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和通路上家的不和諧生意關係,不時的磕磕碰碰,轉眼也三四年時間過去了。雙方的關係很像冷戰時期的東西方陣營的互動,爭拗不斷,鬥爭不停。原廠對我方暗地裡使勁掣肘的事件,更是屢見不鮮。
因為我的接手,新加坡的原廠人士,也是我的昔日同事,沒法再用過去落井下石的参奏方式,來扭曲這家紐澳經銷商的形象。也就是說,再指控這家公司不懂產品知識,不願分享市場資訊,缺少擴充市場版圖動能云云,怕總公司的受眾不會再買單了。
因為,接手後幾年下來,我除了實際強化核心生意的行銷力度以外,我也加強對上游的業務聯繫,並時常要求提出共同市場參訪的邀請,對象包含了總公司的相關幕僚。這下子,在全球銷售結構上,他們介於通路中段的位階,想要再「半途下藥」的可行性,就相對低了許多。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們看來是放棄了暗地使壞的舊招式。他們不再使用「暗箭」,改用「明鎗」。他們變得更咄咄逼人,直接祭出「激怒」的政策騷擾,或者是端出了更直接的「削弱」技倆。
他們的招式花樣很多,目不暇給。首先,高舉大旗,聲稱「獨家授權」或是「單一渠道」的通路政策時代已經過去了,多元開放的通路政策會是今後的行銷網絡基調。
依據我們當時的了解和判斷,以他們的管理技能和對市場的了解程度,一旦在澳洲開放了市場,所有相關的從業機構都會是受害者。因為隨之而來的「兄弟鬩牆」,自相競爭的局面一定會發生。因此,慘烈的競爭必定造成價格崩跌,服務品質下降,競爭對手得以趁隙而入,失去市占率的情況將難以避免。其後遺症應該會是,集團的福祉有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對這樣似是而非的操作手法,除了讓我們不開心以外,也是莫大的折磨。但是,這樣的發展,情勢還不是最糟的。根據市場謠傳的,他們準備在紐西蘭南島的基督城 (Christchurch )設立大洋洲的「發貨中心」 (Distribution Centre)。如果屬實,這會是個勁爆的壞消息。
這樣的部署,完全違反大洋洲地區(Oceania )所有商業活動一般能夠理解的範圍。一來,發貨中心沒有人設立在市場的邊陲地區,一般不是在大雪梨地區,就是墨爾本,這類高度工業化,且市場規模龐大的城市。
若是真的放在南島的一個觀光名城,那真的是匪夷所思。二來,這樣的安排完全是惡意的行徑,也是衝著我們而來。因為澳洲東岸的重要性,數十年來我們已經備妥大量的庫存應付市場的需求。他們那麼處理,就是為了「平行輸入」做鋪排。只是成效如何,尚未定之天,惟這個安排是會立即激化同一品牌,不同通路的自相殘殺。
當時實在沒法理解,他們到底是愚蠢,還是不折不扣的「狼子野心」?我們除了累積更高的憤怒以外,其實是無從申訴的。稍後證明,市場的傳言不假。據說在基督城設立發貨中心最大的驅動力,就來自他們幾年前聘僱的那位大洋洲經理,而那位仁兄就是當地人士。我寧願相信,這件事,就只是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
此外,他們還有更兇狠的配套動作。他們不定期的、不規則的調高部份所謂的戰略性產品價格,其實就是我們需求最大的眾多品項。我們若想討價還價,他們的初期善意會希望我們拿更高的訂購數量來交換。若者委婉的建議我們,考慮壓縮我方利潤空間,換得事件的可行性。再怎麼說,選擇權都在我們自己手上。
這招惡意調高價格的做法是極其狠毒的,我們的整體表現要是不受其影響,仍然繼續得到市占率的擴充,且業績還不斷的增長。如此一來,他們的胡作非為就不會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證明了他們運籌帷幄的正當性,還可以繼續肆意妄為。
反過來看,如果我們不認同高價,縮小購買量。那麼,業績勢必衰退,他們會在第一時間讓數字說話,再做一些份內工作的各地區市場現況解析,我們又將直接受害。這真的是左右為難的局面。
另外,他們更進一步逼迫,祭出「削弱」我方的業績表現。聲稱總公司規定,某幾家大型客戶必須列入全球關鍵客戶的管理,力求供貨價格水準和服務品質的一致性,進而希望長期保有該集團客戶的全球生意合同。我們被要求讓出那類長期客戶的交易權限,他們會安排「地區分潤」作為補償。事實上,我們是被迫照辦了,但是所謂的承諾,事後從來就沒有兌現過。
雖說商場如戰場,但要是真的如此,也算是專業的競爭,團隊各憑本事,參與競技,輸贏自負。可是,我手上這一攤,面對如此重要的關鍵供應商,它的專業本質已經被擺在一旁,甚至棄之不顧了。
整個劇碼完全是爾虞我詐,暗黑權謀的大雜燴。充其量,只是以自己的權柄,施展自身的私人意志,完全的公器私用罷了!這完全是不顧雙方利益的專業霸凌,這樣的高層主管,真的能夠在聲譽卓著跨國企業裡為所欲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