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以為是理性的選擇其實在這背後已經決定好了價值取向?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在人類歷史中「理性」一直被認為是理解世界、解決分歧、促進共識的核心工具。從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到康德的理論學,再到當代政治哲學理論,理性被賦予一種幾近神聖的地位:它似乎能超越偏見與情感,讓我們在共同的推理過程中接近真理與一致。被視為是一種社會判斷、決策與行動的核心工具,是普遍強調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但......理性真的這麼的全能嗎?政治協商、公共討論以及日常交流中,普遍社會大眾常相信:如果透過理性討論、擺出事實與理由,分歧便能被逐步化解,最後達成共識。這種信念不僅支撐了許多民主程序的理想(例如公開辯論、證據式決策)然而,理性真的能夠讓不同立場的人達成共識嗎?理性是否足以作為跨文化或多元價值社會的共識基礎並化解價值衝突?今天我想以另一種角度切入這個主題。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在《實踐理性批判》中認為,人類理性具有自律性(autonomy),能夠制定具有普遍效力的道德法則,即「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1^。康德相信,若人們在討論中依循這樣的理性原則,那麼共識並非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因為理性並不依附於個人的欲望或經驗,而是建基於所有理性存有者都能承認的普遍規則。

在這個框架下,共識的基礎並非來自情感共鳴,而是來自於「你我若都是理性存在者,就必須同意」的邏輯必然性。例如,「不應說謊」在康德體系中不是因為說謊會導致不信任(這是經驗性的結果),而是因為說謊行為無法作為普遍法則存在。


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則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指出,人類的善不僅是理論上的真理,還必須透過「實踐智慧」(phronēsis)在具體情境中加以運用。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共識的形成有賴於共同的德性養成與經驗積累——人們透過類似的生活實踐與倫理教育,培養出相近的價值觀,進而在具體判斷中達到一致。

這種共識並非單靠邏輯推理,而是理性與德性的結合。換句話說,理性在這裡並非孤立運作,而是內化在一種社會化的價值體系中。

在這我們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理性可能有其範圍與限制。本文將進一步探討理性在促成共識上的能力與局限:在何種情況下理性確實促進共識?在哪些方面它無法單獨完成使我們必須承認它的侷限性?


大衛·休謨(David Hume)在《人性論》中觀察到,許多道德哲學的論證會不知不覺地從,「實然」(is)的事實陳述跳到規範性命題「應然」(ought)的價值判斷^2^。他指出,這種轉換並不自然而然,因為事實本身並不包含價值,從「世界是如何」並不能直接推導出「世界應該如何」。

休謨提出著名的觀點:「理性應當是情感的奴隸,除了為情感服務之外,它無法擔當任何其它工作。」

Reason is, and ought only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ssions, and can never pretend to any other office than to serve and obey them. ^3^

指的是,理性本身無法創造價值判斷,價值的來源在於人類的情感與欲望:它能告訴我們達成目標的手段,但無法單靠自己決定我們應該追求哪些目標或價值並實踐。也就是說,價值判斷(應然)往往根源於情感、偏好或文化認同,而非純粹的邏輯推演。

這個觀點帶來兩個重要後果。其一,它說明為何在面對基本價值分歧時,單靠事實與邏輯常常不足以說服對方,也就是「實然推導不出應然」(that doesn’t imply ought);其二,它提醒我們,若論證中要從事實推導出規範,便必須明示或辯護中間的價值前提,而不能假定討論者預設相同的價值。

即便在資訊完全共享、推理邏輯一致的情境下,參與者仍可能因價值、情感、偏好等不同,而對「理性結論」有分歧。例如,A 與 B 都同意「殺人造成痛苦」是事實,但是否「不應殺人」仍需加入情感或價值判準,才能使理性推論成立,事實共識並不必然帶來行動共識。

在這我想提醒各位,加入休謨的論點並不是否定理性的功用,而是指出理性無法從純事實自動產生價值判斷——換句話說,理性需要價值前提作為橋樑,而那些前提往往不在純粹理性能直接決定的範圍內。

可能有人會說,雖然「實然」不能直接推出「應然」,但若我們事先設定了價值前提,理性就可以推導出具體的應然結論。例如,若大家都同意「減少痛苦是好的」,那麼便可理性地得出「應該減少會造成痛苦的行為」。

這一觀點是正確的,但問題在於價值前提的確立本身常是爭議焦點。例如,若大家都同意「減少痛苦是好的」,那麼便可理性地得出「應該減少會造成痛苦的行為」但「要用什麼方式減少會造成痛苦的行為」即便在理性討論下,對「何者價值更重要」的排序本身可能無法由理性決定,價值之間存在不可通約性,結論仍會分歧。因此,理性能在廣泛共享價值的框架內促成共識,但無法保證在細微價值差異的情況下扔然達成一致。

