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6:停止內耗的第一步,不是改變自己,而是理解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你以為的「內耗」,其實不是你的錯

夜裡十一點半,阿霖的房間亮著白光。

電腦螢幕上那封信件,他已經修改三次。 游標一閃一閃,像是某種審判的節奏。 「這樣會不會太多字?」、「主管會不會覺得我沒邏輯?」 每一次刪改,都是在對自己說:「再完美一點,就會安全一點。」

他喝了一口早已冷掉的咖啡,那苦味像極了他的焦慮—— 習慣在夜裡獨自和不安交手, 習慣用過度努力去換一點點心安。

很多人以為內耗是「想太多」、「太敏感」。

但其實,你不是想太多,而是感受太深。

那些被壓下去的情緒、沒被允許的恐懼、 沒能說出口的話語——它們從未消失,只是靜靜地等著。

心理學稱這些未完的情緒為「未竟事宜」。

那是每一段「當時太難承受」的經驗: 被責罵、被忽略、被誤會、被迫堅強。 當生活再度出現類似場景時, 那顆彈珠球就被擊中——「噹」的一聲,所有被壓抑的情緒傾巢而出。

raw-image



未竟事宜:情緒沒有完結的那一刻

小雅永遠記得那個午後。

陽光灑進教室,粉筆灰漂浮在空氣中。 老師拿著她的作文,語氣平淡卻刺人:「妳寫得太誇張,哪有人這樣想?」 全班笑,她低著頭,緊咬下唇。 那一刻,她第一次學會——表達自己是危險的。

多年後,在職場被主管糾正時,她的胸口忽然緊縮。

腦中閃過的,不是眼前的會議室,而是那個教室、那個陽光。 她想:「我是不是又太情緒化了?」 但事實上,那不是情緒化,而是那個被壓下的情緒終於找回它的出口。

「未竟事宜」不是記憶,而是一種還沒結束的情緒循環

那天沒哭完的眼淚、沒說出口的憤怒、沒被理解的委屈, 都被身體藏起來。 它們沒有死去,只是靜靜地等待一個被理解的時刻。 而每一次內耗,都是那個情緒在輕聲呼喊: 「請你聽見我好嗎?」

raw-image



創傷型內耗:我不夠好,所以會被拋棄

小薇總是很小心。

在會議上,她說話前會先想三次。 她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怕「一開口就出錯」。 她笑得客氣,點頭得體,卻總覺得自己在演一場「安全的人設」。

某次主管批評她報告不夠完整,她一夜沒睡,反覆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太笨?」、「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隔天早上,她照鏡子時看見自己的黑眼圈, 突然覺得那不是疲憊,而是一種熟悉的羞愧。

那羞愧來自很久以前——

那天她拿著90分的考卷,滿心期待父親會稱讚她。 但父親皺眉:「怎麼錯這麼多?」 她愣在原地。 從那以後,她學會一個邏輯: 「我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

創傷型內耗,是從「被拒絕的經驗」中長出的警覺系統。

他們在每段關係裡都像在踩地雷, 一點不確定的訊號,就會引爆全身的防衛。 他們不是玻璃心,而是曾經碎過太多次。

他們的努力,不是為了變強,而是想要再也不要被拋棄。

raw-image



環境型內耗:我一定要更好,才值得被看見

Kevin 的筆電桌面上貼滿便利貼,「報告期限」、「專案進度」、「下一步學習目標」。 每天早上,他都給自己一杯黑咖啡與一句警告: 「不努力就會被淘汰。」

他來自一個永遠拿第一的家庭。

從小爸媽最常說的話是:「考不好沒關係,下次要更好。」 但那句「沒關係」,其實從來都「有關係」。

Kevin 認為自己是高標準的完美主義者,卻沒察覺那份完美,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當朋友放假休息,他卻覺得罪惡感滿滿; 當社群上有人升職、出國、買房,他焦躁得像被拉進一場無形競賽。

