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社會對年齡的看法,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過去的三十歲,往往已是歷經風霜的叔叔阿姨,不僅擁有豐富的生活歷練,還可能已經撐起一個家庭,散發著成熟穩重的大人味。而如今的三十歲,卻更像是職場中奮鬥的社會青年,可能仍在為戀愛、婚姻與事業感到焦慮,缺乏過往認知中的成熟特徵。這樣的變化究竟是好是壞?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並看待這種時代的趨勢呢?
「童稚」,本質上更接近一種原始的動物狀態。在尚未發展出複雜的社會意識與人際關係的認知之前,孩童依靠本能行動,就如同幼獸般,隨著時間推移,透過學習與經驗逐步構建對世界的穩定認知,這正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這種變化其實是一種長期且潛移默化的認知轉變。當我們看到一個年幼的人,會直覺地認為他的認知仍處於早期階段,而這種判斷往往來自於細緻的皮膚、小巧的骨架、與成年人不同的身材比例等外在特徵。然而,這些只是表象,我們實際上是透過這些線索間接推測對方的內在認知階段。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習慣以外在特徵取代對心智成熟度的直接觀察,甚至進一步影響自身的行為表現——根據年齡與外貌來調整自己的精神面貌,彷彿在「扮演」符合自身年齡的角色,這是一種「心由相生」的現象。然而,人生經歷千差萬別,成長軌跡並非單一模式。有人雖然已經脫離青少年階段,卻從未經歷戀愛;有人雖然年長,卻對某些專業領域仍無認知;有人或許缺乏特定社交場景的體驗,使得他們在某些情境中,仍表現得像未經世事的孩子。此外,成長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若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圈始終受限於同齡人,或因世代觀念的差異而與其他年齡層疏離,那麼對於未曾經歷的年齡階段,往往會對該階段產生錯誤的想像與預期。而當真正走入該階段時,可能會產生落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扮演好這個階段的角色。
如前所述,我們往往透過外在特徵來間接判斷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與社會成熟度。然而,當自身與這種刻板印象不符時,往往會產生焦慮與自我懷疑,擔心自己「是不是哪裡不對勁」。但這類基於年齡與外表的判斷,往往忽略了個體差異——不是所有人都會嚴格符合所謂的「平均發展軌跡」,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使得某些面向可能比同齡人更成熟,而某些則發展得較晚。
舉例來說,許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可能都不曾接觸,因此在這些領域上就如同白紙一般。而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視為成熟標誌的技能,如成人世界中的應對進退、公開演講的自信表現,或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也並非所有人都有足夠的機會去學習與實踐。這並不代表他們幼稚或不夠好,而只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專注的發展領域不同。
在對他人或自己下定論之前,也許我們可以用更包容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差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在不同的時間點,經歷不同的成長歷程,而這正是多樣性的可貴之處。
在社會中與他人相處或合作時,初次見面往往離不開第一印象。我們習慣透過辨識最典型、最普遍的特徵來快速評估一個人,這種方式雖帶有偏見與刻板印象,但在短時間內用來建立關係、促進團體合作,確實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畢竟,並非每個情境都允許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充分展示自己、打破他人的成見。
一種有效的方法,是找到或建立適合自己的文化符碼。例如,同樣是中年,不少明星依然神采奕奕、充滿活力,而非歷盡滄桑、顯得老成持重;同樣是老年,許多政治人物的生涯才剛迎來精采的高峰,而非步入退休後的迷茫狀態。這些例子顯示,社會對年齡的標準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被重新詮釋的。當我們能夠塑造一種讓他人快速理解自己、卻不至於過度被標籤化的形象時,便能擺脫既定框架帶來的焦慮,也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