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超越績效主義——新時代企業的永續之道
在當今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中,現代企業正深陷於一場雙重困境。一方面,激烈的市場競爭與無盡的績效追逐,在組織內部催生了普遍的「匱乏感」,導致員工身心耗竭、創新動能衰退,這是一種深層的組織創傷;另一方面,來自社會、投資人與消費者的壓力與日俱增,要求企業必須超越利潤的單一維度,切實履行其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ESG)上的承諾。
在此背景下,楊定一博士的《豐盛》心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超越傳統管理學的革命性框架。本書遠非另一套「正向思考」工具,更不是對世俗「好命順遂」的狹隘追求。它的初衷是為經歷「深深失落與創傷」的人們提供療癒,這恰恰深刻地指出了現代組織與員工身心俱疲的根源。《豐盛》是一套為企業進行根本性「作業系統升級」的藍圖,旨在從核心解決 burnout 與永續競爭所帶來的深層耗竭。
本白皮書的核心目的,旨在為企業高階主管、人力資源專家與永續發展部門的領導者,提供一套清晰的實踐藍圖,將《豐盛》的深刻理念從「心的啟發」轉化為具體的組織策略與營運模式。本文將論證,「利他共榮」不僅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實現卓越營運績效與深遠社會責任雙贏的唯一路徑。
這是一場由內而外的轉型之旅,它始於思維的革命,並終將引領企業走向真正的永續與繁榮。
第一章:重新定義企業「豐盛」:從匱乏競爭到富足創造的思維革命
在任何成功的組織轉型中,思維模式的轉變永遠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若企業的底層思維仍停留在舊有的競爭框架中,任何策略與工具的導入都將事倍功半。本章節將深入剖析楊定一博士《豐盛》心法中的核心二元觀——「匱乏心態」與「富足心態」,並揭示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如何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家企業的文化、戰略乃至最終的命運。
1.1 心態的根源:「腦的動機」 vs. 「心的啟發」
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源於其集體心態的驅動。楊定一博士將此驅動力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來源:「腦的動機」與「心的啟發」。前者根植於恐懼與匱乏,後者則源於圓滿與創造。

一家由「腦的動機」主導的企業,其內部必然充滿了部門壁壘、惡性競爭與資源囤積;其對外策略則必然是防禦性的、排他性的。反之,一家由「心的啟發」引領的企業,則能自然地孕育一種協作、開放與創新的文化,將商業生態中的所有參與者都視為共同成長的夥伴。
1.2 企業文化的認知重構:從「我想要成功」到「我們就是成功」
在企業文化中,語言是思想的載體。當一家公司的會議室裡充斥著「我們『想要』成為市場第一」、「我們『期待』超越競爭對手」這類話語時,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反覆的「匱乏宣告」。這種心態假設「成功」是一個遙遠的、需要從外部奮力抓取的目標,從而使整個組織陷入「求不得苦」的戰略焦慮與集體內耗之中。
楊定一博士為此提出了根本的轉化之道——從「我想要」轉變為「我就是」。這不僅是口號的變換,而是一種深刻的「認知重構」(Cognitive Reframing)。當一家企業的領導層能夠率先垂範,建立起「我們就是創新」、「我們就是卓越」、「我們就是客戶最信賴的夥伴」的集體信念時,奇妙的轉變將會發生。正如書中所述,所有成員的「每個行為、每個念頭,就會自然而然地去符合這個已經成真的結果」。
這種「我就是」的集體信念,為組織提供了強大的心理錨點。它將員工的能量從對未來的焦慮,轉化為對當下卓越的專注。創新不再是為了超越誰,而是因為「我們就是創新」的內在表達;客戶服務不再是為了達成 KPI,而是因為「我們就是客戶信賴的夥伴」的自然流露。這是一種能從根本上驅動行為、塑造結果的深層文化轉變。
思維模式的轉變,是所有組織變革的基礎。唯有當企業從領導者到基層員工,都完成了從「匱乏競爭」到「富足創造」的認知革命,永續發展的策略支柱才能被穩固地建立起來。
第二章:豐盛組織的三大支柱:打造以「一體共榮」為核心的營運模式
在確立了「豐盛」的思維基礎之後,下一步便是將此心法轉化為企業可執行的營運策略。本章節將提出三大策略支柱,它們是企業建構永續商業模式的穩固基石。這三大支柱——集體智慧、永續創新與組織韌性——並非憑空而來,它們分別是從《豐盛》心法中「一體」、「創造」與「臣服」的核心理念中自然生發,共同構成了一個以「一體共榮」為核心的全新營運典範。
2.1 支柱一:協作的基石——源於「一體觀」的集體智慧
