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族、尤其職業婦女常忙得沒時間運動,每天像陀螺一樣轉來轉去。美國最近的調查發現,79%的人說運動會讓他們快樂,但有48%的人表示,各種煩人的事情讓他們太忙,很難找出時間好好運動。
半數受訪者說,每天八小時工作讓他們精疲力竭,沒有心力運動。有六成的人表示,下班後實在太累,根本提不起勁跑步或重訓。
調查顯示,有工作的美國人,平均每星期只運動三小時,距離他們理想目標很遠。等等,還有三小時?如果是臺灣上班族,這數字應該是更低吧?日常工作與家庭責任,讓許多人抽不出時間運動。紐西蘭的調查顯示,多達64%的成年人因「其他優先事務(如工作、家庭)」而無法增加運動量。三分之一的澳洲人表示自己沒有足夠時間運動或雜事太多。
再怎麼忙,還是抽得出時間運動吧!難道這些人忙得都不看電視、不滑手機了?另一個讓人運動不足的理由,自然是「沒有動力」、「提不起勁」。英國、加拿大、美國的調查,分別有53%、42%、43%成年人坦承自己意志力不足。每年新春都會有許多人立下「今年一定要好好健身」的宏願,但往往不久後就放棄。
美國上班族一天可能花三小時看電視、滑手機,卻找不出時間運動,可見「啟動運動」需要很強的動力,而且常常是惡性循環:越是長期沒運動,體力就越差,感覺就越疲憊,然後就越難啟動運動。
一項美國調查顯示,44%的人認為經濟成本過高妨礙他們運動。美國平均健身房月費約58美元,對低收入族群是沉重負擔,偏遠地區的居民也可能因交通成本而無法前往健身中心。對年輕人來說,健身房月費更是大問題。
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16–24歲英國年輕人有51%表示體態與身材自信心問題阻礙他們運動。在健身房或公開場合運動時,別人的目光會讓他們焦慮、過度在意。
許多研究者形容,「忙」和「懶」是阻礙運動的兩大主因。各國的調查都發現疲勞壓力(工作勞累、精神壓力)讓人沒有體力運動,經濟成本讓一部分卻步。心理上對運動的抗拒(如缺乏自信、焦慮),在各國年輕族群和女性中也經常出現。
最常喊「沒時間」的是中年人,因為要同時平衡職場與家庭責任。事業高峰期與養育子女往往擠壓了運動時間,時間管理與疲勞感讓中年人常捨棄運動。而女性「有心無力」的比例又更高,因為女性更常「蠟燭兩頭燒」。退休族群更有時間運動,但這時就開始面對各種健康狀態與體能的退化。
運動時間有明顯的「階級不平等」,需要兼職、通勤時間長、各種生活瑣事都得自己來的人,能夠運動的時間自然減少。但現在也有各種「在客廳一邊看Youtube 就可以一邊跟著做」的運動,如超慢跑與各種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少看點電視就能挪出時間運動。當然,還有一種狀況是:不敢或不太能在客廳自在運動,有些媽媽/媳婦就面臨這種困境。
或許,如果你現在處在長期無法好好運動的工作或環境,離開就是一種選擇。畢竟,長期的身心健康,有時還是會比短暫的經濟收入或感情世界更重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