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鏡子裡出現三個我
教室裡安靜得只聽得見筆劃聲。
講師把一面鏡子放在桌上,語氣柔和:「今天,我們要看三面鏡——不是照臉,而是照心。」
學員們有點困惑地互相對望。A低頭,看著鏡中那張熟悉又陌生的臉,突然有點不自在。 這張臉,每天都在鏡子裡出現,可他卻不記得上一次「真正地」看見自己是什麼時候。
他總是匆匆地確認:「我看起來還好嗎?」「這樣會不會被覺得沒精神?」
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照鏡子多年,看見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希望看到的樣子」。
講師繼續說:「這堂課不要求改變,只邀請你看見——你其實有三個版本的自己。」
一個是我眼中的我。
一個是別人眼中的我。
還有一個,是我想成為的理想之我。
這三個自己之間的距離,就是內耗誕生的地方。

第一面鏡:我怎麼看自己
講師在白板上寫下:「我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A皺著眉,寫下:「我是一個不能出錯的人。」
筆尖停了,胸口有點悶。 他忽然想到那天在會議上,主管冷冷地說:「你這個數據怎麼沒檢查清楚?」 那句話,像是烙印在心裡。 從那天開始,他不再允許自己有任何疏忽。
「我不能出錯。」
那句話在腦海裡反覆播放,就像一種詛咒。 他不是真的想完美,只是害怕。 害怕再被責怪、被看不起、被遺棄。
講師問:「如果有一天你出錯了,會怎麼樣?」
他沉默良久,才低聲說:「我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信任……也不值得被愛。」
那一刻,全班都靜了。
他看著紙上的字,才發現那不是描述,而是一種傷。
「完美」不是力量,而是一種防衛。
當我被迫一直正確,就再也無法真實。
A的眼神變得柔軟,像是第一次允許自己鬆口氣。
他不再責備自己,而是悄悄問了一句—— 「如果我出錯了,我還能被愛嗎?」

第二面鏡:別人眼中的我
「回去問三個人:你覺得我是怎樣的人?」講師說。
隔天,B回到教室,眼神有點茫然。
「他們都說我很樂觀,總是笑得像太陽。」她笑著說,但那笑容有一點不對勁。 「可我覺得……他們不知道,我常常在廁所哭。」
空氣瞬間凝固。那句話裡,有太多藏起來的夜晚。
講師溫柔地問:「那妳為什麼還要笑呢?」
B深吸一口氣:「因為我怕他們擔心,也怕他們不喜歡悲傷的我。」
她的聲音顫抖,手指不安地搓著紙。
那一刻,她第一次說出心裡的秘密—— 那個永遠微笑、永遠懂事、永遠正能量的自己,其實早已疲憊。
「我以為被喜歡的樣子,才是安全的樣子。」
那天下課後,她走出教室,沒戴口罩,也沒強迫自己笑。
她走進咖啡館,對店員說:「今天有點累,可以給我一杯不加糖的拿鐵嗎?」 那句「有點累」,是她久違的真話。
她發現,原來不需要裝得很好,世界也不會崩塌。
有些人不但沒遠離,反而更靠近了。

第三面鏡:我想成為的樣子
C的筆跡一開始就很用力——
「我想成為堅強、有能力、不被情緒影響的人。」 講師微笑:「這樣的妳聽起來很棒。那妳為什麼想成為他?」
C愣了一下,眼神閃爍:「因為我怕被看不起。」
她想起小時候的畫面——
父母爭吵、碗盤碎裂,她躲在角落,緊咬著嘴唇。 她想哭,但誰也沒空看她。 那時她在心裡發誓:「我不能哭。哭了,誰來撐?」
那份誓言伴她長大,成為她的信念、她的假我。
她成了大家口中的「女強人」,但在夜裡,卻常常一個人盯著天花板,連流淚都不敢。
那堂課,她終於哭了。
眼淚不是軟弱,而是一種重生。 她笑著說:「原來我不是堅強,是不敢軟弱。」
假我誕生於焦慮。
它是讓我們活下來的方式,但也是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的起點。

