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5:三面鏡練習:看見真實的自己,不再為理想的假我而內耗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當鏡子裡出現三個我

教室裡安靜得只聽得見筆劃聲。

講師把一面鏡子放在桌上,語氣柔和:「今天,我們要看三面鏡——不是照臉,而是照心。」

學員們有點困惑地互相對望。

A低頭,看著鏡中那張熟悉又陌生的臉,突然有點不自在。 這張臉,每天都在鏡子裡出現,可他卻不記得上一次「真正地」看見自己是什麼時候。

他總是匆匆地確認:「我看起來還好嗎?」「這樣會不會被覺得沒精神?」

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照鏡子多年,看見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希望看到的樣子」。

講師繼續說:「這堂課不要求改變,只邀請你看見——你其實有三個版本的自己。」

一個是我眼中的我。

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個,是我想成為的理想之我。

這三個自己之間的距離,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raw-image



第一面鏡:我怎麼看自己

講師在白板上寫下:「我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A皺著眉,寫下:「我是一個不能出錯的人。」

筆尖停了,胸口有點悶。 他忽然想到那天在會議上,主管冷冷地說:「你這個數據怎麼沒檢查清楚?」 那句話,像是烙印在心裡。 從那天開始,他不再允許自己有任何疏忽。

「我不能出錯。」

那句話在腦海裡反覆播放,就像一種詛咒。 他不是真的想完美,只是害怕。 害怕再被責怪、被看不起、被遺棄。

講師問:「如果有一天你出錯了,會怎麼樣?」

他沉默良久,才低聲說:「我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信任……也不值得被愛。」

那一刻,全班都靜了。

他看著紙上的字,才發現那不是描述,而是一種傷。

「完美」不是力量,而是一種防衛。

當我被迫一直正確,就再也無法真實。

A的眼神變得柔軟,像是第一次允許自己鬆口氣。

他不再責備自己,而是悄悄問了一句—— 「如果我出錯了,我還能被愛嗎?」

raw-image



第二面鏡:別人眼中的我

「回去問三個人: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講師說。

隔天,B回到教室,眼神有點茫然。

「他們都說我很樂觀,總是笑得像太陽。」她笑著說,但那笑容有一點不對勁。 「可我覺得……他們不知道,我常常在廁所哭。」

空氣瞬間凝固。那句話裡,有太多藏起來的夜晚。

講師溫柔地問:「那妳為什麼還要笑呢?」

B深吸一口氣:「因為我怕他們擔心,也怕他們不喜歡悲傷的我。」

她的聲音顫抖,手指不安地搓著紙。

那一刻,她第一次說出心裡的秘密—— 那個永遠微笑、永遠懂事、永遠正能量的自己,其實早已疲憊。

「我以為被喜歡的樣子,才是安全的樣子。」

那天下課後,她走出教室,沒戴口罩,也沒強迫自己笑。

她走進咖啡館,對店員說:「今天有點累,可以給我一杯不加糖的拿鐵嗎?」 那句「有點累」,是她久違的真話。

她發現,原來不需要裝得很好,世界也不會崩塌。

有些人不但沒遠離,反而更靠近了。

raw-image



第三面鏡:我想成為的樣子

C的筆跡一開始就很用力——

「我想成為堅強、有能力、不被情緒影響的人。」 講師微笑:「這樣的妳聽起來很棒。那妳為什麼想成為他?」

C愣了一下,眼神閃爍:「因為我怕被看不起。」

她想起小時候的畫面——

父母爭吵、碗盤碎裂,她躲在角落,緊咬著嘴唇。 她想哭,但誰也沒空看她。 那時她在心裡發誓:「我不能哭。哭了,誰來撐?」

那份誓言伴她長大,成為她的信念、她的假我。

她成了大家口中的「女強人」,但在夜裡,卻常常一個人盯著天花板,連流淚都不敢。

那堂課,她終於哭了。

眼淚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重生。 她笑著說:「原來我不是堅強,是不敢軟弱。」

假我誕生於焦慮。

它是讓我們活下來的方式,但也是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的起點。

raw-image



落差的痛:當三面鏡照不出同一個我

課程進入中段,大家把三面鏡的答案攤在桌上。

有些人盯著紙,有些人笑著,卻笑不出聲。

「我覺得自己像被拉扯的橡皮筋,」一位學員說,「一邊是我想成為的人,一邊是真實的我。越拉越痛。」

講師點頭:「你不是失控,而是在回家。」

那句話像一盞燈,照亮所有被掩蓋的心。

「我們的內耗,不是矛盾,而是三個不同的『我』在爭奪主控權。」

真我想被看見,假我想被保護,社會我想被喜歡。

而我們,就活在三股力量的拔河裡。

有人笑中帶淚:「我發現自己太想讓別人喜歡,結果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

raw-image



練習一:探索假我的語言與焦慮

講師請大家寫下:

1️⃣ 我最常扮演的角色是?

