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近學到的一件事:不要相信你腦中浮現的每一個念頭。
為什麼?因為那些念頭不一定是真的。知道這件事,對我幫助很大。以往我經常被負面想法糾纏,現在我能更有意識地觀察這些念頭,並檢視它們是否合理、是否真實。這個理性的步驟,能明顯減輕我的焦慮與壓力。
事實上,「不要輕信每個念頭」這個概念在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中,是有實證依據的。為什麼「念頭不等於事實」?
這要從大腦的「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說起。當我們放空、發呆或沒有專注於特定任務時,這個神經網絡就會特別活躍,開始產生各種自動化思維——包括自我批評、擔憂未來、懊悔過去等。但這些念頭,多半是沒有經過邏輯檢驗的。
此外,我們的大腦傾向快速解釋外界訊息,這些解釋卻常受到認知偏誤的影響,例如:
- 災難化思考
- 選擇性注意
- 負面自動想法
這些想法常是根據過去的情緒或經驗自動產生,而非事實本身。
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跳脫念頭的綁架?
以下介紹三種心理學實證支持的練習方式,幫助你學會「與念頭保持距離」。
一、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
這是認知行為治療中的一個核心技巧。
人們常被「對事件的想法」困住,而非事件本身。透過記錄與檢視自動念頭,我們可以學習用更合理的方式來思考。
例子:
- 情境: 主管不回訊息
- 自動念頭: 他是不是對我不滿?我是不是搞砸了?
- 情緒強度(焦慮): 80%
- 支持證據: 他最近好像比較冷淡
- 反對證據: 他可能只是太忙,沒人說他生氣
- 更平衡的想法: 他可能沒空回訊息,不需要過度解讀
- 新情緒強度(焦慮): 40%
這個練習幫助你把念頭當作「假設」來檢驗,而不是當作真理來接受。
二、五問覺察法
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中有一個概念是「認知脫鉤」(cognitive defusion),這個概念與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與"念頭"保持距離。當腦中出現某個影響你情緒的想法時,你可以練習問自己五個問題:
- 這是事實,還是想法?
- 有什麼證據支持這個想法的合理性?
- 如果是我的朋友這樣想,我會怎麼回應他?
- 這個想法對我有幫助嗎?
- 我能否把這個想法當作「雲朵飄過」般看著它離開?
三、為你的想法取名子
當一個想法或念頭浮現時,你也不必試圖壓抑它,試著直接給它一個名字。
舉例:
- 「喔,這是『自我批評』的念頭出現了。」
- 「這是『擔心未來』的念頭。」
命名念頭可以拉開你與念頭的"距離"+,就像站在一旁觀察火車經過,而不是跳上每一班車。
科學與理論依據
- 認知行為治療(CBT)理論
創始人 Aaron Beck 指出,自動化思維是情緒困擾的核心,負面情緒往往來自我們未經檢視的想法。 - 正念認知療法(MBCT)
結合正念與 認知行為治療的研究證實,這些做法能有效預防憂鬱症復發,因為這些練習教導人「念頭只是念頭」,不一定是真的。 - 接受與承諾治療(ACT)
接受與承諾治療主張:你不是你的念頭,而是能"觀察"這些"念頭"的意識。 - 神經科學研究
腦部掃描顯示,透過正念訓練,理性腦(前額葉皮質)與情緒腦(杏仁核)之間的連結會更穩定,這兩個腦區連結穩定(強健)意味著,情緒調節能力健康與運作正常!
最後提醒,念頭 就像天上的雲,會飄出現,然後飄走或散去。大腦會不斷產生千百種各式各樣、好的、不好的念頭,這是自然現象。念頭就像天空中飄過的雲,你的心就像那片天空,念頭會來,也會走。我們若能學會觀察自己的念頭,而不是糾結於腦中出現的想法,我們的心會更穩定與平靜。
後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得很喜歡觀察天空,特別是有陽光的、晴朗的天空。有雲也很美,我會認真觀察雲的形狀。晴朗無雲的藍天也覺得很美,那種美會令我覺得心很舒服,很愉悅又平靜的那種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