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內耗」,其實不是你的錯
夜裡十一點半,阿霖的房間亮著白光。
電腦螢幕上那封信件,他已經修改三次。 游標一閃一閃,像是某種審判的節奏。 「這樣會不會太多字?」、「主管會不會覺得我沒邏輯?」 每一次刪改,都是在對自己說:「再完美一點,就會安全一點。」
他喝了一口早已冷掉的咖啡,那苦味像極了他的焦慮—— 習慣在夜裡獨自和不安交手, 習慣用過度努力去換一點點心安。很多人以為內耗是「想太多」、「太敏感」。
但其實,你不是想太多,而是感受太深。
那些被壓下去的情緒、沒被允許的恐懼、 沒能說出口的話語——它們從未消失,只是靜靜地等著。
心理學稱這些未完的情緒為「未竟事宜」。
那是每一段「當時太難承受」的經驗: 被責罵、被忽略、被誤會、被迫堅強。 當生活再度出現類似場景時, 那顆彈珠球就被擊中——「噹」的一聲,所有被壓抑的情緒傾巢而出。

未竟事宜:情緒沒有完結的那一刻
小雅永遠記得那個午後。
陽光灑進教室,粉筆灰漂浮在空氣中。 老師拿著她的作文,語氣平淡卻刺人:「妳寫得太誇張,哪有人這樣想?」 全班笑,她低著頭,緊咬下唇。 那一刻,她第一次學會——表達自己是危險的。
多年後,在職場被主管糾正時,她的胸口忽然緊縮。
腦中閃過的,不是眼前的會議室,而是那個教室、那個陽光。 她想:「我是不是又太情緒化了?」 但事實上,那不是情緒化,而是那個被壓下的情緒終於找回它的出口。
「未竟事宜」不是記憶,而是一種還沒結束的情緒循環。
那天沒哭完的眼淚、沒說出口的憤怒、沒被理解的委屈, 都被身體藏起來。 它們沒有死去,只是靜靜地等待一個被理解的時刻。 而每一次內耗,都是那個情緒在輕聲呼喊: 「請你聽見我好嗎?」

創傷型內耗:我不夠好,所以會被拋棄
小薇總是很小心。
在會議上,她說話前會先想三次。 她不是沒有想法,而是怕「一開口就出錯」。 她笑得客氣,點頭得體,卻總覺得自己在演一場「安全的人設」。
某次主管批評她報告不夠完整,她一夜沒睡,反覆檢討自己:「是不是我太笨?」、「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隔天早上,她照鏡子時看見自己的黑眼圈, 突然覺得那不是疲憊,而是一種熟悉的羞愧。
那羞愧來自很久以前——
那天她拿著90分的考卷,滿心期待父親會稱讚她。 但父親皺眉:「怎麼錯這麼多?」 她愣在原地。 從那以後,她學會一個邏輯: 「我不夠好,就不值得被愛。」
創傷型內耗,是從「被拒絕的經驗」中長出的警覺系統。
他們在每段關係裡都像在踩地雷, 一點不確定的訊號,就會引爆全身的防衛。 他們不是玻璃心,而是曾經碎過太多次。
他們的努力,不是為了變強,而是想要再也不要被拋棄。

環境型內耗:我一定要更好,才值得被看見
Kevin 的筆電桌面上貼滿便利貼,「報告期限」、「專案進度」、「下一步學習目標」。 每天早上,他都給自己一杯黑咖啡與一句警告: 「不努力就會被淘汰。」
他來自一個永遠拿第一的家庭。
從小爸媽最常說的話是:「考不好沒關係,下次要更好。」 但那句「沒關係」,其實從來都「有關係」。
Kevin 認為自己是高標準的完美主義者,卻沒察覺那份完美,背後其實是一種深深的焦慮。 當朋友放假休息,他卻覺得罪惡感滿滿; 當社群上有人升職、出國、買房,他焦躁得像被拉進一場無形競賽。
環境型內耗是一種「被比較的恐懼」。
他們活在績效文化中, 把「被看見」等同於「有價值」。 於是他們拼命往前跑,卻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他們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逃避無人肯定的恐懼。
而那恐懼,是從「比較」的環境裡,一點一點植入心底的。
有時,他們也想停下來。
只是,一旦停下來,就會聽見內心的聲音: 「如果不努力,誰還會在乎你?」

