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自己有時慢下來,甚至是慢慢來,對我來說算是全新,也不熟悉的概念。
是這樣的,昨天去上瑜珈課時,和老師聊到自己目前的接案狀態。
以職涯諮詢接案了一年多,案量與收入有緩緩成長,不過還在努力中,沒到損益平衡。
老師的分享讓我印象深刻。
她提到自己大概是用了兩年,才讓瑜珈課逐漸穩定,過程中會滿辛苦的,心臟也要很大顆,但就慢慢來吧。
在聽到「慢慢來」的那刻,我有種被點醒的感覺,
因為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我想的大多是「走一步算一步」。
在過往的生活與工作中,我很常處於一種越快越好、高效率的狀態中。
於是,即便保留了充足的預備金,完全沒有收入一段時間也能生存,我仍然會陷入迷思(或是執著,也可能是種慣性)。
覺得應該要早點做起來,達到損益平衡,擴充不同管道與服務模式,被好多的應該圍繞。
也會認為自己好像沒有嘗試某些做法,好像可以讓自己表現更好,同時也被許多的好像纏繞著。
回頭細想,即便這個前進的過程相當緩慢,不是爆發式成長,
但相比於前一季、前半年,甚至是一年前剛起步的自己,有更多的累積與突破
(舉例來說:一季的諮詢時數已滿足三年換證的門檻要求)。
就算過程中貪玩,有任何可以旅行的機會都不放過,
也從來沒有完全飄走,躺平放棄,或是質疑自己投入接案的決定。
一直嘗試讓自己在潮汐起伏之間,抓到當下要如何漂浮,
甚至浪來時,就好好衝浪,姿勢醜、不熟練也無妨,做過才知道自己的能耐如何,
也才有比對的基準去選擇,要進,還是捨。
但我確實沒有想過,慢慢來也有機會走到期待的地方、想要的狀態。
甚至是這樣的步調中,有更多看到間隙、空白的可能。
而那之於我們的成長與變化,能有彈性去擔起隨機與突發的事件,
讓我們創造接住、穩住自己的機會,或是意識到自己也可能需要被接住,
然後才真的有辦法接住他人。
期待延續這份點醒的感覺,允許自己慢慢來,
就算短時間內做不到完全緩下來,也可以在某些時刻,意識到自己有這個選項,能以更自在的節奏去面對模糊與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