環境型內耗是一種「被比較的恐懼」。

他們活在績效文化中, 把「被看見」等同於「有價值」。 於是他們拼命往前跑,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他們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逃避無人肯定的恐懼。

而那恐懼,是從「比較」的環境裡,一點一點植入心底的。

有時,他們也想停下來。

只是,一旦停下來,就會聽見內心的聲音: 「如果不努力,誰還會在乎你?」

raw-image



角色型內耗:我要成為別人需要的樣子

阿芷是那種讓人放心的女孩。

開會最早到,聚會最後走。 她記得大家的生日、誰最近情緒低落、 也記得自己什麼時候該微笑、該體貼。

raw-image

但沒有人知道,她有多久沒哭了。

朋友問她:「妳怎麼都不說自己的事?」

她笑:「我沒什麼事啊。」 語氣溫柔得像一層面具。

阿芷從小被稱讚「懂事」。

她知道大人吵架時,自己要安靜; 媽媽情緒低落時,她會幫忙泡茶。 於是「懂事」成了她存在的價值。 久而久之,她把「被需要」和「被愛」畫上等號。

角色型內耗的人,總是別人的避風港,卻沒人接得住他們。

他們的信念是:「我不能任性」、「我應該堅強」、「我不能讓別人失望。」 他們把自己活成功能, 但靈魂,卻在慢慢乾枯。

有一晚,阿芷照鏡子,看見自己眼中的疲憊與孤單, 她小聲地問:「如果我不再懂事,還會有人愛我嗎?」 那一刻,她終於聽見那個一直被壓抑的小女孩在哭。

raw-image



內耗的共通陷阱:從事件到信念的誤轉譯

無論是哪一型內耗,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誤會:

我們把當年的事件,誤解成了自己的真相。

小薇以為「被批評=我沒價值」;

Kevin以為「輸了=我不重要」;

阿芷以為「任性=我會被討厭」。

那些誤會,成了生命的劇本。

我們以為自己在努力變好, 其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逃避羞愧。

羞愧,是內耗的燃料。

它讓我們在無聲中懷疑:「我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於是我們拼命補償、過度努力、討好他人。 但越努力,越感覺不到自己。

停止內耗,不是停止思考,而是開始看見那些誤會的自己——

那個當初只是想被理解、被接納的靈魂。


理解,比改變更重要

停止內耗的關鍵,不在於「改掉」什麼,而是「理解」—— 理解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反應、這樣焦慮、這樣害怕。

每一份過度反應,其實都是那個受傷的自己在求救。 你不是懦弱,只是那份痛太久沒被允許。

所以,當你又開始責怪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時,請先深呼吸, 然後對自己說: 「謝謝你一直撐著。現在,換我來照顧你。」

真正的療癒,不是變得刀槍不入,而是學會溫柔地擁抱自己。 因為被理解的那一刻, 內耗也就開始鬆動了。

raw-image



結語

內耗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一封未開啟的信。

信裡寫著—— 「我還在這裡,等你回來。」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腳步,打開那封信, 你會發現: 原來一直耗著的,不是力量, 而是你想被看見的心。

