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困局:當學生的人權成為老師的枷鎖

教室裡的困局:當學生的人權成為老師的枷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為示意圖,非為實際現場

圖片為示意圖,非為實際現場

引言:當教育現場變得越來越難以呼吸

近年來,教育現場經歷了許多制度性改革,其中《學生輔導與管教辦法》的施行,旨在保護孩子的基本人權。然而,在實務上,第一線教師卻逐漸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迫與孤立。

當老師既不能罵、不能碰,卻又要即時處理所有突發狀況時,我們的專業空間,還剩多少?

一場突發事件:老師只是想維護秩序

一位任課老師在授課時,遇到學生情緒失控、用潑水干擾同學上課。老師為了讓學生同理他人,模擬舉動回應,但並未造成實質傷害。沒想到,學生反應更加激烈,甚至有攻擊傾向,老師情急下伸手制止,卻在掙扎之中在學生手上留下了瘀青。

這不是一場單方面的攻擊,而是一連串情緒失控下的即時反應。

是老師的錯嗎?還是制度的失靈?

事件的延伸:協調的背後,是誰的妥協?

事情發生後,校方啟動通報流程,相關行政與輔導人員到場處理。導師也主動向家長說明情況。原以為事情可以漸趨平息,未料隔天家長帶著多人進入學校,情緒激動,並直接開出數萬元賠償與「班上公開道歉」的要求。

在行政單位的調停下,老師最終選擇了妥協,吞下這口氣,原因是:「為了退休金,忍一下吧!」

這句話,刺痛了多少仍在教學現場努力維持秩序與理想的老師心靈?

誰來還原真相?誰來保護老師?

這起事件的處理方式,引發了我們以下幾個深刻的疑問:

❶ 事情的真相,有人在意嗎?

學生的初始行為是否被完整呈現?老師是否有機會說明?還是我們早已習慣「學生受傷=老師有錯」的直線邏輯?

❷ 學生有權利,那老師與其他學生呢?

我們強調不體罰、不羞辱、不暴力,這是教育進步的重要里程碑。但當一位學生反覆影響課堂秩序,甚至傷害他人,其他學生的學習權、安全感,是否也應該同樣被守護?

❸ 行政與教師會的角色呢?

如果教師連基本的協商陪同都無,若沒有明確的行政支援或教師會協助,那麼現場老師將永遠是第一個被犧牲的角色。

結語:請不要讓我們只剩下眼淚與後悔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為老師辯解,也不是要推翻任何制度,而是想提醒社會:

教育現場的真相,從來都不是黑白分明的。

我們可以為孩子爭取更溫柔的教養環境,但也不能忽視老師正在被耗損的專業與人性。

孩子有未來,老師也需要被看見。


avatar-img
教育司線員的沙龍
0會員
4內容數
司線員是誰? 在球場上,司線員負責判斷球有沒有出界,他們站在邊線,不是主角,卻看得很清楚。我叫自己「教育司線員」,因為雖然在教育圈工作,卻常常站在邊邊,觀察著裡面和外面的差異。這裡不是教學技巧的分享,而是一些關於教育、人與現實的想法,希望用不同的角度,陪你一起慢慢看清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