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多就是好」:生活中的一切,也需要「倉儲成本」〉2025-08-30
倉儲成本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重要概念,無論是銷售還是加工,當它需要規模化時,就必須先準備好大量的貨品和原料。為了儲存這些東西,企業就必須支付倉庫租金、管理費、倉庫人員的薪資、運送費用等。如果存放時間很長,還需要考慮倉庫與存貨的折舊、或在各種風險下可能損壞的問題。
我們這裡沒有要細究任何一項產品的倉儲成本,但這個概念說明了一件事,東西並不總是「有一定比沒有好」、也不是「越多東西等於準備越充分」。我在想的問題是,除了商業領域之外,這個概念是不是也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
囤積的習慣與代價
你或許認識這樣的人,只要是免費或大打折扣的東西他都想要,如果可以拿兩個,就不會只拿一個。即便當下自己完全想不到用在哪裡,他也會抱持著一種「之後可能會用到」的心態,收下它,然後塞在自己家中的各個角落。
在多年之後,或許真的有一兩樣東西派上用場,他會辛辛苦苦將它們挖出來,然後擺出「看吧,我就知道會用上」的態度。但事實上,家中到處都堆放著多年無處使用的物品,即便是「這次用上了」,它也已經閒置多年、下一次不知何時還會再需要。
雖然如果擺在家中,我們不需要另外支付「管理費」,但家中每個人生活的空間都實實在在地被這些東西壓縮了。走道變窄、幾張桌椅成年擺著東西,房間角落的灰塵無法清理,生活的俐落感盡失。真的有什麼想要的東西,反而感覺無處安放。
雖然也不至於說所有囤積物都是垃圾,但多數時候,東西真的需要的時候再去買,其實比翻出已經不太好用的成年舊物來更加及時有用。而且,你不需要費心去想「有沒有這個東西?」、「我之前到底把它放在哪?」,這會為你省下很多時間心力,光是這點就已經很值得。
數位與心智的空間也需要倉儲成本
現代生活的另一種「囤積」是「資訊來源的屯積」。在網路的時代,我們每參加一個活動、團體,就會被加進一個社團或群組,每個群組都會像你推送各式各樣的訊息。
一開始,我們可能會覺得「保留越多資訊來源越不會錯過」,但當訊息過多時,它們反而變得雜亂不堪,讓我們容易錯過真正重要的訊息。我們以為我們「只是存著」,要看不看是我們的選擇。但到最後,這些過量的訊息會增加你判斷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的成本,讓你變得疲憊、麻木,甚至什麼都不想讀。
除了網路上的社群,各種免費提供娛樂的App也會佔據我們心智的空間,乍看之下我們免費得到了更多娛樂的可能性,但如果真的把時間花在上面,其過於便利、立即回饋的屬性,會不知不覺吞噬掉我們的時間,反而讓人失去選擇。
別把倉庫塞滿,有空間才有餘裕
就像你不會希望房間被派不上用場的東西塞滿。你的生活與心智也應該清除一些不必要的東西。如果它們塞得過滿,那些你真正渴望、對你真正有益的人事物就會更難進入你的生命。
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未來為做一些準備,但唯有當我們不把倉庫塞滿,我們才為未來保留了充分的「空間」,這些空間所帶給我們的餘裕,往往是我們能為自己保留的最可貴準備。
所以,就像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偶爾我們也該對那些數位的、人際的、生活方式等「乍看之下不會占空間」的對象進行斷捨離。把心智與日程表中的空間騰出來,讓那些美好的機運來臨時,可以安適地留在你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