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新聞版面都在報導缺工議題,給年輕人評價較差,近年來,「企業缺工」的聲音此起彼落,許多業者及工商團體頻頻對外疾呼「找不到人」、「沒人願意做」,甚至呼籲政府放寬移工政策,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困境。然而,深入探究後不難發現,企業口中的「缺工」,往往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對勞工條件的不願改善與對成本的過度壓縮。
年輕人的角度看待市場缺工
自從看了6/28的就業博覽會後發現,缺工的議題其實非常複雜,臺灣的高科技產業根本沒有缺工問題,應徵人數也非常多,就算那些產業開3萬出頭的工作也是非常多人面試。
我把自己也變成年輕人去思考問題,親身去各大網路職缺平臺找職缺發現,其實缺工的產業與工作,大部分都沒有什麼前途,並且待遇也非常有爭議,體驗了一片的職缺,整理了以下5個共同點:
1.所面臨的責任與薪水,比例不合原則
2.就算面臨缺工,也不輕易招人
3.社會形象非常差,連主管也看不起員工
4.工作保障基本都在走勞基法模糊底線
5.招聘廣告大多不實
--- 以服務業為例:缺工是假象,職缺待遇爭議非常大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服務業。這個產業幾乎成為「缺工」的代名詞,但當你仔細觀察這些職缺,就會發現它們普遍存在上述五大問題。 首先,薪資與工作量極不對等。以加油站為例,在加油站上班不僅要站一整天,且大部分都只提供基本工資,下班結帳若當天營業額有短少和電腦顯示不符,要班員們自己討口袋賠,一天營業額有幾十萬元,班員通常面對賠錢的金額有幾百到幾千不等。更嚴重的是加錯油,若加錯油也是自己賠,金額最低3萬至50萬不等,他們提供的月薪人員薪水為28540元且不是正職,即為月薪工讀生,時薪為190元為時薪工讀生,一天1520元,每天卻面臨破十萬營業有可能短少幾百的風險,或者加錯油賠償破十萬元費用。 其次是招人議題,即使很多企業聲稱「急徵」,真正應徵時卻設下各種限制。例如要有經驗、能輪班、抗壓性強、願意配合假日加班,甚至年齡都有要求。這樣的「徵才」條件並不能反應缺工問題。
再來,服務業員工在社會上的形象長期被貶低。以我做過加油站的經驗,有些消費者經常會欺負店員,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被客人吼,例如剛來到加油站就狂按喇叭大叫著我要加油等等,使店員感覺沒有自尊,年輕人不敢做服務業的工作,被人當奴婢的感覺。 同時,不少服務業還在用最低標準面對勞基法。不打卡、不給完整假期、甚至有偷工時、壓榨津貼等灰色操作,例如有些加油站大夜班員工上班8小時必須休30分鐘,但因為只有1個人所以沒辦法休息,老闆也不給休。
最後,誇大的徵才廣告更是令人卻步。許多廣告主打「月薪上看4萬,月休12天」,但實際是基本薪資與加班費,加到滿做30天有4萬,或者是領2萬8扣勞健保休12天,兩個則一。
結語:缺工的職缺沒前途,要多嘗試不缺工的行業
許多所謂的「缺工」產業,或許不是人力不足,而是走在淘汰的邊緣。當一份工作沒有發展性、缺乏尊重、風險與報酬不成比例時,任誰都不願意長期投入。與其批評年輕人「不願吃苦」,不如檢討這些產業是否提供了值得人留下來的工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