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討好,催生被討厭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你是關係中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嗎?你是否總是盡力滿足他人的需求,害怕拒絕別人的請求,深怕因為表達自身需求而被討厭。明明知道事情沒有想像中嚴重卻還是無法拒絕。到底要怎麼擁有被討厭勇氣?關於這個議題,可以從人際界線開始談起。


什麼是人際界線

人際界線是人際關係中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的界線。缺乏人際界線或界線較為模糊的人則容易在關係中不自覺地討好或滿足他人需求。這裡舉幾個常見的界線跨越例子:

  1. 明明就是非工作時間,但公司卻傳來工作訊息。你心中的需求是希望下班可以好好休息,但卻擔心不即時回訊他人會怎麼想。
  2. 身為視覺設計師的你被親友「凹」簡單幫忙設計標誌(Logo),你面有難色但對方說大家都是親朋好友,不要太計較,你雖然知道這不是自己所願,卻也硬著頭皮答應了。
  3. 工作累得要死,心情不好想要一個人在家好好休息。被朋友邀約但也不好意思透漏自己的狀況,所以仍前往赴約。

覺得以上的場景似曾相識嗎?當雙方的需求有落差,但你卻常常配合對方而感到不舒服,你可能就屬於人際界線較模糊的類型。


明明不想,為何不敢拒絕

人類在面對壓力時,會有和其他生物相似的反射性求生反應: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這是在多數生物上都會見到的模式。而人類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多了另一種常見的生存策略,也就是和人際界線最有關的討好(Fawn)。這四種面對壓力或威脅時的典型反應,即為人類求生時的「4F模式」。

在討好他人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和反應往往受到內在反射式求生模式的驅動。請你試著回想那些無法拒絕的情境是否如此:關係中被要求但感到不願意而產生焦慮感,為了快速消除焦慮而不假思索地答應─反射性的討好即是這樣發生。

反射性的討好行為通常在童年時期便已形成,應對童年時的環境壓力,這種模式幫助當時的我們「存活」下來。當我們成長並進入新的環境時,這些人際模式卻一直延續。即使環境已然改變,我們仍然依賴舊的模式來處理新的人際關係和情境,導致我們難以突破討好他人的慣性。


辨識討好

「討好」做為其中一種人際策略,本身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身為一名成年人,我們確實需要在某些情境中客氣,甚至是恭維。當我們能彈性地選擇在不同情境中要使用的人際策略,其實是健康的。但如果討好是「跨情境」且「反射式」地發生,那可能就要小心是不是討好地內在模式在作祟了。以下也針對這兩個特性做更深入的說明:

跨情境:無論關係的親疏遠近、事情的重要性,討好行為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中都會出現。例如不管面對工作上司或至親;即使這些請求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或不堪重負,理性上知道拒絕也不會怎樣,但討好者都可能不會拒絕對方的請求。

反射式:不假思索地答應。明明對方就有留給自己思考以及再想想的餘裕,自己也感受到些許的不願意,但為了減輕關係中的張力以及內在焦慮,反射式地答應對方的要求。如此一來,尷尬的局面解除,同時也封鎖了自己選擇的可能性。「那就這樣辦吧。」─這樣的無法選擇雖然有點不舒服,但常是讓討好者鬆一口氣的。

當我們總是順從他人的要求,隨著時間的累積反而會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首先,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會逐漸降低,因為我們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只為了取悅他人。長期的界線被跨越會使我們對生活的控制感降低,更加不相信自己能夠為生活中的大小事做決定。另外,長期壓抑需求會導致內心的疲憊和不滿。雖然是為了維持關係而忍耐,但這些情緒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最終還是會爆發,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也破壞關係。

《豐盛心態》一書裡提到:「如果要在惹惱他人和惹惱自己之間做選擇,永遠都要選擇惹惱他人。」這句話乍聽之下有些驚人,但作者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如果你惹惱自己,最終你還是會大發雷霆,激怒每一個人。」照顧好自己,或許才是對身邊的人最終極的照顧。

這時,我們需要催生「被討厭的勇氣」,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要故意與人對立或製造衝突,而是要勇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並且能夠接受他人可能的負面反應。被討厭的勇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真實的自我,在關係中設立健康的界線。


可以怎麼做?

如何實現被討厭的勇氣,並設立健康的界線呢?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

  1. 自我覺察: 辨認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以討好為主要人際策略的人,時常透過忽略自身的需求與情緒以達到討好模式的良好運作。例如讓自己變成一個「都可以」的人,就比較不容易和他人起衝突。但實際上,是真的都可以嗎?還是因為害怕衝突而壓抑自身需求。在諮商中,我們常會和個案一起探索是真的沒有需求,還是因為討好模式而壓抑自身需求。
  2. 辨識危險: 反射式的討好與求生有關。就像看到黑影,身體可能會反射式地認為那是一條蛇,讓我們進入警覺的狀態。和物理上的「危險」可以馬上驗證是否為真不同,心理上的危險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知道結果。此時,若能具體的思考潛在的危險是什麼,也可以減低內在的焦慮感受,減少反射性的討好。例如:不出席不想參加的聚會會怎麼樣嗎?如果工作最糟糕的狀況是被資遣,自己真的找不到下一份工作嗎...。透過對潛在危險的辨認,可以增加我們在選擇時的控制感。
  3. 練習拒絕: 由於我們的「討好」是從小被自己訓練的反射式回應。我們熟悉討好,對拒絕陌生。知道舊的模式行不通跟產生新模式是兩回事。若想要設立健康的人際界線,拒絕也是需要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小事開始,在無傷大雅的情境裡面練習好好拒絕,增加對於拒絕的熟悉度與安全感,才能在自己更在意且重要的事能夠劃出界線。
  4.  人際界線的標準:人際界線很難有統一的標準,做與不做之間隨著每個人的性格、與對方的交情、當下的狀況等不同的因素而有不同。如果真的要給人際界線一個更為具體的標準,我想會是「心甘情願」。如上面所整理,界線被跨越引發的不舒服常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內在式反射討好造成的不願意與失控感。人際界線的核心並非做與不做,而是每個行動間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覺察,理解做與不做都是出自自己的意願與選擇,才不會在事後有更多的情緒需要消化。

