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很努力在生活、在追夢、在照顧家人,卻總覺得「怎麼還是不快樂」?
有一個在企業培訓時,我常分享的小故事:有一個人,個性比較急躁,常常忘東忘西。今天出門前也是一樣,急急忙忙就出門了。傍晚天已經有些黑了,要回家時,快到家門口了,開始翻找鑰匙,怎麼也找不著。心想會不會掉在路上了,於是來到巷口的街上,在路燈下蹲下來尋找。一個警察剛好巡邏路經過,就停下來問他:”先生,你在找什麼?”,這個人說:”我在找鑰匙”,警察反問:”你為什麼在這裡找呢?先生”, 這個人說:”因為這裡比較亮”。 ”因為這裡比較亮”。
各位聽眾,你聽出了什麼問題了嗎?亮的地方,不一定是掉了鑰匙的地方。現在尋找幸福的地方,現在尋找幸福的方式,是不是也有可能很難找到幸福呢?
我們從小到大,都聽過無數關於「幸福」的觀點:有錢就幸福、有愛就幸福、有房、有車最幸福。但身邊的人,有錢了,有車,有房了,結婚了,從此就幸福美滿終老一生嗎?這是你觀察到的真實現況嗎?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手機滑一下,你就能看到別人的高光時刻:他升職了、她出國了、他變美了、他結婚了、她買房了。然後你看看自己,嗯……好像哪裡都比不上,突然,覺得自己很不幸福。
而社會氛圍也時常在「比較」與「競爭」裡打轉,大家都在拼KPI、拼收入、拼外貌、拼孩子的表現、甚至在拼社群媒體的關注數或點贊數……我們好像被教育「要擁有更多」,「要爬的更高」,「要跑的更快」,但好像很少人教我們,怎麼去「如何感受更多幸福」。
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你看世界的方式,決定了你的世界”。每個人眼前都有一付無形的眼鏡,有放大的,有扭曲的,有局部的,有模糊的,戴著這樣的眼鏡,有時我們很難看清楚眼前的客觀世界,進而去選擇適合我們的人生道路,因此,有沒有可能離幸福越來越遠呢?
在我們正式進入PERMA模型五大幸福元素之前,這一集裡,想和你一起聊聊
幾個關於「幸福的迷思」。這些觀點可能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甚至媒體,讓我們不自覺地走上了與幸福漸行漸遠的道路。
這一集,我整理出五個常見的幸福迷思,讓我們一起來檢視,看看自己是否也曾深信不疑?
首先,最常聽到的就是 「人要有錢,才會幸福」
我們都聽過:「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沒錯,錢確實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它能帶來很多自由與選擇權,讓人可以過著比較安穩的生活,不用擔心三餐、有舒適的地方住、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和家人,這些都很基本、也很實際。
「沒有錢萬萬不能,只有錢也萬萬不能」。錢是一種工具,它能買到的,往往是「生活的物質條件」,但幸福更多來自「生活的心理感受」。幸福感更多來自於你怎麼感受的每一天,而不是賬戶的數字。富人有富人的三千煩惱,平凡人有平凡人的小確幸。
錢可能是幸福的助力,但不是唯一的條件;錢可能帶來的是「快樂的機會」,但不等於一張通往「內在富足的門票」。
或許,真正的幸福,也許是一杯意外收到的熱咖啡、一句被理解的話語、一次工作上的被肯定。
幸福,不是擁有很多,而是感受到足夠。
第二個迷思:幸福就是人生某個終點
很多人會說:「等賺夠1000萬,我就會快樂」、「等孩子長大了,我就自由了」、「等我退休了,就能好好享福了」。
我能懂那麼感覺。人總是給自己設定一些目標,並努力向前,因為我們從小在學校,長大在職場,都是這樣被教育、被要求的。
高中時,父母告訴我要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會有出息,等我考上了大學、讀了研究所,卻迷失了,找不到學習的熱情。等出了職場,找到了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研究工作,真的很近,因為騎機車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工作了兩年,我迷失了,找不到繼續下去的動力…
這樣的思維,把幸福「外包」給未來的某一天,卻忽略了當下。
但是,你是否發現,那個「等我如何如何」的一天,常常苦等不到,或者真的來了,也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
很多人好不容易賺到那1000萬,卻發現自己壓力更大、焦慮更多;孩子長大了,自己卻成了空巢族,日子變的空虛了;退休了,反而不知道要怎麼過日子。
我很喜歡一句話:「幸福不是終點站,而是一路上的風景。」。它不是未來式,其實更像是「現在進行式」。如果你一路都在忍耐、苦撐、煎熬,然後期待某天「終於可以幸福」,那人生真的太辛苦了。而且有可能,錯過很多本來就可以讓你快樂的瞬間。
與其等待「某一天我會幸福」,不如每天問自己——我今天可以為自己的幸福做點什麼?