先前提到康德主張定言令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能透過純粹理性導出具有普遍效力的道德法則,並且這些法則對所有理性存有者都必然有效。但即便康德的推理結構嚴密,但整個體系仍預設了「應當遵守普遍法則」這一價值前提,而該前提本身並非理性所能推導,而是情感傾向或道德感直覺的表現。換言之,康德的體系並未真正跨越 is–ought 鴻溝,而是將「應然」(ought)隱含在理性結構中。理性無法約束所有行為者,康德認為任何理性存在者必須接受普遍化原則,但這時我們可以反思:若一個行為者完全缺乏對此原則的情感認同,他是否仍會被說服?在這看來,理性只能推導手段,而不能迫使人接受某種目的;如果行為者不關心普遍化的結果,理性就失去規範力。

有些人指出,可以透過「橋樑命題」(bridging principles)將事實與價值連結起來。例如,從「某行為會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加上「不必要的痛苦應該避免」得出「該行為應避免」。

然而,這些橋樑命題實際上也已經是價值判斷的表達,並非純事實命題。它們雖然在推理結構上連結了實然與應然,但在哲學基礎上仍然依賴非理性的價值前提,並未真正跨越休謨所指出的鴻溝。

再來,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判斷依賴於理性與德性修養的結合,並透過共同生活經驗培養一致的倫理直覺。但,德性並非理性推演的產物,而是源自人類的道德情感(moral sentiments)與社會化過程中情感的調適。所謂的「實踐智慧」實際上是情感被訓練後在判斷中發揮作用的結果,而理性在其中僅協助我們瞭解事實與結果,並不創造價值本身。亞里士多德的框架假設人們經過相似的教育與社會化後會趨向同一倫理立場,但休謨會強調,這種一致性源於類似的情感結構,而不是理性本身的必然性。再者,不同文化的德性觀差異巨大,無法藉單一理性標準統一。


看到這我想我們能給出一個共識,也就是我們都過度高估理性在道德與共識中的獨立作用。在休謨的框架裡,理性始終依附於情感與欲望,它的角色是計算手段、整理事實,而非決定目的或價值。因此,無論是康德的普遍性原則,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都依賴特定的價值或社會化前提,這些規範性前提無法由事實推導,因此它們的接受與否取決於情感與社會化,而非純粹理性。其規範力最終仍必須回到情感基礎來解釋。

這意味著,即使在推理過程無誤的情況下,不同價值前提會導致不同結論,從而破壞共識的必然性。

綜合上述討論,我們可以將理性在共識形成中的角色定位如下:

  1. 在事實與程序領域:理性是促進事實共識的強大工具,能夠透過邏輯與實證方法達成一致。
  2. 在價值與道德領域:理性需要結合情感、文化與共同生活經驗,才能在價值判斷上促成共識。
  3. 在多元社會中:理性討論應被視為一種「協調機制」而非「最終裁判」,它能澄清分歧、揭露假設,但不保證消除價值衝突。

結論

理性在共識形成中的最佳定位並非作為價值的終極裁判,而是作為一種分析與協調機制:在事實與程序領域中,理性能提供高度有效的判斷與一致性原則;在價值與道德領域中,理性則應與情感、文化及歷史條件結合,以澄清分歧、揭露假設,並在多元背景下尋求可行的協作基礎,而非追求單一的普遍共識。

理性並非萬能的共識製造機。它在事實、分析與程序領域中也許表現出色,但在價值與道德領域則面臨結構性限制。共識的實現,不僅僅只需理性就足以讓人達成共識,而是需要理性與情感、文化、歷史等因素的交織互動。忽視這一點,便可能誤將理性神化,導致在價值分歧的議題上陷入無休止的爭論。

真正的共識策略,不是單靠理性壓服對方,而是建立一個結合理性分析與情感理解的平台,使不同立場的人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尋求可持續的共識。


^1^ 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1788.


^2^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1739–40, Book III, Part I, Section I.


