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奧修的初次相遇,是來自一位好朋友的書摘分享。當時就被他那種穿透力十足、帶著靈性視角的文字吸引。
在眾多作品中,我選了這本《愛》(Being in Love)作為起點。
書名的英文原意「Being in Love」,比中文譯名來得深刻許多。它不是「去愛」某個人,而是一種愛的存在狀態——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流動,不是匱乏時的索取,而是內在豐盛時的流動與給予。愛,不是佔有,而是自由的祝福
奧修說:
如果你真正懂得愛,你就不會批判、嫉妒、控制你所愛的人。
這句話讓我停頓許久。因為我們常在親密關係中,無意間變得要求、綁住、甚至失去自己,而以為那就是「愛」。
他提醒我們——愛,是一種自由。當一個人內心完整、不依賴,他所給出的愛才是沒有附帶條件的,而對方也能在這份愛裡自由地成為自己。
我開始重新檢視過去的關係:是否曾以「擔心」之名,行「控制」之實?是否在害怕失去的焦慮裡,用力抓住對方,卻反而弄丟了最初的美好?
靜心,是愛的根基
奧修說:
靜心,是觀照的藝術。
什麼是靜心?他說:只要靜靜坐著,什麼都不做,讓一切發生。你只是觀看,不做判斷,不說好壞,不責備自己做得不夠好,只是單純地看著、感覺著。那是一種回到內在中心的狀態。
我這幾年也慢慢開始靜心練習,一開始其實非常掙扎。
研究指出,大腦有一半的時間都迷失在「思考」裡,這正是我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我們常常因「焦慮」而更加焦慮。
剛開始練習時,我試著專注在吐納與數呼吸上,從1數到10,結果常常數到2就飄走了(笑)。最初只能勉強做5分鐘,做一天休三天;後來漸漸建立起穩定的節奏,現在每次能維持15分鐘了。
雖然還是常常「飄來飄去」,但我學會了不責備自己,而是溫柔地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像奧修說的:靜心不是「做得好不好」,而是「允許自己與當下在一起」。
真正的愛,從蜜月期結束後才開始
這是奧修讓我深深共鳴的一句話。
當激情漸退、日常展開,我們才真正開始「看見」彼此。這時,愛不再只是情緒的高峰,而是靜靜流動的深度——像一種祈禱、一種平靜的同在。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是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看見自己。我們在彼此身上學會包容、接納、放下期待,也觸碰到內在那些渴望愛、卻又怕被傷害的自己。
這時候的愛,不再是表面上的濃烈,而是更細膩的懂得與陪伴。
愛,是一種 Being 的狀態
如果說這本書給了我什麼最深的提醒,那就是:
愛,不是去追求,不是去討好,而是一種從內在自然流出的狀態。
只有先愛自己、安住自己,才能與他人真正連結;只有在靜心中,我們才可能讓愛不帶匱乏、不帶控制地自然流動。
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書,它可能顛覆你對愛的想像。但如果你願意敞開自己,它就像一面鏡子,也像一雙溫柔的手,邀請你回到內在,重新學會愛。
你對愛的體驗是什麼呢?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在愛裡學習、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