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耗再度來襲,我們在跟誰對話?
夜裡十一點半,城市的燈還亮著。
你坐在電腦前,修改那份主管退回的報告。 那句「明天再修一次」在腦中反覆播放。
你知道主管不是在罵你,但心裡卻有股熟悉的壓力。就像有人在耳邊輕聲說:「你還不夠好,再努力一點。」
你嘆了口氣,繼續修改,手卻在抖。
每一個字都像在證明——自己不該讓人失望。

但這焦慮,真的是因為報告嗎?
還是,那份害怕被否定的感覺,其實早在很久以前就存在?
事實上,我們每一次的內耗,
都不是在和別人爭辯,而是在對那個「過去的自己」交代。 那個曾被忽略、被責怪、被誤會的自己。 她只是想被理解、被看見。
內耗的根源,是舊信念在運作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活在「應該」裡。
這些「應該」來自我們早年形成的信念, 它們一開始是保護,後來卻成了無形的牢籠。
「我必須堅強,別人才會尊重我。」
「我一定要完美,才不會被嫌棄。」
「我不能讓人失望,否則我就沒價值。」
完形心理學稱這些信念背後的殘餘情緒為「未竟事宜」。
那是我們未能說出口的委屈、 沒被安撫的害怕、 以及來不及釋放的眼淚。
這些情緒沒有消失,而是化成「信念的聲音」,
在我們心裡不斷重播。
所以你以為自己是在處理眼前的挑戰,
其實,你只是又被過去的陰影牽了回去。
每一次的過度努力、過度檢討、過度取悅,都是那個受傷的自己在說:「請不要讓我再被討厭。」

創傷型內耗:為了不再受傷,我封印了真實的自己
小惠是一名設計師。
她在團隊中總是笑容親切, 即使別人把工作甩給她,也會笑著說「沒問題」。
但每一次回家,她都感覺心裡堵得慌。
那種窒息,不是來自工作量,而是一種「不敢生氣」的恐懼。
她的信念是:「如果我拒絕別人,他們就會討厭我。」
這句話不是現在才出現的。
在她國二那年,老師在全班面前罵她「太愛頂嘴」。
全班哄堂大笑,她的臉燙得像被火灼傷。 從那天起,她學會了「安靜才安全」。
長大後,她變成別人口中的「好脾氣的人」,但心裡那個被誤會的小女孩,一直坐在教室的角落裡, 看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討好別人,只為了不被孤立。

在一次諮商中,心理師問她:「妳最怕什麼?」
她沉默了很久,輕聲說:「我怕他們就不愛我了。」
那一刻,她才明白:
自己害怕的不是衝突,而是失去愛。
創傷型內耗的人,常用「乖」和「懂事」保護自己,但那份乖巧,是以犧牲真實為代價。
療癒,從一句話開始:「你不需要討好誰,才能被愛。」
環境型內耗:為了不被淘汰,我逼自己成為第一名
阿哲在外商公司,是大家口中的績效之星。
報表、簡報、KPI樣樣都拿手。 連休假日,他也在手機上追進度。
「我不能輸。」他說得雲淡風輕,但手心早已冒汗。
他高中那年,父親對他說:「你如果考不上第一名,就別玩電腦了。」
那句話成了他的人生座右銘。
從此,他用「表現」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然而多年後,他升上主管,卻越來越空。
同事誇他「超敬業」, 但他心裡知道,自己不是在追夢,而是在逃—— 逃離那個被比較、被忽略的孩子。
有一天,他看到新人被主管責罵。
那一刻,他鼻酸,不是為新人,而是為自己。 那個被逼著完美的少年。
他在心裡輕輕對他說:「你已經夠好了,不用再贏了。」

環境型內耗的人,把「被看見」當成「被愛」的證明。
但當你不再為外界的掌聲活, 你會驚訝地發現: 原來安靜的自己,也能閃閃發光。
角色型內耗:為了不讓人失望,我活成別人要的樣子
阿芳是一位國中老師,也是一位母親。
學生說她溫柔、家長說她敬業、丈夫說她「最可靠」。 但夜深人靜時,她卻會偷偷在浴室裡哭。
她說:「我好像誰都不是。」
從小母親就告訴她:「妳是姊姊,要懂事。」
長大後,別人又說:「妳是老師,要有榜樣。」
婚後,她又成了那個「永遠要撐住」的媽媽。
這些角色像一層又一層的面具,讓她越來越難呼吸。
那天,她在課堂上講「自我接納」,講到一半哽咽。
學生以為她感動,其實她是想起自己——
那個想偷懶、想任性、想被擁抱卻不敢的自己。

回家後,她對著鏡子輕輕說:「我也可以只是阿芳。」
那一刻,她不是母親、不是老師、不是榜樣,
而是第一次允許自己成為「人」。
角色型內耗者最需要的,不是責任感,而是「被允許不完美」。
三種信念的共同底層:害怕失去愛
創傷型怕被拋棄,環境型怕被忽略, 角色型怕讓人失望。
看似不同,其實都在守護「愛」。
只是,那份愛是有條件的。
「我得努力,別人才會愛我。」
「我得完美,別人才會看見我。」 「我得懂事,別人才會留下來。」
但真實的愛,不該是考核的獎品。
它應該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當你願意相信:「我不完美,也值得被愛」,
你就從恐懼的關係中畢業, 回到了真實的自我。
五個問題,帶你看見內耗的信念
請找個安靜的角落,深呼吸,讓身體慢慢鬆下來。 這不是心理作業,而是一場靈魂的對話。
1️⃣ 當我內耗最嚴重的時候,我對自己說了什麼?
寫下那句話:「我太笨了」、「我不夠好」、「我得再努力一點」。
2️⃣ 這些話屬於哪一種聲音?
創傷型(怕受傷)/環境型(怕輸)/角色型(怕讓人失望)。
3️⃣ 這種信念從哪裡來?
是誰的話、哪段經驗,讓我相信這樣做才安全?
4️⃣ 如果我放下這個信念,我最害怕會發生什麼事?
那個恐懼,也許就是你的「未竟事宜」。
5️⃣ 我想對那個受傷的自己說什麼?
「你已經夠好了。」 「你不需要再扮演誰,也值得被愛。」
這五個問題,不只是練習,它們是你通往自我和解的路徑。

結語:當信念被看見,內耗就開始鬆動
內耗不是敵人,它只是過去的你在求救。
每一次焦慮與懷疑,都在提醒你:「我還在這裡,請看見我。」
你不需要消滅內耗,你只需要理解它—— 因為理解,就是療癒的開始。
「原來我不是壞掉的,我只是太努力, 才忘了怎麼溫柔地對待自己。」
願你有勇氣,擁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也願你在理解中找到力量。
當你開始愛那個真實、不完美、卻誠實的自己, 內耗,就不再是絆腳石, 而是——回家的路。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總結
- 「內耗不是壞事,它只是記憶在說話。」
-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久沒被理解。」
- 「那些讓你痛苦的信念,其實是你為了生存寫下的愛的備忘錄。」
- 「當信念被看見,傷口就開始癒合。」
- 「停止內耗的第一步,是理解,不是逼自己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