^3^ 同上,Book II, Part III, Section II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聊聊工作室
6會員
9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哲學秘境,我想,哲學並不是真的如同普世所認知的遙不可及、抽象、對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可以開啟哲學思辨的事件與經驗。希望各位在這能在各種理論中停留、獲得新的啟發與反思、再出發,並帶著你所支持的價值實踐在生活中。我們能一起討論哲學知識,增加用來思辯的好工具!
哲學聊聊工作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阿爾貝·卡繆的《異鄉人》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更是一部探討存在主義哲學的經典之作。本文深入剖析小說情節、人物刻畫與其哲學意涵,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反思個人與社會規範之間的衝突與掙扎。
Thumbnail
2025/09/17
阿爾貝·卡繆的《異鄉人》不僅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更是一部探討存在主義哲學的經典之作。本文深入剖析小說情節、人物刻畫與其哲學意涵,並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反思個人與社會規範之間的衝突與掙扎。
Thumbnail
2025/09/16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性與社會歷史脈絡的掛勾,再來,我們認識了資本、性資本的定義,與色情資本的差異,現在我們手邊的認知工具已經足夠,就讓我們來看看《何謂“性資本”:關於性的歷史社會學》(What is Sexual Capital?)書中作者指出的性資本的四種類型。
Thumbnail
2025/09/16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已經認識到了性與社會歷史脈絡的掛勾,再來,我們認識了資本、性資本的定義,與色情資本的差異,現在我們手邊的認知工具已經足夠,就讓我們來看看《何謂“性資本”:關於性的歷史社會學》(What is Sexual Capital?)書中作者指出的性資本的四種類型。
Thumbnail
2025/09/15
本文探討《何謂“性資本”:關於性的歷史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並比較「性資本」與 「情色資本」,深入分析性資本如何隨著歷史脈絡、經濟制度和文化想像演變,以及其在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面貌。文章並引用曼德維爾的悖論,探討「好的性」與「壞的性」如何同時鞏固資本主義。
Thumbnail
2025/09/15
本文探討《何謂“性資本”:關於性的歷史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並比較「性資本」與 「情色資本」,深入分析性資本如何隨著歷史脈絡、經濟制度和文化想像演變,以及其在新自由主義下的新面貌。文章並引用曼德維爾的悖論,探討「好的性」與「壞的性」如何同時鞏固資本主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搬家不只添購必需品,更能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近期搬家時添購的各種實用好物,包含多功能工作桌、電競椅、氣炸烤箱、收納神器等,並詳述如何透過蝦皮雙 11 活動聰明購物、善用優惠,同時利用分潤機制將敗家行為轉化為被動收入,推薦給想聰明消費又想賺額外收入的你!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貓奴每月進貢的時間又來啦! 身為專業貢品官,我從蝦皮搜尋各種零食,只為取悅家中三位貓主子!結果究竟會是龍心大悅,亦或是冷眼相待,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行為之中合法與不合法的區分、言說之中正確與不正確的區分,都是從人實際的經驗與互動的細節中成長起來的。給定先前的法律和一個新的案例,我們會得到新的法律;我們的語言,在我們新的使用方式下,逐漸形成新的慣用語。同樣的,當我們秉著原來的真理接觸到新的事實,我們的心靈便給出了新的真理。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智慧的構成和靈魂中的美德。透過對思想的約束以及貪婪的控制,人類展現了靈魂中更高級的美德,從而超越動物。文章中闡述了靈魂中的美德如何影響人類的智慧和行為。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古代智慧強調理性作為引導行動的核心,適用於古今中外。作者分享了在1990年代日本求職的經歷,理性思考和行動對他的影響。同時,通過古代智者和諸葛亮的例子,闡述理性在決策和領導中的重要性,最終表達了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Thumbnail
當人們最終能夠以清晰的認知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時,他們發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人類未能成為他們可能成為的人,對世界的濫用也清晰可見。這一啟示使他們尋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體系。革命的原因和人類的不服從也被討論。
Thumbnail
當人們最終能夠以清晰的認知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時,他們發現一個更美好的世界。人類未能成為他們可能成為的人,對世界的濫用也清晰可見。這一啟示使他們尋求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體系。革命的原因和人類的不服從也被討論。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邏輯是我們思考的基礎,影響著我們如何看待世界和進行推論。透過假設前提和推論,我們可以從邏輯的角度來思考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和決策。深入瞭解邏輯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我們的知識都是從感覺開始,經過理解,最終達到理性。沒有任何事物是高過理性的。」-康德   在苑舉正老師經年累月的教學經驗與活用哲學的資歷下(曾擔任財經台評論員、目前經營YT(苑舉正的正舉苑)與b站(bilibili:苑舉正)),哲學不再是艱澀難懂的學問,而是有用且與生命有關的學問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有錢人看大局,大局究竟是什麼? 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我以為只是從上面往下看而已,像是上帝一樣,俯瞰整個世界。但我發現,這件事情沒那麼簡單。 我來用我們生活中常會遇到的狀況來說。人類有感性跟理性,理性很好理解,你去跟著理工男一整個月,就知道什麼是理性。那感性是什麼?
Thumbnail
有錢人看大局,大局究竟是什麼? 在我還年輕的時候,我以為只是從上面往下看而已,像是上帝一樣,俯瞰整個世界。但我發現,這件事情沒那麼簡單。 我來用我們生活中常會遇到的狀況來說。人類有感性跟理性,理性很好理解,你去跟著理工男一整個月,就知道什麼是理性。那感性是什麼?
Thumbnail
先相信再明白 而神秘論的方法與此不同。神秘論經常是這樣,先確立一個基本結論,給出一個基本態度,然後根據這個基本結論和態度來篩選材料,對結論有積極證明作用的留下來,修改和刪除對結論不利的證據。 比照歐洲近代史,平民成為貴族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通道,所以才引起資產階級擁有財富之後要進行政治革命。
Thumbnail
先相信再明白 而神秘論的方法與此不同。神秘論經常是這樣,先確立一個基本結論,給出一個基本態度,然後根據這個基本結論和態度來篩選材料,對結論有積極證明作用的留下來,修改和刪除對結論不利的證據。 比照歐洲近代史,平民成為貴族從來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通道,所以才引起資產階級擁有財富之後要進行政治革命。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