角色型內耗:我要成為別人需要的樣子
阿芷是那種讓人放心的女孩。
開會最早到,聚會最後走。 她記得大家的生日、誰最近情緒低落、 也記得自己什麼時候該微笑、該體貼。

但沒有人知道,她有多久沒哭了。
朋友問她:「妳怎麼都不說自己的事?」
她笑:「我沒什麼事啊。」 語氣溫柔得像一層面具。
阿芷從小被稱讚「懂事」。
她知道大人吵架時,自己要安靜; 媽媽情緒低落時,她會幫忙泡茶。 於是「懂事」成了她存在的價值。 久而久之,她把「被需要」和「被愛」畫上等號。
角色型內耗的人,總是別人的避風港,卻沒人接得住他們。
他們的信念是:「我不能任性」、「我應該堅強」、「我不能讓別人失望。」 他們把自己活成功能, 但靈魂,卻在慢慢乾枯。
有一晚,阿芷照鏡子,看見自己眼中的疲憊與孤單, 她小聲地問:「如果我不再懂事,還會有人愛我嗎?」 那一刻,她終於聽見那個一直被壓抑的小女孩在哭。

內耗的共通陷阱:從事件到信念的誤轉譯
無論是哪一型內耗,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誤會:
我們把當年的事件,誤解成了自己的真相。
小薇以為「被批評=我沒價值」;
Kevin以為「輸了=我不重要」;
阿芷以為「任性=我會被討厭」。
那些誤會,成了生命的劇本。
我們以為自己在努力變好, 其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逃避羞愧。
羞愧,是內耗的燃料。
它讓我們在無聲中懷疑:「我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於是我們拼命補償、過度努力、討好他人。 但越努力,越感覺不到自己。
停止內耗,不是停止思考,而是開始看見那些誤會的自己——
那個當初只是想被理解、被接納的靈魂。
理解,比改變更重要
停止內耗的關鍵,不在於「改掉」什麼,而是「理解」—— 理解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反應、這樣焦慮、這樣害怕。
每一份過度反應,其實都是那個受傷的自己在求救。 你不是懦弱,只是那份痛太久沒被允許。
所以,當你又開始責怪自己「太敏感」、「太玻璃心」時,請先深呼吸, 然後對自己說: 「謝謝你一直撐著。現在,換我來照顧你。」
真正的療癒,不是變得刀槍不入,而是學會溫柔地擁抱自己。 因為被理解的那一刻, 內耗也就開始鬆動了。

結語
內耗不是你的敵人,而是一封未開啟的信。
信裡寫著—— 「我還在這裡,等你回來。」
當你終於願意停下腳步,打開那封信, 你會發現: 原來一直耗著的,不是力量, 而是你想被看見的心。
「療癒,不是讓你變得更堅強,而是讓你終於能柔軟地,和自己和解。」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你不是想太多,而是感受太深。」
- 「內耗不是你的錯,那只是你還沒被接住的情緒在呼救。」
- 「那些沒哭完的眼淚,從來沒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被想起。」
- 「我們不是被事件打敗,而是被自己對事件的誤解綁住。」
- 「每一次過度反應,都是那個還沒被理解的自己在求救。」
- 「懂事久了,就會忘記自己也有權利被照顧。」
- 「創傷型內耗不是懦弱,而是靈魂在自我防禦。」
- 「環境型內耗的人,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逃避無人肯定的恐懼。」
- 「角色型內耗的人,看起來最堅強,其實只是最不敢崩潰。」
- 「真正的療癒,不是讓你刀槍不入,而是讓你終於能柔軟地擁抱自己。」
- 「停止內耗,不是變得理性,而是學會對自己溫柔。」
- 「羞愧是內耗的燃料,理解才是熄火的開關。」
- 「你不是在拖延,而是在等待一個足夠安全的開始。」
- 「那些你以為撐過的,其實還在心裡等待被理解。」
- 「當你開始原諒自己,所有的內耗都會慢慢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