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這個年,學習從下班後找回自己開始】

【過完這個年,學習從下班後找回自己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也沒有急事要處理,本應該就此啟動【在家模式】,開關卻切換不了,腦袋中還惦記著那些未做完的資料,然後時時察看通訊軟體的工作訊息進行回覆。才發現在自己的心中,那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已經模糊。


【下班前一定要整理好代辦清單】

以前這是我遇到最大的問題,為了想要利用時間,回家後還在思考哪些工作要怎麼規劃,以及明天要先做什麼。當下花時間想的時候總感覺很美好,也覺得記憶深刻不用筆記,但往往一覺醒來就又都東漏西漏,變成上班還要再對一次。


後來就養成個習慣,重要工作及代辦都要在下班前梳理並記錄,雖然這樣有時會延後到下班時間,但因為在公司資源充足,有問題也可以馬上確認,反而比起在家用腦袋想效率會高很多,不再把工作思緒帶回家。


【下班後從啟動在家模式開始】

就如同先前有寫過,上班前的開工模式,當然下班後也要啟動在家模式,可以用一個固定的流程,例如換上居家服、放個輕音樂、坐在沙發上沉思5分鐘,建立一個習慣的流程,建立今日工作結束了的儀式,可以更有效的從工作模式進行分離。


【下班就別讓通訊軟體支配生活】

現在人最大的干擾,大概是通訊軟體的訊息傳遞,大量的訊息提示聲,就會讓我們不斷想要去進行確認,然後又陷入追加工作的狀態。


我後來是選擇這樣做。

1. 下班後將訊息通知改為靜音:將立即確認改為統一時間再進行確認,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工作訊息,持續影響到下班後的情緒。


2. 非緊急工作項目:有時候同事或主管,會趁還記得的時候,留訊息進行通知紀錄,但非緊急情況可以先回明天處理,這樣可以避免被干擾,也能讓對方了解到你的應對。


3. 腦袋突然想起工作:就算開始學習將公司留在公司,但初期還是會有很多訊息,這時就要放下想要思考的念頭,把它紀錄在手機的代辦事項中,並且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沒有急著要現在去想,請留給明天更有精神的自己。


【為何我們要下班後找回自己】

在職場中的這10幾年,我有看過一些很優秀的夥伴,上班下班都在努力工作,但最後其中一些人因為逼自己真的太緊了,反而引發了更大的心理或身體反彈,我自己本身也有遇過,也讓我開始思考要改變。


至於下班後的思緒,可以用來陪伴家人又或是學習自己喜歡的項目,反而讓我覺得壓力變小許多,也更容易去建立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或許現在的做法並不完美,但卻是適合我的。

avatar-img
興哥的職涯心得分享室
20會員
188內容數
● 職涯診所 資深Giver ● 履歷診療室 | 完成超過500 位同仁履歷健檢 ● 17年以上資歷專業問題解答人員,其擅長回覆項目涵蓋,面試、履歷健檢、新鮮人求職、工作效率提升、職場溝通、圖表數據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最近關稅影響持續延燒,每間公司都嚴陣以待,各項資源嚴格管控,還需要進行許多的未來可行性評估,有時工作到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身邊不少人都在喊:「現在工作壓力怎大成這樣?」,尤其在這種情況下難免脾氣上來衝動發言,雖然講的時候都是大實話,但容易在傳來傳去後語意扭曲,造成聽者有意,所以這幾句話怎樣都不能說
剛出社會幾年後,我一直維持者努力默默在做,不邀功且勇於承擔責任的工作態度,這個做法在工程師時期,大家的評價都是好的,後續也升任代理單位主管,卻開始進入撞牆期。 看著身旁同期的夥伴都順利升任主管,我卻仍在代理階段,後來有天我忍不住直接找高階主管面談,並花了20分鐘說明自己有多努力認真,期望高階主
剛換工作的人有時,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狀態:明明事情很多,但就是提不起勁開始做。就像是身體卡住一樣,就是沒辦法動起來。 然後內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效率太差?是不是我能力不夠?」。拖延並非懶惰,而是來自內心還沒準備好、或是環境轉換瞬間壓力太大,導致行動停滯。對於還在摸索新環境的夥伴來說,是可以
最近關稅影響持續延燒,每間公司都嚴陣以待,各項資源嚴格管控,還需要進行許多的未來可行性評估,有時工作到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身邊不少人都在喊:「現在工作壓力怎大成這樣?」,尤其在這種情況下難免脾氣上來衝動發言,雖然講的時候都是大實話,但容易在傳來傳去後語意扭曲,造成聽者有意,所以這幾句話怎樣都不能說
剛出社會幾年後,我一直維持者努力默默在做,不邀功且勇於承擔責任的工作態度,這個做法在工程師時期,大家的評價都是好的,後續也升任代理單位主管,卻開始進入撞牆期。 看著身旁同期的夥伴都順利升任主管,我卻仍在代理階段,後來有天我忍不住直接找高階主管面談,並花了20分鐘說明自己有多努力認真,期望高階主
剛換工作的人有時,會有一種很特別的狀態:明明事情很多,但就是提不起勁開始做。就像是身體卡住一樣,就是沒辦法動起來。 然後內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效率太差?是不是我能力不夠?」。拖延並非懶惰,而是來自內心還沒準備好、或是環境轉換瞬間壓力太大,導致行動停滯。對於還在摸索新環境的夥伴來說,是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