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時間》「提振活力」篇(一):身體是專注力的根本〉2025-08-27
在前面的兩個篇章「精華」與「雷射」中,我們討論了許多為自己設定「精華」、安排行程,以及擺脫分心源、專注於當前任務的方法。但我們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有時候,即便我們如何安排好計畫、排除了種種干擾,但當下真的感覺太累了,眼皮昏昏沉沉、腦袋恍恍惚惚,根本無法按計畫執行。
造成這個狀態的原因有很多,你可能沒睡飽、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吃了太多不健康或高熱量的食物、該休息了卻還在加班……。
很多時候這不是你的問題,是現代社會預設的價值與生活方式害了你,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你的身體、你的時間,既然昏昏沉沉造成你沒辦法做你想做的事,是時候為自己想想辦法了!
你不只是一顆腦袋,你是你的整個身體
我們曾經聊過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在TED上面的著名演講《學校扼殺了創造力嗎?》(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指出當前主流教育過於偏重學科、忽視身體使用的問題。巧合的是,《生時間》的作者也使用了演講中的一段話當作本篇的開場:
「我喜歡大學教授,但你也知道……他們把身體看作運輸腦袋的工具,對吧?那是讓他們的腦袋聚會的方式。」
當然,我們都認識一些保持良好運動習慣的大學教授,要說這個刻板印象笑話指到所有大學教授是不公平的。不過,它確實點出了我們這個社會看待身體與腦袋的方式。我們延續了古典身體與心靈的「心物二元論」區分,過分強調意識、知識、思考的價值,將運動身體視為「對健康有所幫助的另一回事」。
現代的人主要生活是坐在辦公椅上面對電腦一整天,然後回家坐在沙發上面滑手機。除了屁股、手指跟眼睛之外,其他器官就真的如同運輸它們的載具,不能說它們沒用,只能說幾乎「沒有在用」。
但事實是,我們的意識、思考並不只關連到腦袋,它關連到你的一切知覺與運動感覺,思考是大腦工作的同時,也是消耗體力的身體工作。那條關於身體與大腦的邏輯並不是「身體好,腦袋才會好」,而是「腦袋至始至終都是身體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我們要談論的是「如何保持專注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必須要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那是一切專注力的來源與儲存地。
現代生活是種偶然,尋找最適合自己身體的生活方式
關於「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本書的兩位作者希望我們能夠從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開始思考。當然,「遠古人類如何如何,所以現代人應該如何如何」的常見說法在我看來是說不通的。我們不只不可能回到古代人的生活,也沒有道理這麼做。
不過,有一些可供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人類的身體構成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令一些人看起來更有精神?怎樣的使用方式會讓我們的身體最舒服?與遠古人類生活方式的對照,或許能在這些問題上面給我們靈感。
畢竟,現代社會的歷史很短,大量增加的近視、腰酸背痛與身心疾患,都說明了我們很可能還沒找到最佳的現代生活方式;但那些遠古人類,卻在很長一段時間以類似的方式生活著,他們一邊實踐一邊改良自己的日常,雖然那始終會和我們很不一樣,但其中想必有值得學習的部分。
對照遠古人類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作者們從運動、食物、社交、睡眠等多個角度,討論了各種讓我們身體更加充滿活力的方法。從下一篇文章開始,我會首先簡單梳理過一遍這些角度,然後在後續的文章裡逐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