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23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想擁有隨時可以取用的「靈感資料庫」嗎? — 8 個 IdeaVerse 心法,不看會被資訊焦慮淹沒!

太棒了!

我的Obsidian啟發者之一的Nick Milo,在他的Youtube影片「A Notes System for Your Ideas (Obsidian Template)」分享了Ideaverse的設計哲學!

你我都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管理自己的想法就變得至關重要。

很多人總是面臨「靈感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窘境,導致工作或生活的效率與創造力大打折扣。

如果我們沒有有效系統,任由靈感散落各處,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想法白白浪費,甚至被龐大的資料淹沒。

Nick Milo 分享了 8 個「IdeaVerse」心法,幫助我們打造一個真正能夠連結所有知識、承載想法並支援行動的思維系統。 他是 Linking Your Thinking 社群的主要創辦人與推廣者,經營的 YouTube 頻道至今已有超過兩萬名訂閱者,透過實用教學與直播,持續帶領眾多愛好筆記與知識管理的用戶快速成長。

換句話說,他所提出的 IdeaVerse,能夠成為我們大腦的延伸工具,真正讓想法在合適的時機跳出來幫上大忙。



IdeaVerse Axiom 1. 放下「有毒生產力」的包袱

很多人誤以為,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塞滿任務,就是提升效率的唯一方法。

我們往往被「生產力」綁架,忽視了思考的緩衝、探索與靈感激發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一味強逼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做更多事,最終只會走向倦怠和困頓。 IdeaVerse 主張先放下「有毒生產力」的束縛,給自己更多創造空間。

簡單來說,先解放思維,才能讓新的點子跑進來。

舉個例子來說:

很多人一開始建立筆記系統,只想追求「時間最少、產值最大」的立即回報。

結果在工具上花了大把時間,卻忘了回頭思考「為什麼要記筆記」以及「要拿這些筆記做什麼」。 這就好比蓋房子只顧著多蓋幾層樓,卻沒打好地基,最終房子很難長久維持穩固。

總結就是: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探索與反思。

我學習到:檢視自己的動機,先問「我為什麼要這麼忙?」


IdeaVerse Axiom 2. 打造三大「腦內空間」

每個人的大腦裡,都有知識、時間與行動三種思維空間。 Nick Milo 將它們分別歸納成:Atlas(知識)、Calendar(時間)以及 Efforts(行動)。

透過 Atlas,我們可以發展並回顧舊有知識,並運用他提出的「ARC」(Add、Relate、Communicate)框架來組織想法。 Calendar 負責日常的規劃與回顧,提供我們捕捉靈感、安排時間、展望未來的管道。 Efforts 用來承載我們的專案或計畫,但不同於傳統「Project」,它能更彈性地調整專案優先度與深度。

最終,我們的大腦空間能在這三個維度之間無縫切換,讓思考不再卡關。

舉個例子來說:

當我們遇到一個新點子,我們往往不知道該先把它寫在哪裡。

大多數人就草草扔在某個記事本或備忘錄裡,最後找起來往往一團混亂。 而在 IdeaVerse 中,我們會先在 Calendar 上用「每日記事」捕捉靈感,再視需要放進 Atlas 做深度思考,或加到 Efforts 形成後續行動。

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更輕易地追蹤、發展並實踐每個想法。

我學習到:規劃一個空間,明確區分知識、時間與行動


IdeaVerse Axiom 3. 善用 ACE(Atlas、Calendar、Efforts)框架

這套 ACE 框架,象徵著我們大腦運行的三種模式。 Atlas:收集並串聯知識;Calendar:掌控時間脈絡;Efforts:負責行動策略。

藉由明確把想法歸類到 ACE 的對應區塊,我們不僅能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也能讓「隨時取用想法」成為可能。 當我們遵循這個架構,能省下無數「我該把這段筆記放哪裡?」或「這個點子該怎麼實現?」的煩惱。

核心精神,就是讓腦中所有靈感都能回到一個清晰的歸屬,才不會因塞車或堵住而導致行動停滯。

舉個例子來說:

你若在閱讀一本關於寫作技巧的書,裡面同時提到寫作習慣(可放到 Calendar 的每日反思)、寫作素材(可放進 Atlas 做深度筆記)、以及出版計畫(可加到 Efforts 裡進行專案管理)。

如此一來,你就不會只是在書上畫畫重點,而是把重點即時導入最適合它的行動區。 這能讓閱讀過程更有目的,也能將知識與行動完美結合。

最終目標,就是知道「我的每個點子,都該放在什麼位置」並順利落地。

我學習到:將想法歸類到 ACE 對應的空間,減少混亂


IdeaVerse Axiom 4. Maps of Content(MOC)讓資訊變得有脈絡

MOC(Maps of Content)不只是索引或大綱頁面,更是一張能激發思維的「地圖」。 它將相關筆記連結在一起,協助我們更直覺地瀏覽想法並發現新的關聯。

當我們在 MOC 裡,看到不同筆記之間的聚合或斷層,就能刺激出更多靈感,或及時發現論點的矛盾與缺口。 最神奇的是,隨著我們不斷新增或改寫筆記,MOC 會自然演變成更豐富的知識網絡。

MOC 能在知識與創造之間,提供一個看似簡單卻功能強大的「導航圖」。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你正在研究「個人品牌」,你可以在 MOC 中標示與「品牌策略」、「行銷方法」、「標語設計」、「社群媒體管理」等筆記的連結。