2️⃣ 這角色的好處是?

3️⃣ 若我不扮演它,會發生什麼?

4️⃣ 我最害怕的是什麼?


A寫下:

  • 角色:理性冷靜的問題解決者。
  • 好處:大家信任我。
  • 不扮演的後果:怕被看輕。
  • 最害怕:被遺棄。

講師微笑:「理性是你的力量,但如果理性變成盾牌,就會讓你失去連結的能力。」

那晚,他寫下這段話:

「我以為理性可以保護我,其實它也在阻擋別人靠近我。 我不是不想被理解,而是不知道怎麼讓人靠近。」

假我的語言是:「我不可以……」

真我的語言是:「我也可以……」

這兩句話之間的距離,就是自由的開始。

raw-image



練習二:行為拓展——讓自己活得更真實

講師發下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

「試著做一件『不完美但真實』的事。」

B的心跳加快。

她決定在下週的會議上,第一次說出:「這個專案我一個人做不完,我需要幫忙。」

那一刻,她全身都在發抖。

但主管只是笑著說:「終於願意讓我幫妳了。」

下班的路上,風輕輕吹過她的肩膀。

她忽然覺得,肩上的重量好像減了一半。 原來真實不是被看輕,而是被理解。

「當我停止假裝堅強,世界沒有崩塌,反而變得溫柔。」

她開始練習說出自己的需要,不再害怕。

每一次真實,都讓她離自己更近一點。

raw-image



整合:允許不完美的自己,也能被愛

最後一堂課,音樂緩緩響起。

講師說:「假我不是錯,它曾讓你活下來。 但現在,你可以選擇活得更接近自己。」

有人哭,有人笑。

有人輕輕說:「原來,不假裝的自己,真的不那麼可怕。」 另一個人回:「而且,好像更可愛了。」

A看著鏡中的自己,眼神不再閃躲。

他看到的不再是必須完美的人,而是一個正在學習誠實生活的人。

那一刻,他對鏡中的自己微笑——

那個笑容,沒有防備,也沒有焦慮。 只有一種溫柔的確信:我不完美,但我夠真實。

「假我讓我生存,真我讓我活著。」

「我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我是多層次的自己。 而每一個樣子,都值得被愛。」

raw-image



結語

我們每個人都在三面鏡之間生活。 一面映出習慣的自己,一面反映社會的期待, 還有一面,是那個一直渴望被理解、被擁抱的真實自我。

假我曾保護你,但真我才能讓你自由。

當你能直視鏡中的自己,而不再害怕那份不完美, 那一刻,你就開始真正地活著。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假我不是錯,它曾讓你活下來。」
  2. 「你不必完美,也能被愛。」
  3. 「勇氣,不是成為誰,而是敢不再假裝。」
  4. 「當我停止扮演,我才開始真正地活著。」
  5. 「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是愛你真實模樣的人。」
  6. 「完美,是一種防衛;真實,才是力量。」
  7. 「假我是盾,但真我才是家。」
  8. 「我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每一個面向都值得被愛。」
  9. 「內耗,其實是三個『我』在爭奪主控權。」
  10. 「當你不再追求被喜歡,你才開始學會被理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3會員
312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08
一個簡單的動物測驗,卻能揭開假我與真我的距離。 當你寫下「海、咖啡、牆」時,其實正在對潛意識說話。 從投射到覺察,從假裝到誠實,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個一直被壓抑、卻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8
一個簡單的動物測驗,卻能揭開假我與真我的距離。 當你寫下「海、咖啡、牆」時,其實正在對潛意識說話。 從投射到覺察,從假裝到誠實, 這篇文章帶你看見那個一直被壓抑、卻最真實的自己。
Thumbnail
2025/10/07
🌿 當你在焦慮時,腦中是否也有個聲音在說:「我不夠好」? 那個聲音,也許不是你自己的。它可能來自某個曾經否定、責備或讓你害怕失敗的人。 心理學把這叫做「內攝」。 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練習:找出那些住在心裡的他人,並用溫柔的語氣,重新對自己說話。 💬「改寫一句內在語言,就是改變一段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2025/10/07
🌿 當你在焦慮時,腦中是否也有個聲音在說:「我不夠好」? 那個聲音,也許不是你自己的。它可能來自某個曾經否定、責備或讓你害怕失敗的人。 心理學把這叫做「內攝」。 這篇文章,想陪你一起練習:找出那些住在心裡的他人,並用溫柔的語氣,重新對自己說話。 💬「改寫一句內在語言,就是改變一段與自己的關係。」
Thumbnail
2025/10/06
我們常以為內耗是「想太多」,但其實,它是一種「說太多沒事」的語言現象。 本篇帶你從心理學角度解構四型內耗人格——討好型、高功能型、疏遠型、對抗型—— 看懂他們的情緒語言、核心焦慮與防衛機制。 當你學會辨識「假我」在說話,你就能重新選擇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把「我沒事」變成「我有感覺,但我願意面對」。
Thumbnail
2025/10/06
