺乏社交技巧和同理心,難以融入同儕團體。
過度養育不僅會使孩子無法成為獨立負責的成年人,還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對家庭關係也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
1. 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
o 接受所有情緒:允許孩子體驗各種情緒,包括不開心的情緒,這有助於他們學會面對困難。
o 同理傾聽:如果孩子的情緒合理,耐心傾聽並表示理解和支持。
o 管理過度要求:對於過度的要求,不要輕易答應,但允許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
o 以身作則:家長可以示範如何處理負面情緒,並告訴孩子成年人也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o 設定家庭規則:制定清晰的家庭規則,並分配一些家庭任務和家務。
o 簡潔指令:下達指令時保持簡短和明確。
o 適當懲戒:對於違規行為進行適當的懲戒,同時家長也要遵守這些規則,做孩子的榜樣。
3. 避免過度物質享受:
o 即使家庭條件好,也不要讓孩子的生活過於輕鬆富足,以免他們失去獨立生活的動力。
4. 逐漸放手:
o 制定成熟計劃:為孩子制定一個“成熟計劃”,幫助他們逐漸學會獨立和負責。
o 放手讓孩子嘗試:相信孩子的能力,逐漸讓他們自己承擔責任。
5. 坦誠交流:
o 與孩子進行開誠佈公的交流,討論他們可能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自律能力。
· 重視相處質量:與孩子相處時注重質量,而不是時間的長短。
· 恰當的讚美:讚美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賦,並專注於具體的行為細節。
· 增加獨處時間: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逐步延長他們獨處的時間,讓他們學會自我娛樂和探索。
· 家庭活動中培養:透過一起看卡通或讀繪本等活動,討論角色的感受,幫助孩子學會同理他人。
· 創造社交機會:讓孩子參與同齡人的社交活動,學習處理衝突並自行解決問題。
在《適度養育》書中,作者洛克提到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由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進行,目的是探討讚美對孩子自信心的影響。
德韋克將參與實驗的孩子分成兩組,並讓他們進行拼圖智商測驗。測驗結束後,對兩組孩子進行不同的讚美:
1. 第一組孩子被讚美為「你做得真棒,看得出來你真聰明!」。
2. 第二組孩子被讚美為「你很棒,剛才的測試裡你很努力!」
在後續的測試中,那些被讚美「聰明」的孩子,遇到困難時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沮喪,他們更傾向於避開挑戰,害怕失敗。相反,被讚美「努力」的孩子,則更願意挑戰難度更高的拼圖,表現出更強的持續性和韌性。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重要啟示:
1. 讚美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賦:強調孩子為達成目標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天賦,這樣可以激勵孩子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2. 細節讚美:讚美應該集中在具體的行為和細節上,而不是泛泛地使用大詞。例如,說「我看到你今天很專心地完成了作業,這很棒!」而不是簡單地說「你很聰明」。
3. 保持穩定的情感表達:在孩子取得成就時,父母應保持情感表達的穩定,而不是表現出過度的激動。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成就來自於他們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為了討好父母。
「盆栽兒童」這個概念形象地描述了那些在過度養育下成長的孩子。就像盆栽一樣,這些孩子在父母的過度關注和干預下,被精心修剪和照料,但卻失去了自然成長的機會。他們表面看似優雅和完美,但實際上根基淺薄、脆弱不堪,無法適應真實世界的挑戰。
1. 生活自理能力差:這些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無法獨立面對日常問題。
2. 心理彈性差:因為父母包辦一切,他們缺乏面對挫折的機會和解決方案,容易在小挫折面前崩潰。
3. 持續焦慮和完美主義:他們往往具有不健康的完美主義傾向,持續感到焦慮。
4. 特權感和自我中心:這些孩子認為自己是家庭甚至是世界的中心,無法理解和尊重他人。
透過《適度養育》一書,朱迪絲·洛克揭示了過度養育的危害,並強調適度養育的重要性。適度養育既要求父母提供情感支持,又要合理設限,讓孩子在經歷風雨中成長。透過建立自信、增強心理韌性、培養自我調控能力和同理心,我們能夠幫助孩子成為獨立、自信且心理健康的成年人。面對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讓孩子具備這些能力,無疑是給予他們最寶貴的禮物。
******【好消息】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已上架(優惠中),歡迎來看看: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