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8:「我不夠好」這句話,讓多少人活成別人要的樣子?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當內耗再度來襲,我們在跟誰對話?

夜裡十一點半,城市的燈還亮著。

你坐在電腦前,修改那份主管退回的報告。 那句「明天再修一次」在腦中反覆播放。

你知道主管不是在罵你,但心裡卻有股熟悉的壓力。

就像有人在耳邊輕聲說:「你還不夠好,再努力一點。」

你嘆了口氣,繼續修改,手卻在抖。

每一個字都像在證明——自己不該讓人失望。

raw-image

但這焦慮,真的是因為報告嗎?

還是,那份害怕被否定的感覺,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

事實上,我們每一次的內耗,

都不是在和別人爭辯,而是在對那個「過去的自己」交代。 那個曾被忽略、被責怪、被誤會的自己。 她只是想被理解、被看見。


內耗的根源,是舊信念在運作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活在「應該」裡。

這些「應該」來自我們早年形成的信念, 它們一開始是保護,後來卻成了無形的牢籠。

「我必須堅強,別人才會尊重我。」

「我一定要完美,才不會被嫌棄。」

「我不能讓人失望,否則我就沒價值。」

完形心理學稱這些信念背後的殘餘情緒為「未竟事宜」。

那是我們未能說出口的委屈、 沒被安撫的害怕、 以及來不及釋放的眼淚。

這些情緒沒有消失,而是化成「信念的聲音」,

在我們心裡不斷重播。

所以你以為自己是在處理眼前的挑戰,

其實,你只是又被過去的陰影牽了回去。

每一次的過度努力、過度檢討、過度取悅,都是那個受傷的自己在說:「請不要讓我再被討厭。」

raw-image

創傷型內耗:為了不再受傷,我封印了真實的自己

小惠是一名設計師。

她在團隊中總是笑容親切, 即使別人把工作甩給她,也會笑著說「沒問題」。

但每一次回家,她都感覺心裡堵得慌。

那種窒息,不是來自工作量,而是一種「不敢生氣」的恐懼。

她的信念是:「如果我拒絕別人,他們就會討厭我。」

這句話不是現在才出現的。

在她國二那年,老師在全班面前罵她「太愛頂嘴」。

全班哄堂大笑,她的臉燙得像被火灼傷。 從那天起,她學會了「安靜才安全」。

長大後,她變成別人口中的「好脾氣的人」,但心裡那個被誤會的小女孩,一直坐在教室的角落裡, 看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討好別人,只為了不被孤立。

raw-image

在一次諮商中,心理師問她:「妳最怕什麼?」

她沉默了很久,輕聲說:「我怕他們就不愛我了。」

那一刻,她才明白:

自己害怕的不是衝突,而是失去愛。

創傷型內耗的人,常用「乖」和「懂事」保護自己,但那份乖巧,是以犧牲真實為代價。

療癒,從一句話開始:「你不需要討好誰,才能被愛。」


環境型內耗:為了不被淘汰,我逼自己成為第一名

阿哲在外商公司,是大家口中的績效之星。

報表、簡報、KPI樣樣都拿手。 連休假日,他也在手機上追進度。

「我不能輸。」他說得雲淡風輕,但手心早已冒汗。

他高中那年,父親對他說:「你如果考不上第一名,就別玩電腦了。」

那句話成了他的人生座右銘。

從此,他用「表現」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然而多年後,他升上主管,卻越來越空。

同事誇他「超敬業」, 但他心裡知道,自己不是在追夢,而是在逃—— 逃離那個被比較、被忽略的孩子。

有一天,他看到新人被主管責罵。

那一刻,他鼻酸,不是為新人,而是為自己。 那個被逼著完美的少年。

他在心裡輕輕對他說:「你已經夠好了,不用再贏了。」

raw-image

環境型內耗的人,把「被看見」當成「被愛」的證明。

但當你不再為外界的掌聲活, 你會驚訝地發現: 原來安靜的自己,也能閃閃發光。


角色型內耗:為了不讓人失望,我活成別人要的樣子

阿芳是一位國中老師,也是一位母親。

學生說她溫柔、家長說她敬業、丈夫說她「最可靠」。 但夜深人靜時,她卻會偷偷在浴室裡哭。

她說:「我好像誰都不是。」

從小母親就告訴她:「妳是姊姊,要懂事。」

長大後,別人又說:「妳是老師,要有榜樣。」

婚後,她又成了那個「永遠要撐住」的媽媽。

這些角色像一層又一層的面具,讓她越來越難呼吸。

那天,她在課堂上講「自我接納」,講到一半哽咽。

學生以為她感動,其實她是想起自己——

那個想偷懶、想任性、想被擁抱卻不敢的自己。

raw-image

回家後,她對著鏡子輕輕說:「我也可以只是阿芳。」

那一刻,她不是母親、不是老師、不是榜樣,

而是第一次允許自己成為「人」。

角色型內耗者最需要的,不是責任感,而是「被允許不完美」。


三種信念的共同底層:害怕失去愛

創傷型怕被拋棄,環境型怕被忽略, 角色型怕讓人失望。

看似不同,其實都在守護「愛」。

只是,那份愛是有條件的。

「我得努力,別人才會愛我。」

「我得完美,別人才會看見我。」 「我得懂事,別人才會留下來。」

但真實的愛,不該是考核的獎品。

它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當你願意相信:「我不完美,也值得被愛」,

你就從恐懼的關係中畢業, 回到了真實的自我。


五個問題,帶你看見內耗的信念

請找個安靜的角落,深呼吸,讓身體慢慢鬆下來。 這不是心理作業,而是一場靈魂的對話。

1️⃣ 當我內耗最嚴重的時候,我對自己說了什麼?