我們常以為內耗是「想太多」,但其實,它是一種「說太多沒事」的語言現象。 本篇帶你從心理學角度解構四型內耗人格——討好型、高功能型、疏遠型、對抗型—— 看懂他們的情緒語言、核心焦慮與防衛機制。 當你學會辨識「假我」在說話,你就能重新選擇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把「我沒事」變成「我有感覺,但我願意面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身邊的人以自身做為我的鏡子,讓我看見自己的自以為是。
Thumbnail
身邊的人以自身做為我的鏡子,讓我看見自己的自以為是。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感到迷惘和不安。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是會遇到困惑和挑戰,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自我反省的一種表現。每當你感到迷茫時,不妨停下腳步,問問自己:今天我做得如何?我有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這樣的反思不僅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能指引下一步的行動。 自醒,即自我反
Thumbnail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感到迷惘和不安。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是會遇到困惑和挑戰,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自我反省的一種表現。每當你感到迷茫時,不妨停下腳步,問問自己:今天我做得如何?我有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這樣的反思不僅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也能指引下一步的行動。 自醒,即自我反
Thumbnail
🌈世界是一面鏡子,我予它歡笑,它必予以歡笑。✨️ 縱然測驗結果如此,我照例會於日常中潛心觀察自己──是否確實與該人格類型之特質有所相符之處,並非全盤皆收,以客觀的思考方式認知「原來我擁有此些特質」,去「新增」更多不同面向的自己,我覺得很有趣。 同時透過一年多前開始書寫之日記,一而再、再而三地,
Thumbnail
🌈世界是一面鏡子,我予它歡笑,它必予以歡笑。✨️ 縱然測驗結果如此,我照例會於日常中潛心觀察自己──是否確實與該人格類型之特質有所相符之處,並非全盤皆收,以客觀的思考方式認知「原來我擁有此些特質」,去「新增」更多不同面向的自己,我覺得很有趣。 同時透過一年多前開始書寫之日記,一而再、再而三地,
Thumbnail
鏡子練習可以讓我們學習愛自己,它是我們送給自己的「最有愛的禮物」。鏡子,總是如實呈現我們對自己,究竟抱持什麼樣的想法。 鏡子練習,有兩個沉浸式練習要點:第一是深深凝視自己的雙眼,第二則是不斷對鏡子裡的自己重複「肯定句」。 肯定句是我們傳訊給潛意識的信息,正向的肯定句,就像心理學上「自證預
Thumbnail
鏡子練習可以讓我們學習愛自己,它是我們送給自己的「最有愛的禮物」。鏡子,總是如實呈現我們對自己,究竟抱持什麼樣的想法。 鏡子練習,有兩個沉浸式練習要點:第一是深深凝視自己的雙眼,第二則是不斷對鏡子裡的自己重複「肯定句」。 肯定句是我們傳訊給潛意識的信息,正向的肯定句,就像心理學上「自證預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
Thumbnail
一切的糾結與不愉快, 可以說是源自於自己的不自信, 但造成不自信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反覆思索許多次, 我認為「是否接受自己真正的模樣」佔了很大的成分。 看著別人光鮮亮麗,而自己黯淡無光; 看著別人大方展現,而自己消極隱藏; ⋯⋯ 總是不斷地看著別人的好,總是不斷地挑自己
Thumbnail
世界是一面鏡子,為我們反照出我們真實的樣子。 遇到一個話不投機的人,但卻無處可躲,怎辦呢?
Thumbnail
世界是一面鏡子,為我們反照出我們真實的樣子。 遇到一個話不投機的人,但卻無處可躲,怎辦呢?
Thumbnail
我們專注生活上的焦點,是看待自己人生的方式,如果每一天你的想法大多是正面思考,你看到生活一直都是正面的,當你的想法大多是負面的,你會專注看生活不好的事情,時間久了,我們就遺忘自己擁有的美好特質,如果我們能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發生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你就有高頻的能量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Thumbnail
我們專注生活上的焦點,是看待自己人生的方式,如果每一天你的想法大多是正面思考,你看到生活一直都是正面的,當你的想法大多是負面的,你會專注看生活不好的事情,時間久了,我們就遺忘自己擁有的美好特質,如果我們能以更高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發生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你就有高頻的能量創造你想要的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