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與看不見的力量拔河
有時候,你是不是也覺得,明明一切都在正軌上,卻還是喘不過氣? 事情做完了、責任履行了,但心卻一直不平靜。
那種感覺很微妙,就像腦袋裡有兩股力量在拔河—— 一邊說:「你該放鬆一下。」 另一邊又低聲警告:「別太鬆懈,小心被看扁。」

小安的故事,也許你會感同身受。
那天早上,他打開信箱,看見主管傳來一句:「報告麻煩再修正一次。」 這樣一句再普通不過的話, 卻讓他心跳漏了一拍, 開始回想昨天會議的每一個細節。
「是不是我講太快?」
「是不是我少放一頁?」 他一邊檢查、一邊懷疑,直到深夜。
沒有人責怪他,但他卻活在自我責怪裡。
他害怕那句話的背後,其實藏著不滿。 而那份恐懼,比任何工作壓力都重。
我們以為自己在努力,其實有時候,只是在安撫那個害怕「不夠好」的自己。
這,就是內耗的開始。 它不是別人給你的壓力,而是你對自己的審判。 你成了自己的法官,也成了自己的被告。
創傷型內耗:我害怕不被愛,所以不敢鬆懈
阿哲是一位工程師。
理性、穩重、效率高,是他在職場上的代名詞。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每一份完美, 都藏著一絲恐懼。
小時候,他拿著考卷回家,考了98分。
滿心期待媽媽的笑容, 卻只等來一句:「那兩分去哪了?」 那句話,像一個咒語, 讓他從此相信——愛是要靠表現換來的。
長大後,他變得非常敏感。
別人一句輕描淡寫的「不錯啦」, 在他耳裡會變成:「但還不夠好吧?」 他總是過度準備、過度努力, 就怕別人看見他的漏洞。
有一次,公司頒獎典禮,他拿了第二名。
大家替他鼓掌,他卻整晚睡不著。 他盯著那張證書,心裡浮現的不是驕傲,而是懷疑。

「如果我更努力,是不是就能拿第一?」
「如果我失誤一次,是不是就會被取代?」
直到那天,他在心理諮商室裡說出一句話:
「我其實不想再那麼努力了,但我怕停下來,就沒人喜歡我。」
心理師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
「你不是不夠好,只是太害怕不被愛。」
那一刻,他的眼淚終於落下。
不是因為脆弱,而是因為被理解。
💬 覺察啟示:
創傷型內耗的人,不是愛表現,而是怕被遺忘。 他們的努力,不是野心,而是求生。 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你會發現: 真正的勇氣,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敢於承認「我也會害怕」。
環境型內耗:我怕落後,所以永遠不滿足
Lisa 是個典型的「社群焦慮患者」。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滑手機。 LinkedIn 上同學升遷、朋友創業、有人結婚、有人環遊世界。 她一邊滑、一邊感到焦慮。
「別人都在往前,我怎麼還在原地?」
她想努力趕上,卻又感覺越追越空。
有一次,公司開例行會議,主管誇了同事一句:「這次報告做得很完整。」
她的腦中立刻浮出:「是不是暗示我不夠好?」 那天晚上,她改了三次簡報,卻仍不敢按下寄出。
週末,Lisa 獨自逛街。
櫥窗裡的自己穿得體面,但眼神卻很疲倦。 她苦笑著想:「我不是在追求進步,而是在逃避落後。」

💬 覺察啟示:
環境型內耗的人,不是想贏,而是怕輸。 他們的努力是一種焦慮式防禦, 用「更好、更快、更強」來證明自己還值得存在。
但這樣的努力,最終會讓人迷失方向。
因為你跑得再快,也無法跑出那句在心裡的聲音——「你不夠好。」
真正的成長,不是跑得比別人快,而是有勇氣在混亂裡停下來問自己:
「我為什麼而跑?」
角色型內耗:我不敢讓人失望,所以忘了自己
凱婷是一名國中老師,也是一位母親。
她每天清晨五點半起床,先準備早餐,再批改作業。 同事請假,她代課;學生出狀況,她安撫; 婆婆生病,她趕去照顧。
她的口頭禪是:「沒關係,我來就好。」
但每當說出這句話時,她其實也在對自己說:「妳不能累。」
有天晚上,家長打電話來投訴:「老師,我覺得妳應該更細心一點。」
電話掛斷後,她的手微微發抖。 不是氣憤,而是羞愧。 她對自己說:「對,我應該更好。」
隔天,她在課堂上微笑如常,但那抹笑容裡,有一絲崩裂。
朋友問她:「那妳自己呢?妳有為自己做過什麼嗎?」
她愣了一下,沉默了幾秒才說:「我很好啊。」 可那一刻,眼角的眼淚已經洩了底。

💬 覺察啟示:
角色型內耗的人,看起來最可靠,其實最孤單。 他們懂得承擔、懂得負責,卻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照顧。
真正的成熟,不是「什麼都能撐」,而是知道「什麼該放下」。
說「我做不到」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誠實。
三型共通的心理根源:我把外界聲音當成了真理
創傷型怕不被愛,環境型怕落後,角色型怕讓人失望。
看似不同,其實都來自同一個地方—— 我們把外界的聲音,當成了真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內攝」(Introjection)。
它的意思是:我們把他人的標準吞進心裡, 久而久之,分不清那是「我的想法」還是「別人的期待」。
有位心理師說過一句話:「你不是被世界傷害,而是被自己誤解。」
因為當我們過度相信外界的評價,就會忘記自己原本的模樣。 我們開始用「別人怎麼看我」決定「我怎麼看自己」。
要走出內耗,第一步不是改變行為,而是辨認那個在你心裡說話的聲音:
- 這個焦慮,是我的嗎?還是別人給的?
- 這份責任,是我真心的嗎?還是社會教我的?
- 如果沒人會失望,我還會這樣選擇嗎?
當你能誠實回答這些問題,你就開始脫離「內耗」的軌道, 回到「自我」的中心。

結語:從覺察開始,讓真實的我回來
夜裡,阿哲坐在陽台上,
手邊放著那份「三型內耗量表」。 他的分數高得驚人:創傷型33分。
以前的他,看到這數字會想:「果然我有問題。」
但這一次,他只是靜靜看著那紙張, 輕聲說:「謝謝你,讓我知道我還在學習相信自己。」
他突然明白,這份測驗不是要貼標籤,而是一面鏡子。 鏡子裡的自己,並不完美, 但終於誠實。
我們總以為,停止內耗就是「變得更堅強」。
但真正的力量,其實是溫柔。 是能在深夜裡,對自己說: 「我累了,但我仍願意理解自己。」
當你開始理解,你就不再與自己為敵。
💬 最終啟示:
停止內耗,不是變得完美, 而是願意看見那個仍在害怕的自己。
覺察,不是改變的起點,而是回家的方向。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精選
- 「內耗,不是壓力,而是一種無聲的自我審判。」
- 「我努力,不是為了變好,而是為了不被拋下。」
- 「真正的安全感,不來自被愛,而來自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 「我不是在追求進步,而是在逃避落後。」
- 「責任若讓你忘了自己,那不叫成熟,而是犧牲。」
- 「別人怎麼看我,不該取代我怎麼看自己。」
- 「你不是被世界傷害,而是被自己誤解。」
- 「停止內耗,不是變強,而是溫柔地擁抱害怕的自己。」
- 「覺察,不是改變的起點,而是回家的方向。」
- 「當你願意看見那個不完美的自己,真實就開始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