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要幫助我解答對自己的提問:為什麼有時候我那麼有精神,有時候卻沒有?
儘管面臨的是相同的工作、相同的人,有時候就是特別有精神,有時候卻怎樣都提不起勁。對此問題,長期累積下來,我有三個不同的答案,分別是:體力、精力,與狀態。
第1個,最直覺的回答:因為體力不夠
第2個,稍微進化的答案:因為精力有限
第3個,最終解答:因為我不在狀態上。
詢問ChatGPT,這三者最簡明的定義分別為:
體力:身體進行物理活動的能力。
精力:完成任務所需的身心能量,包括體能、情緒、思維和意志等方面。
狀態:個人在特定時間的心理和生理條件,影響其表現和反應。
所以,體力是身體的能力、精力是心靈的能量,而狀態,是身體+心靈的能量。
試著設想一下,一天當中,我們需要面臨幾種不同的情境?
很直覺的,當我們在面對陌生人,與面對家人時,態度是完全兩回事。也就是說,你是用不同的狀態在面對他們。
如果今天用了錯誤的狀態,面對不同情境時,會有怎樣的情況發生?
[情境1]
正職工作/用跟朋友的心態相處
——你沒辦法用專業的態度,和同事共處。
[情境2]
假日休憩/正職工作
——休假日卻用正職工作的心情在面對一切,讓你整日緊張兮兮,無法好好將身心放鬆。
[情境3]
兼職事業/假日休憩
——你已經決定要分一部分時間給兼職事業,卻總是用假日休憩的狀態面對,導致你整個人懶洋洋的,毫無生產力。
用錯誤的狀態,應用錯誤的情境,就像是穿錯衣服一樣,令人渾身不自在。
反過來說:
只要在狀態上,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認為有這三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切換正確的狀態,應付正確的情境。
以下一一進行說明
我最近在閱讀的書籍《讓感受自由》有一段描述:
我們的行為大喊「走開!」或「我很好!」,然而我們的情緒卻在乞求關注。
這讓我想到:我們真的能夠「正確的」「辨明」我們的狀態嗎?
狀態就是身體+心靈的能量,要能正確的辨明狀態,就需要先正確辨明這兩個部分。那我們到底要如何辨認自己的狀態?
最常見的方式:冥想
近年來冥想被大量提倡,因為冥想能夠:
光是在美國,2012-2016短短的4年之間,就有142家關於「正念、冥想」的新創公司成立。我們開始意識到:觀察自己狀態的重要性。
但是冥想不只是坐在那邊,像是打坐一樣,超無聊的待在那邊什麼都不想。
冥想也可以是動態,例如:
慢跑、瑜珈,甚至漫無目的的散步
或是我自己超喜歡使用的方式:自由書寫、亂寫亂畫、隨機播放音樂,開始亂跳舞。
重點在於:毫無目的,只是和自己在一起。
如果對這些方式感興趣,留言跟我說,有機會再分享哦。
正確的辨明自己的狀態,才能夠帶領自己走向渴望的目的,而不只是庸庸碌碌,一下子好幾十年光陰就不見了。而這是需要練習的事情,尤其是「後天型內向者」——通常更會辨明他人的狀態,卻對自己的狀態感到陌生。
辨明狀態之後,就是辨明自己「需要怎樣的狀態」。
作為後天型內向者,我有一段時間是無法明確自己渴望的,也就是:
我不清楚,我想要怎樣的狀態?
更精確的說,我不知道,我究竟想要什麼?
這部分可以閱讀這篇:偶像消亡的剎那,就是自我實現的時刻
這一篇描述了我如何從「偶像」知道了自己的渴望,弄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進而前往「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
在Podcast 頻道〈人生進化中〉 Ep.26 如何爬出低谷?
其中一個主持人小金魚說,他有一個“Happy List”,意思是:「我做什麼事情,我會覺得開心?」
相同的邏輯,我們想要轉換狀態時,可以問問自己:
就像通勤去工作,光是「通勤」的那一段時間,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轉換到工作的狀態。(當然,有沒有效是另一回事)
那我們是不是能夠列出一份「狀態——情境」清單,是關於:我做什麼事情,能夠幫助我轉換到想要的狀態?
以下簡單列表,例如:
列出「狀態——情境」清單之後,每次進行時,都留意這些行動,是否能真正促成自己轉換狀態。
就像剛剛所說,通勤去工作,真的是最能夠轉換到絕佳工作狀態的方式嗎?
有沒有可能:
才是能夠更加幫助我們,轉換到最佳的工作狀態呢?而究竟能不能更加幫助我們,就要靠每次進行時,留意這些行動的成效。
我一直相信,世界上只有永遠不變的「問題」,沒有不變的「解方」。
因此,對於任何問題的「解方」,其實我們都應該抱持著「隨時修正」的可能性,才能夠更加貼近我們,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人。
關於更多時間、精力管理相關的書單,推薦給想深入這方面資訊的人參考:
2.《深度精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