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中,挑戰了我們對於潛能、學習與成長的傳統認知。他不僅質疑天賦決定論,還透過實證研究與豐富案例,證明後天的努力、學習策略與環境設計,能夠決定一個人最終能走多遠。閱讀此書的過程,讓我不禁回顧自身的學習經歷,並思考如何將書中的核心觀點應用於現實生活。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與啟發。
在前言中,作者提到:「我們在評估潛能時,往往容易犯一個根本錯誤:我們習慣於追溯起點,即看到那些立即可見的天分。」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確,我們太常仰賴直覺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心理學中的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能夠解釋這種現象。人們傾向於過度關注顯而易見的特質,而低估努力、策略與環境因素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影響我們如何評估他人,也影響我們對自身潛能的認識。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與其以減少錯誤為目標,不如努力多犯錯誤。」這一觀點與我學習社交舞與越南語的經驗不謀而合。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老師常常鼓勵學生單獨練習基本動作,但許多同學因缺乏舞伴而興趣缺缺。然而,若能將獨舞練習轉變為刻意遊戲(Deliberate Play),例如設計節奏挑戰、模仿影片中的舞步,學習將變得更有趣,效果也將顯著提升。同樣地,在學習越南語時,勇敢發音、多犯錯,才是掌握語言的關鍵。錯誤並非學習的障礙,而是進步的催化劑。
「指導他人能提升我們的自信,並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這是第六章的核心概念。然而,在現實中,好為人師往往令人反感。這是否與作者的觀點相矛盾呢?事實上,並非所有教導方式都能達到積極效果。若能運用邀請式指導(Invitation-Based Coaching),如詢問對方:「我之前也遇到過這個問題,想知道我是怎麼解決的嗎?」便能降低對方的防備心,提升學習互動的質量。此外,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我們自身也會進一步鞏固知識,這正是費曼學習法(Feynman Technique)所強調的學習策略。
在第七章中,作者探討了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這個國家不以篩選精英為目標,而是創造一個適合所有學生成長的環境。這讓我聯想到台灣的教育制度,從過去的能力分班到後來的常態分班,雖然有意改善教育公平性,卻仍存在不少問題。芬蘭模式的成功之處在於個性化支持(Personalized Support),透過雙教師制度與差異化教學,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對家長而言也是一種啟發——教育的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進入最好的學校,而在於是否能夠發展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作者在第八章指出,傳統的頭腦風暴會受到從眾效應(Conformity Bias)和權力動態(Power Dynamics)的影響,導致真正有創意的想法無法浮現。相較之下,腦力寫作(Brainwriting)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它讓每個成員先獨立思考,寫下想法後再進行交流,避免了高地位者主導討論的情況。在未來的職場合作或團隊決策中,我會嘗試使用這種方法,以確保每個人的想法都能被公平對待。
在第九章,作者提到許多組織過於依賴顯性指標(如學歷、證書),忽略了候選人的潛力與實戰能力。這讓我想起自己準備TOEIC考試的經歷——雖然我最終拿到920分的高分,但在實際與母語人士溝通時,仍然遇到許多挑戰。這反映了一個問題:考試成績不等於應用能力。要真正提升語言能力,我們需要從測試模式轉向實戰模式,透過語言交換、模擬對話、參與國際社群等方式,來培養真正的溝通能力。
《Hidden Potential》讓我深刻反思: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的評估,往往過於關注當前能力,而忽略了成長的可能性。真正的潛能來自於挑戰舒適圈、擁抱錯誤、持續學習並幫助他人。無論是在個人成長、職場發展,還是教育體系的設計上,這些原則都能幫助我們突破天賦的極限,達到更高的成就。
成長並非專屬於天才,而是所有願意付諸行動的人都能掌握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