「療癒,不是讓你變得更堅強,而是讓你終於能柔軟地,和自己和解。」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你不是想太多,而是感受太深。」
  2. 「內耗不是你的錯,那只是你還沒被接住的情緒在呼救。」
  3. 「那些沒哭完的眼淚,從來沒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被想起。」
  4. 「我們不是被事件打敗,而是被自己對事件的誤解綁住。」
  5. 「每一次過度反應,都是那個還沒被理解的自己在求救。」
  6. 「懂事久了,就會忘記自己也有權利被照顧。」
  7. 「創傷型內耗不是懦弱,而是靈魂在自我防禦。」
  8. 「環境型內耗的人,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逃避無人肯定的恐懼。」
  9. 「角色型內耗的人,看起來最堅強,其實只是最不敢崩潰。」
  10. 「真正的療癒,不是讓你刀槍不入,而是讓你終於能柔軟地擁抱自己。」
  11. 「停止內耗,不是變得理性,而是學會對自己溫柔。」
  12. 「羞愧是內耗的燃料,理解才是熄火的開關。」
  13. 「你不是在拖延,而是在等待一個足夠安全的開始。」
  14. 「那些你以為撐過的,其實還在心裡等待被理解。」
  15. 「當你開始原諒自己,所有的內耗都會慢慢安靜下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12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09
我們的一生,都在三面鏡之間掙扎: 一面是我眼中的自己,一面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面,是那個「我應該成為的樣子」。 三面不重疊的地方,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這篇文章,帶你走進「三面鏡練習」, 學會卸下假我,擁抱那個真實、溫柔、也值得被愛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9
我們的一生,都在三面鏡之間掙扎: 一面是我眼中的自己,一面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面,是那個「我應該成為的樣子」。 三面不重疊的地方,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這篇文章,帶你走進「三面鏡練習」, 學會卸下假我,擁抱那個真實、溫柔、也值得被愛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8
一個簡單的動物測驗,卻能揭開假我與真我的距離。 當你寫下「海、咖啡、牆」時,其實正在對潛意識說話。 從投射到覺察,從假裝到誠實,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個一直被壓抑、卻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8
一個簡單的動物測驗,卻能揭開假我與真我的距離。 當你寫下「海、咖啡、牆」時,其實正在對潛意識說話。 從投射到覺察,從假裝到誠實,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個一直被壓抑、卻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7
🌿 當你在焦慮時,腦中是否也有個聲音在說:「我不夠好」? 那個聲音,也許不是你自己的。它可能來自某個曾經否定、責備或讓你害怕失敗的人。 心理學把這叫做「內攝」。 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練習:找出那些住在心裡的他人,並用溫柔的語氣,重新對自己說話。 💬「改寫一句內在語言,就是改變一段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2025/10/07
🌿 當你在焦慮時,腦中是否也有個聲音在說:「我不夠好」? 那個聲音,也許不是你自己的。它可能來自某個曾經否定、責備或讓你害怕失敗的人。 心理學把這叫做「內攝」。 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練習:找出那些住在心裡的他人,並用溫柔的語氣,重新對自己說話。 💬「改寫一句內在語言,就是改變一段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訴說了作者在一段時間的沉靜之後對自己內在世界的反思和重新開始的決心。充滿了內省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Thumbnail
壓抑只是大腦戰逃機制中的反應。       
Thumbnail
壓抑只是大腦戰逃機制中的反應。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內耗的特徵包括身體感受、情緒和行為的改變,解法包括接近大自然、練習呼吸法、找人聊聊,重視自我照顧。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上週靜下來讀了點書,沒想到這周接案就巧妙的用上,好像總是有些奇妙地共時性,但這也提醒我得再進修進步,所以趕快來寫下學習的紀錄,好理理思緒。 當生活變得難以忍受,遭受無可承受的痛苦或焦慮,內在的部分又經歷了甚麼災難性的經驗呢?這些經驗又提供給人甚麼意義,讓一個人他完整的、對於自己關於我的概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其實原本沒有想要從匱乏、焦慮這種比較沉重的話題說起,但好像不從這些議題開始說,大家就會忽視應該先去面對自我議題,與清理這些限制性信念、焦慮感受的重要性,畢竟思緒若太過沉重,即便有新的觀點進來,也無法很好吸收。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Thumbnail
因為身邊愈來愈多不同的人事物,連帶著影響我們的想法,總是有太多想法不停出現,導致內心光要應付這些就已經來不及了,於是常常覺得好像很多事都做不好,或者生活愈活愈累,光是這樣想就已經很累了,哪還有精力去好好過生活。 作者是一名諮商心理師,以她的經驗和故事,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停止情緒內耗。書裡的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