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步驟的寫作:忙碌生活中的分段寫作練習〉2025-08-16
每天寫作也已經持續好一段時間。對我來說,每天挪出一兩個小時做這件事是有價值的。一方面是做一些紀錄、保持對所處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另一方面,「養成每日習慣」這件事本身就能作為一種定錨,讓自己不至於因生活中的各種變化感到過分迷惘。
隨著經驗的累積、其他工作的增多以及數位工具變得更加方便,我也開始形成了一些新的創作方法。雖然終究要花一到兩個小時去寫,但相較於一開始「總之就是坐在那想」,現在能夠更有步驟地執行這項活動。
三個步驟的寫作
以近幾個月來說,我逐漸把寫作拆解成三個步驟:一、寫出想法與文章邏輯;二、修改為大綱架構;三、按大綱逐段完成。
在第一個步驟裡面,我就是平鋪直敘地將我想到的事情一段一段條列式地寫下,以這篇文章為例,我寫下「1.每天寫作一段時間後,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因應忙碌生活的調整,我開始形成一些新的方法。」、「2.我可以將寫作拆解成三個步驟:寫出想法與文章邏輯、修改為大綱、逐段完成。」……
可以看見,上面這兩句話,其實就已經擁有開頭到現在的初步雛形了。接著,我會將這些句子當成段落要點,將之修改為文章大綱。
這裡所謂的「段落」和實際寫好時的小標不會完全相同,有些段落一兩句話就會解決,有些段落則會寫得更長一點。重點只在於,讓邏輯與順序更清楚,使得我們隨時也開始寫,都能知道現在這裡要做什麼,不用擔心思緒不連貫會忘記自己在寫什麼。
第三步就很簡單了,只要把你原本就想要說的事情,依序填充在大綱裡面,文章就會一塊一塊地自己完成。若是將文章比做植物,只要準備好大綱和參考資料,它就能像藤蔓攀爬那樣,方向明確地自然生長。
分段完成的好處
雖然思緒連貫對於寫作而言是件好事,時間允許的話,即便分成多個步驟,我也喜歡一氣呵成完成文章。然而,透過將寫作拆成多個步驟,我們更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先完成其中一部份,分段把文章寫完。
一方面我們不需要一次挪出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另一方面,分段完成有時也能因為心境的轉變,得到第二次重新思考文章的機會。也因為你是分段完成,過程中如果你接觸了其他新想法,或同時在處理別的任務或文章,也有可能相互碰撞,讓最終的成品得到預期之外的火花。
而且一旦這種模式形成,幾句零碎的話也都可以更無負擔地寫進筆記軟體裡面,這個隨手一記,有時就自然地開啟了下一篇文章的第一步驟。一旦開始的門檻降到這麼低,完成文章的阻礙也就更小了。
此外,由於先有架構才進行最後的撰寫,在寫的過程中,我們不但可以更知道自己當下要寫什麼,也能隨時確認文章的篇幅與完成度,知道自己哪些部分還沒講完,什麼地方需要再去查找資料進行補充。也會有更多機會將它發展成長篇文章或系列,讓創作的能量積累得更穩定。
雖然很難有一種方法可以完美適合所有人,但將一項任務分成數個小任務,往往能讓上手變得更沒負擔。如果你也對寫作感興趣,不妨也嘗試看看「總之先把想法記下來,接著改成架構,最後填入細節」的三步驟。期待這種作法能為我們帶來更多有意思的作品!
延伸閱讀:
〈寫作對重複與探索的要求〉
〈每天寫作六百多天之後〉
〈「我真的想要每天寫嗎?」/沒有人要求你每天寫作〉
〈胡塞爾和柏拉圖會怎麼用AI?--AI輔助寫作與「自己的作品」〉
〈從體驗出發,談寫作的三個部分〉
〈你更想要「流量爆文」,還是一篇需要想一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