 寫下那句話:「我太笨了」、「我不夠好」、「我得再努力一點」。

2️⃣ 這些話屬於哪一種聲音?

 創傷型(怕受傷)/環境型(怕輸)/角色型(怕讓人失望)。

3️⃣ 這種信念從哪裡來?

 是誰的話、哪段經驗,讓我相信這樣做才安全?

4️⃣ 如果我放下這個信念,我最害怕會發生什麼事?

 那個恐懼,也許就是你的「未竟事宜」。

5️⃣ 我想對那個受傷的自己說什麼?

 「你已經夠好了。」  「你不需要再扮演誰,也值得被愛。」


這五個問題,不只是練習,它們是你通往自我和解的路徑。

raw-image

結語:當信念被看見,內耗就開始鬆動

內耗不是敵人,它只是過去的你在求救。

每一次焦慮與懷疑,都在提醒你:「我還在這裡,請看見我。」

你不需要消滅內耗,你只需要理解它—— 因為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

「原來我不是壞掉的,我只是太努力, 才忘了怎麼溫柔地對待自己。」

願你有勇氣,擁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願你在理解中找到力量。

當你開始愛那個真實、不完美、卻誠實的自己, 內耗,就不再是絆腳石, 而是——回家的路。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總結

  1. 「內耗不是壞事,它只是記憶在說話。」
  2.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久沒被理解。」
  3. 「那些讓你痛苦的信念,其實是你為了生存寫下的愛的備忘錄。」
  4. 「當信念被看見,傷口就開始癒合。」
  5.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是理解,不是逼自己堅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4會員
316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12
明明沒人責怪你,但你卻整夜睡不著,腦海裡重播主管的表情、朋友的一句話? 那不是你太敏感,而是「內耗」在作祟。 心理學上有三種常見的內耗來源——創傷型、環境型、角色型。 它們不只是焦慮的原因,更是我們「如何被愛、被期待」的方式。 停止內耗,不是要你變得堅強,而是學會溫柔地面對害怕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12
明明沒人責怪你,但你卻整夜睡不著,腦海裡重播主管的表情、朋友的一句話? 那不是你太敏感,而是「內耗」在作祟。 心理學上有三種常見的內耗來源——創傷型、環境型、角色型。 它們不只是焦慮的原因,更是我們「如何被愛、被期待」的方式。 停止內耗,不是要你變得堅強,而是學會溫柔地面對害怕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12
內耗不只是情緒管理問題,而是「未竟事宜」——那些曾經受過的傷、被忽略的感受、未完成的心理任務。本文解析三種內耗來源:創傷型(害怕被拋棄)、環境型(害怕落後)、角色型(害怕不被需要),並透過故事與心理學觀點,帶你理解:停止內耗,不在於更堅強,而在於更懂得溫柔地擁抱自己。
Thumbnail
2025/10/12
內耗不只是情緒管理問題,而是「未竟事宜」——那些曾經受過的傷、被忽略的感受、未完成的心理任務。本文解析三種內耗來源:創傷型(害怕被拋棄)、環境型(害怕落後)、角色型(害怕不被需要),並透過故事與心理學觀點,帶你理解:停止內耗,不在於更堅強,而在於更懂得溫柔地擁抱自己。
Thumbnail
2025/10/09
我們的一生,都在三面鏡之間掙扎: 一面是我眼中的自己,一面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面,是那個「我應該成為的樣子」。 三面不重疊的地方,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這篇文章,帶你走進「三面鏡練習」, 學會卸下假我,擁抱那個真實、溫柔、也值得被愛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9
我們的一生,都在三面鏡之間掙扎: 一面是我眼中的自己,一面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面,是那個「我應該成為的樣子」。 三面不重疊的地方,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這篇文章,帶你走進「三面鏡練習」, 學會卸下假我,擁抱那個真實、溫柔、也值得被愛的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在面對生活中的「應該」時,我們常常感受到壓力與不快樂。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自我對話及敘事治療來解構內心的期待,讓我們有能力做出選擇,而非被逼迫遵循主流價值觀。透過自我對話,我們可以尋回內在的輕鬆感,學會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揹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最終,我們可以活得更自在和幸福。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拚命地想深化自己的學識與技能、開啟一段新的感情、開發新的人脈關係、跟從多數人的談論踩進熱門的領域,藉此填補心中不足的空缺,……很快地便想偷懶停下,拖延的想法縈繞內心,……才踏出了一步……因為誘惑太大而節外生枝,最後才發現被愚弄的是自己,搞得心力交瘁、萬念俱灰。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當你受到傷害時,你可能會想知道對方的理由,但真的需要嗎?解釋能帶來改變嗎?這篇文章分享了對受傷的反思和成長,以及如何轉變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最近很常聽到一個名詞,自我內耗;什麼是自我內耗?為什麼這個名詞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導致生活時常不太愉快 總是預想太多還沒發生的事情,而且都往壞處想 一般人總會對於未來有一些規劃或安排,不管是工作、感情或是其它自己在意的事情,設想一個目標或結果;但對於內耗型人格來說,預想目
Thumbnail
有時候,應該說總是,我們都無法擺脫自己營造的那個世界。
Thumbnail
有時候,應該說總是,我們都無法擺脫自己營造的那個世界。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內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不需要因此而感到愧疚焦慮,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人人都可以脫離這些讓人耗損的心理狀態,並提升生活品質。 上篇文章我提到自己發現內耗的過程,這篇文章就來分享如何避免自我內耗並提升生活品質: 1. 識別內耗的來源: 首先,識別內耗的來源,識別這些來源可以幫助你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三、五章 (摘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