這張「地圖」不只幫你加快搜尋速度,也會暴露出你還未深入思考的區域,刺激你進一步挖掘。 當你重新閱讀或補充筆記時,你會發現 MOC 整個架構也需要同步調整,才能反映最新的思考進展。

最終,你的 MOC 逐漸成長為一本動態的思維百科,牢牢掌握全局視野。

我學習到:打造 MOC,常態性更新連結


IdeaVerse Axiom 5. 以 Efforts 取代傳統專案管理

許多人都對「Project(專案)」這個名詞耳熟能詳,但 Nick Milo 強調用「Efforts(付出/努力)」來取代傳統專案觀念。

Efforts 有四種強度:Ongoing、Simmering、Upcoming、Sleeping,分別對應不同專案的緊迫度或優先級。 用 Efforts 來標記行動,可以更直覺地調整時間分配與精力配比,而不被「專案未完成的壓力」綁死。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依照生活與工作狀態,彈性地專注或暫停某些 Efforts,避免在目標與執行之間脫節。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你正在進行「寫作計畫」,眼下馬上要交稿的文章屬於 Ongoing,而下一篇需要構思的大綱屬於 Simmering。

如果你還想規劃一場演講,但暫時沒有時間投入,那就把它列為 Upcoming,之後再調整到 Ongoing。 至於你目前沒有心力顧及的「出版構想」,則先放到 Sleeping,以免不斷跳出來干擾當前工作。

利用這四種 Efforts 分級,可以在複雜的人生和工作目標中,快速抓回主控權。

我學習到:先幫行動分級,再決定優先與資源分配


IdeaVerse Axiom 6. 打造個人化的 Home Note

Home Note 就像我們在家裡的客廳或入口,任何時候迷路了,都能回到這個「主控室」。 這個頁面可以是儀錶板(Dashboard),也可以是舒緩思緒的避難所,帶你重新聚焦。

在這裡,你可以快速連接到 Atlas、Calendar 或 Efforts;或者直接把當前最想處理的議題、連結、靈感都擺上去。 一打開軟體、筆記系統或電腦時,先進到 Home Note,彷彿回到自己的「智識中樞」。

Home Note 最重要的功能是「找到自己」,讓思緒不再迷失。

舉個例子來說:

在 Home Note 中,你可以放置「今日待辦」、「最近閱讀清單」以及「核心目標」的連結或標題。

它就像一個總覽:今天要處理哪些 Efforts、Atlas 需要更新哪些筆記、Calendar 還有沒有漏掉的行程。 它不是一個死板的目錄,而是會隨著你當下的需求去調整排版,可能一天就改一次。

最後,Home Note 成了個人系統的門面,幫助我們快速進入狀態。

我學習到:先設定一個「家」,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回來


IdeaVerse Axiom 7. 讓「做筆記」變成「造筆記」

僅僅是被動記錄資訊,不足以產生真正的知識價值。 Nick Milo 主張,我們要學會「Make notes, not just take notes」,也就是要帶著思考去「創造」筆記。

每當我們做筆記時,可以加入自己的觀點、疑問與後續行動。 這樣的筆記才不會是單向輸入,而是能在之後檢索時,激發進一步討論或發想。

「造筆記」是一種養成習慣的過程,它最終會回饋出源源不絕的價值與創造力。

舉個例子來說:

讀到某段關於「大腦學習機制」的資訊時,如果只是簡單貼上原文,過程就停留在「take notes」階段。

可是在「make notes」的概念裡,我們會先轉譯成自己的話,然後加上「為何對我重要?」「能與哪些想法做連結?」或「如何應用在我的工作?」等短句。 下次當我打開這則筆記時,就能瞬間找回讀這段文字時的靈感,甚至再多一層思維延伸。

這樣一來,筆記不僅蒐集資訊,也成了與自己對話的空間。

我學習到:主動轉譯內容,注入個人想法


IdeaVerse Axiom 8. 依需求靈活客製你的 IdeaVerse

IdeaVerse 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但每個人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懂得「客製化」。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興趣和生活模式,增減或調整文件夾架構、筆記格式與標籤方式。

只要掌握「Atlas、Calendar、Efforts」三大分區,再佐以 MOC、Home Note 和「make notes」的核心思維,就能持續演化出專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大腦。 不要死板照抄任何人的做法,反而要像調配工具箱一樣,保留最能夠解決自己問題的元素。

當我們懂得客製化,就能在 IdeaVerse 中真正體會到「大腦延伸」的威力。

舉個例子來說:

假設你的工作高度仰賴寫程式,或許你在 Atlas 裡面需要一個更細分的分區,比如「程式語言筆記」、「常用函式庫」、「錯誤排除記錄」,並且用 MOC 去統整各種程式範例。

如果你同時還是熱愛運動的人,可以在 Efforts 裡頭另外設置健身計畫的追蹤表,用四種強度來安排練習週期。 這樣一來,就算工作非常忙碌,你依舊能清楚看見自己的目標與行動進度。

最終,你的 IdeaVerse 就像一個量身訂做的「私人資料庫」,兼具工作與生活的全方位需求。

我學習到:積極調整系統,讓它成為自己的理想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器學習博士後研究員. 分享Obsidian第二大腦建構實務. 原子寫作與精實寫作實務. 精力管理與學術工作流實務.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