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思考著想離職的原因,一邊說服著自己再等等、再忍忍,心裡也在懷疑,這樣真的好嗎?」
「一邊瀏覽職缺,一邊在糾結到底要不要投遞?」
「一邊找工作,一邊懷疑真的會有公司要錄取自己嗎?」
我近期遇到不少個案有類似的困擾,會冒出非常多的問號,然後帶著它們來諮詢。
然而,在對話中,我發現有些問號並不是真正的癥結點,更多時候我看到的是:個案拿著毛線把自己纏起來,甚至是打了一堆結,把自己給困住。
像是覺得「換了也不一定比較好吧」,於是停留。
「他們大概不會要我吧」,於是不投遞。
「這樣做大概也沒用吧」,於是遲疑。
當這些問號累積越多時,很容易讓人陷入「做什麼都不對」的無力感。
如果把這些卡關攤開來看,其實有三種常見模式:
- 假設未驗證:還沒有嘗試、推進,就先設想最糟的結果。
- 自我纏繞(外加綁緊):反覆推敲失敗的可能性,越想越無力,最後真的動不了。
- 責任外移:把行動的可能性交給外界,讓自己無力選擇。
這幾種模式往往重疊交錯,讓人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
如果想鬆綁這些卡關,有幾個方式或許幫得上忙:
[1] 辨認事實和假設
問問自己:「我相信的,是實際發生過的事?還是我對情境的預設與猜測?」
把腦中浮現的念頭分成「事實」和「假設」,讓混亂先有初步的整理。
[2] 驗證假設
選個夠小的行動,像是只投三個職缺,或找一位前輩請益。
重點不是馬上成功,而是讓我們重新與現實連結,取得回應與回饋,來驗證我們的假設是否為真。
[3] 再次確認事實
某些過往經驗太過鮮明,可能會在無意識中主導我們當下的判斷。
像是:搞砸第一場面試後,每場面試都帶著挫敗感。又或是被資遣後,總覺得主管會帶有偏見。
這時,不是要否定情緒,而是試著回到現實,問問自己:「這次,真的還是那樣嗎?」透過重新檢視當下,更新我們對於新經驗的感官與認知。
總結
這些辨認與行動,不會立刻解開所有困境,但能讓我們不再卡在假設與強烈的過往經驗中。
並且回到自己可以選擇,可以前進的地方。
如果你有類似的困擾,或是其他關於職涯的挑戰,歡迎透過諮詢表單:pse.is/686ctg 來開啟對話,讓我們共同探索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