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卡關,是自己困住自己

有一種卡關,是自己困住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然而,在對話中,我發現有些問號並不是真正的癥結點,更多時候我看到的是:個案拿著毛線把自己纏起來,甚至是打了一堆結,把自己給困住。


像是覺得「換了也不一定比較好吧」,於是停留。

「他們大概不會要我吧」,於是不投遞。

「這樣做大概也沒用吧」,於是遲疑。

當這些問號累積越多時,很容易讓人陷入「做什麼都不對」的無力感。


如果把這些卡關攤開來看,其實有三種常見模式:

  • 假設未驗證:還沒有嘗試、推進,就先設想最糟的結果。
  • 自我纏繞(外加綁緊):反覆推敲失敗的可能性,越想越無力,最後真的動不了。
  • 責任外移:把行動的可能性交給外界,讓自己無力選擇。

這幾種模式往往重疊交錯,讓人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


如果想鬆綁這些卡關,有幾個方式或許幫得上忙:

[1] 辨認事實和假設

問問自己:「我相信的,是實際發生過的事?還是我對情境的預設與猜測?

把腦中浮現的念頭分成「事實」和「假設」,讓混亂先有初步的整理。


[2] 驗證假設

選個夠小的行動,像是只投三個職缺,或找一位前輩請益。

重點不是馬上成功,而是讓我們重新與現實連結,取得回應與回饋,來驗證我們的假設是否為真。


[3] 再次確認事實

某些過往經驗太過鮮明,可能會在無意識中主導我們當下的判斷。

像是:搞砸第一場面試後,每場面試都帶著挫敗感。又或是被資遣後,總覺得主管會帶有偏見。

這時,不是要否定情緒,而是試著回到現實,問問自己:「這次,真的還是那樣嗎?」透過重新檢視當下,更新我們對於新經驗的感官與認知。


總結

這些辨認與行動,不會立刻解開所有困境,但能讓我們不再卡在假設與強烈的過往經驗中。

並且回到自己可以選擇,可以前進的地方。

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或是其他關於職涯的挑戰,歡迎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

avatar-img
艾瑪的職涯筆記
16會員
91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瑪的職涯筆記 的其他內容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不少人對 Reference check 感到不安,甚至排斥。是不是代表公司不信任我?萬一現任公司知道我在找工作怎麼辦? 這些擔心其實不是多慮。畢竟它不像面試或履歷這麼明確,加上公司操作方式不同,讓這環節總顯得模糊,難以掌握。
「我想要找到未來不會被取代的工作」 這句話,我從不少個案口中聽過。他們的年齡、背景不同,但語氣背後的那種緊繃與焦慮,卻意外地相似。 在這些諮詢的對話中,聽起來似乎是在談職涯,但我所感受到的是強烈的生存焦慮。
最近遇到不少個案,都處於信心低落的狀態。 根據我的觀察,這些信心低落的背後,其實有好幾種狀態,有各自的成因,也需要有不同的看待方式。
不少人對 Reference check 感到不安,甚至排斥。是不是代表公司不信任我?萬一現任公司知道我在找工作怎麼辦? 這些擔心其實不是多慮。畢竟它不像面試或履歷這麼明確,加上公司操作方式不同,讓這環節總顯得模糊,難以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