勇敢地成為真實的自己,並不意味著要故意挑起衝突或引起他人的反感,而是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並嘗試溝通。被討厭的勇氣能夠幫助我們建立真實的自我,提升自我價值感,並且在關係中設立健康的界線。


理工腦的心理師,在不是心理師時想的事,聊聊諮商、時事、關係或是一本好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晤談記錄是各類專業法規規定一定要做的事,但對助人工作者來說,寫不完的個案記錄一直是揮之不去的惡夢。 心理師法 第十五條 心理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紀錄,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個案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國民身份證統一編號及地址。 二、執行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業務之情形及日期。 三、其他依
身為寫考試文起家的我(明明只寫過一篇),常被身邊有志於諮商、專輔工作的朋友問跟準備考試有關的問題,而最常被問的就屬... 如何個案概念化! 所以就趁最近又被問的機會... 說清楚,講明白。(最近考試的朋友加油欸~) 個案概念化很需要實務經驗,但大部分的諮商所/專輔的考生都不太有接案的機會,那
最近幾年我也堂堂邁入適婚年齡。 (第一句就自爆) 也因為身處這個年齡層,漸漸感受到身邊朋友對於婚姻或者是長久關係的焦慮。 你是不是像... 情境一 1. 我們交往了很久,相處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真的是我要找的「那個人」嗎? 2. 如果他不是那個人,我是不是該趁我還年輕,尋找下一段關
今天這集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就是過去七集的回顧。 雖然這系列名為「讀書筆記」,但這篇才比較算是我本人的心得XD 簡單回顧一下… 人是依附的動物,除了生物能量的相互吸引以外,天生就有與他人連結的需求。 關係由認識彼此開展,在磨合階段雙方需要克服依附焦慮並漸漸培養信任,關係夠穩固後就可以建立兩
「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 這個系列接近尾聲,在前面幾集我們試著回答很多和愛情有關的問題,希望可以理解愛情到底是什麼,像是... 為什麼要追求親密。 親密背後的心理動力是什麼。 關係是怎麼開展、結束或走到最後。 怎麼渡過關係中的困境。 最後只剩一個問題,但我沒有辦法為你解答。
「磨合不會摧毀關係,摧毀關係的是放棄磨合。」 先講結論,所有的控制都會破壞關係。 在關係的初期,雙方會渴望控制對方─越能控制,就越有安全感。 當目的是控制卻達不到時,情緒會轉為挫敗與生氣。且當意圖控制對方時,重心轉為在對方身上;但你能控制的,終究只有自己。 雖然權力爭奪期像令人想逃離的「壞
晤談記錄是各類專業法規規定一定要做的事,但對助人工作者來說,寫不完的個案記錄一直是揮之不去的惡夢。 心理師法 第十五條 心理師執行業務時,應製作紀錄,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個案當事人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國民身份證統一編號及地址。 二、執行臨床心理或諮商心理業務之情形及日期。 三、其他依
身為寫考試文起家的我(明明只寫過一篇),常被身邊有志於諮商、專輔工作的朋友問跟準備考試有關的問題,而最常被問的就屬... 如何個案概念化! 所以就趁最近又被問的機會... 說清楚,講明白。(最近考試的朋友加油欸~) 個案概念化很需要實務經驗,但大部分的諮商所/專輔的考生都不太有接案的機會,那
最近幾年我也堂堂邁入適婚年齡。 (第一句就自爆) 也因為身處這個年齡層,漸漸感受到身邊朋友對於婚姻或者是長久關係的焦慮。 你是不是像... 情境一 1. 我們交往了很久,相處起來也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真的是我要找的「那個人」嗎? 2. 如果他不是那個人,我是不是該趁我還年輕,尋找下一段關
今天這集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就是過去七集的回顧。 雖然這系列名為「讀書筆記」,但這篇才比較算是我本人的心得XD 簡單回顧一下… 人是依附的動物,除了生物能量的相互吸引以外,天生就有與他人連結的需求。 關係由認識彼此開展,在磨合階段雙方需要克服依附焦慮並漸漸培養信任,關係夠穩固後就可以建立兩
「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 這個系列接近尾聲,在前面幾集我們試著回答很多和愛情有關的問題,希望可以理解愛情到底是什麼,像是... 為什麼要追求親密。 親密背後的心理動力是什麼。 關係是怎麼開展、結束或走到最後。 怎麼渡過關係中的困境。 最後只剩一個問題,但我沒有辦法為你解答。
「磨合不會摧毀關係,摧毀關係的是放棄磨合。」 先講結論,所有的控制都會破壞關係。 在關係的初期,雙方會渴望控制對方─越能控制,就越有安全感。 當目的是控制卻達不到時,情緒會轉為挫敗與生氣。且當意圖控制對方時,重心轉為在對方身上;但你能控制的,終究只有自己。 雖然權力爭奪期像令人想逃離的「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