也許是一杯咖啡、一次深呼吸、一句告訴自己的話:「你已經做得很不錯」。
幸福不一定在遠方,它常常就在腳下,只是我們忙著往前跑,沒看到而已。
第三個迷思:「幸福是讓別人羨慕的樣子」
在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我們太容易把「被看見」當成「過得好」。
打卡名店、旅行美照、高光時刻……我們容易被「看起來很幸福」的畫面吸引,但這些真的等於幸福嗎?
但我會好奇,你快樂,是因為你真的快樂?還是因為別人羨慕你而快樂?
有時,我們不經意從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過得好不好」,好像只要別人羨慕,我就值得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點讚數,而是你自己,關掉手機、躺在床上,發自內心地覺得:「我過得很好,很滿足,很享受…」
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天天曬幸福、曬高級、曬甜蜜的網紅或博主,他們的內心世界或感受如何。我們唯一可以知道,也唯一可以做主的,是自己。
如果我們只活在別人的羨慕裡,那些掌聲一停,就像失去地心引力,我們會失重,迷失方向。相反的,如果我們活在內在的滿足裡,就算沒人知道,我們依然能安穩地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
幸福不是拿給別人看的溫度計,而是自己心裡的真實體感。
不要活成別人的夢想,而失去了自己的感覺。
第四個迷思:幸福只能擁有正面情緒
我們常以為,幸福就是一直開心、充滿正能量、無憂無慮。從小到大看到的廣告、電影,都在告訴我們:「要快樂!要陽光!要正能量!」彷彿只有開心、活力、熱情,才叫做幸福。
事實上,人是情緒的動物,情緒是不分好壞,它們只是內心釋放的「訊號」。快樂,是一種訊號,悲傷、焦慮、生氣也是。
人生有晴天,也有雨天;有開心,也有疲倦。
如果我們把幸福等同於「只有正面情緒」,結果就是它永遠無法到來,或是不停的對自己撒謊,把那些痛、累、煩、失落全部藏起來—但這是不真實的。
許多人不喜歡雨天,我也是,但雨天一定不好嗎?下雨的時候,也可以不出門,泡杯熱茶、聽個音樂、靜靜地看書——也許,反而有種意想不到的體驗。
幸福,不是沒有負面情緒,而是我們可以帶著這些情緒,依然過著想要的生活。幸福,不是逃避負面情緒,而是當我們有這些情緒的時候,依然可以好好陪著自己。
也許:你今天有點沮喪,但還是願意為愛人下廚做晚餐;你可能因為失業而處於低潮,但一個知己好友的陪伴,讓你覺得人生沒那麼糟;你可能因為工作壓力山大,但來到郊外,看著湖畔山景、走進陽光裡的那一刻,你突然覺得「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幸福,從來都不是處於「完美狀態的自己」,而是一種「全然接納當下的自己」的感覺。
(你想了解如何接納當下的自己,歡迎參考我們第9集的內容)
就像陰天和陽天都是天氣,喜怒哀樂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五個迷思:幸福有一個標準答案
從小到大,父母、老師、社會好像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成功、要幸福,就是——念書、畢業、找好工作、結婚、生小孩、存錢、買房、升職、加薪、退休…」,這是「標配」人生,卻不一定是「適配」你的人生。
這種「標準答案」好像一份SOP,走完一趟就等於幸福。這個標準答案,真的適用於每個人嗎?真的適用於你嗎?還是,它只是「社會希望你這樣過」的樣子?
如果我們照著別人的劇本活著,可能會很「正確」,但不一定會「幸福、快樂」。
幸福,不是社會制式化的標籤,而是你活得貼近自己——不管你選擇的是熱鬧還是安靜,是穩定還是自由,是家庭還是一個人的精彩,只要是你所選擇的,而不是被逼著的;只要你心裡是安穩踏實的,而不是無奈徬徨的,那就是屬於你的幸福之道。
進入尾聲,今天我們聊了關於幸福的五個迷思,也許你曾相信其中某些,聽完今天的分享,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聲音或是想法冒出來?
這幾年,我慢慢感覺到,幸福是一種感覺,也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我和自己,以及我和世界的關係。
有一句話很發人深省:「幸福不是抵達的目的地,而是一種走路的方式。」
你可以急促的走,也可以選擇慢一點,用自己的節奏走;
你可以專注在進度,也可以選擇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
你可以獨自向前,也可以選擇攜伴同行,交流心得與感受。
有了這些選擇,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本週的實踐行動:選擇你每天尋常會走過的一段路,觀察自己走路的方式。是快的,還是慢。過程中,感覺如何?沿途有什麼風景?一個人或是兩個人?其間走路的方式有什麼差異?感受又有什麼不同?
走一段「覺知的路」,或許你會發現——幸福,不在遠方,就在你的步伐與當下之中。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歡迎你訂閱《做自己的幸福教練》,也分享給朋友,留言告訴我:你曾經相信哪一個幸福迷思?又是什麼讓你慢慢走回自己的道路?
我是Johnny,我們下回見,願你此刻就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點溫暖與光亮。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