落差的痛:當三面鏡照不出同一個我
課程進入中段,大家把三面鏡的答案攤在桌上。
有些人盯著紙,有些人笑著,卻笑不出聲。
「我覺得自己像被拉扯的橡皮筋,」一位學員說,「一邊是我想成為的人,一邊是真實的我。越拉越痛。」
講師點頭:「你不是失控,而是在回家。」
那句話像一盞燈,照亮所有被掩蓋的心。
「我們的內耗,不是矛盾,而是三個不同的『我』在爭奪主控權。」
真我想被看見,假我想被保護,社會我想被喜歡。
而我們,就活在三股力量的拔河裡。
有人笑中帶淚:「我發現自己太想讓別人喜歡,結果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

練習一:探索假我的語言與焦慮
講師請大家寫下:
1️⃣ 我最常扮演的角色是?
2️⃣ 這角色的好處是?
3️⃣ 若我不扮演它,會發生什麼?
4️⃣ 我最害怕的是什麼?
A寫下:
- 角色:理性冷靜的問題解決者。
- 好處:大家信任我。
- 不扮演的後果:怕被看輕。
- 最害怕:被遺棄。
講師微笑:「理性是你的力量,但如果理性變成盾牌,就會讓你失去連結的能力。」
那晚,他寫下這段話:
「我以為理性可以保護我,其實它也在阻擋別人靠近我。 我不是不想被理解,而是不知道怎麼讓人靠近。」
假我的語言是:「我不可以……」
真我的語言是:「我也可以……」
這兩句話之間的距離,就是自由的開始。

練習二:行為拓展——讓自己活得更真實
講師發下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
「試著做一件『不完美但真實』的事。」
B的心跳加快。
她決定在下週的會議上,第一次說出:「這個專案我一個人做不完,我需要幫忙。」
那一刻,她全身都在發抖。
但主管只是笑著說:「終於願意讓我幫妳了。」
下班的路上,風輕輕吹過她的肩膀。
她忽然覺得,肩上的重量好像減了一半。 原來真實不是被看輕,而是被理解。
「當我停止假裝堅強,世界沒有崩塌,反而變得溫柔。」
她開始練習說出自己的需要,不再害怕。
每一次真實,都讓她離自己更近一點。

整合:允許不完美的自己,也能被愛
最後一堂課,音樂緩緩響起。
講師說:「假我不是錯,它曾讓你活下來。 但現在,你可以選擇活得更接近自己。」
有人哭,有人笑。
有人輕輕說:「原來,不假裝的自己,真的不那麼可怕。」 另一個人回:「而且,好像更可愛了。」
A看著鏡中的自己,眼神不再閃躲。
他看到的不再是必須完美的人,而是一個正在學習誠實生活的人。
那一刻,他對鏡中的自己微笑——
那個笑容,沒有防備,也沒有焦慮。 只有一種溫柔的確信:我不完美,但我夠真實。
「假我讓我生存,真我讓我活著。」
「我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我是多層次的自己。 而每一個樣子,都值得被愛。」

結語
我們每個人都在三面鏡之間生活。 一面映出習慣的自己,一面反映社會的期待, 還有一面,是那個一直渴望被理解、被擁抱的真實自我。
假我曾保護你,但真我才能讓你自由。
當你能直視鏡中的自己,而不再害怕那份不完美, 那一刻,你就開始真正地活著。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 「假我不是錯,它曾讓你活下來。」
- 「你不必完美,也能被愛。」
- 「勇氣,不是成為誰,而是敢不再假裝。」
- 「當我停止扮演,我才開始真正地活著。」
- 「那些願意留下來的人,是愛你真實模樣的人。」
- 「完美,是一種防衛;真實,才是力量。」
- 「假我是盾,但真我才是家。」
- 「我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每一個面向都值得被愛。」
- 「內耗,其實是三個『我』在爭奪主控權。」
- 「當你不再追求被喜歡,你才開始學會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