《豐盛》心法中的「一體」(Oneness)觀念,為企業倫理提供了最高且最堅實的基礎。「一體」的觀念不僅是哲學性的;它與神經科學的發現相吻合,研究表明,慈心(Mettā)等慈悲練習能從神經層面削弱大腦中區分「自我/他人」界線的右下頂葉活動,使「集體成功」成為一種可被經驗的認知現實。
當一個組織真正體認到,所有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乃至整個生態環境,都是「全部生命」中相互依存的一部分時,「傷害他人即是傷害自己」就不再是一句道德口號,而是一個運營的實相。此時,企業倫理將從一套需要外部監督的「規則」,內化為一種植根於同理心的「對萬物傷害的敏感性」。
在這種「一體觀」的引導下,「讓別人成功」這一革命性理念,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團隊協作模式。它能有效地打破部門壁壘(Silos),將過去為了爭奪預算與話語權的內部競爭,轉化為朝向共同使命的深度協作。這將激發出遠超個人能力總和的「集體行動」(Collective Action),釋放出組織真正的潛能。
策略建議: 企業應重新設計其獎勵機制與溝通渠道,以鼓勵「待人如己」和「讓別人成功」的文化。例如,在績效評估中,加入「對跨部門協作的貢獻度」指標;設立「最佳協作者」獎項,公開表彰那些成就他人、成就團隊的員工,而非僅僅獎勵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業績。
2.2 支柱二:創新的源泉——跳脫競爭的「富足創造心態」
創新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命脈,而創新的源頭在於心態。我們可以清晰地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新模式:
- 取代式創新(基於匱乏心態): 以擊敗競爭對手、搶佔市場份額為唯一目的。這種創新往往是漸進式的、防禦性的,且容易陷入產品同質化的紅海競爭。
- 創造式創新(基於富足心態): 單純地為了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過程中「沒有對立,沒有比較」。這種創新更能催生顛覆性的突破,開闢全新的藍海市場。
一個充滿「比較、計較」的企業文化之所以會扼殺創造力,根本原因在於它極大地提高了失敗的心理風險。當員工的個人價值與專案成敗、同儕比較緊密掛鉤時,規避風險便成為了最理性的選擇。相反地,楊定一博士所倡導的「富足創造心態」,能為團隊提供至關重要的心理安全感。它將實驗與探索的過程,與個人成敗的評價脫鉤,從而釋放出員工被壓抑的、企業最渴求的真正創造力。
我們可以藉由華嚴宗「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哲學來理解:在富足心態下,萬物互聯互通,創新的靈感來源是無限的,任何看似無關的領域都可能成為啟發的源泉。
2.3 支柱三:韌性的培養——基於「臣服」與「感恩」的組織健康
《豐盛》一書是為療癒「創傷」而寫,這個背景為我們培養組織韌性提供了深刻的啟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市場挫敗、內部危機、轉型陣痛等「創傷事件」。此時,「臣服」(Surrender)的智慧便顯得尤為重要。
「臣服」並非消極放棄,而是超越「我思故我在」這一傳統思維框架的限制,承認僅憑「小我」(Ego)的分析與掙扎已無法解決眼前的危機。它是一種高度的策略智慧,意味著放下無效的「小我」掙扎——即停止那些基於恐懼和舊有慣性而採取、但已證明無效的對抗。當組織的舊劇本失效時,「臣服」是唯一能為湧現的、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創造必要空間的行動。透過「臣服」,組織能夠為「新的你(組織)即將誕生」騰出空間,從而看見新的可能性與轉機。
與「臣服」相輔相成的,是「感恩」與「祝福」的文化練習。企業可以引導團隊:
- 將失敗的專案,視為一次寶貴的學習「恩典」,並舉行復盤分享會,真誠地感恩從中獲得的教訓。
- 將競爭對手的成功,視為推動整個產業進步的「祝福」,從而將視野從狹隘的競爭拉高到產業生態的共榮。
通過踐行「臣服」與「感恩」,企業能夠建立起強大的組織心理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在不確定性的風浪中保持穩定,並將每一次危機都轉化為進化的契機。
這三大支柱——集體智慧、永續創新與組織韌性——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自我強化的永續營運系統。它始於「一體觀」的倫理基石,經由「富足創造」釋放動能,並以「臣服感恩」確保其長期的健康與韌性。
第三章:實踐路線圖:將《豐盛》心法植入組織 DNA 的策略步驟
再深刻的理念,其價值也終將在實踐中彰顯。理解了豐盛思維與其三大策略支柱後,領導者們最關心的問題便是:如何將其落地?本章節將提供一個分階段、可操作的策略路線圖,旨在幫助企業系統性地將豐盛原則植入組織的日常運營與長期戰略之中,完成一場由內而外的深刻變革。
3.1 第一步:領導力的轉化——從管理者到「首席豐盛官」
任何深度的組織變革,都必須由最高領導層發起並親身垂範。領導者是企業文化的總設計師與最終守護者。若要建立一個豐盛組織,領導者自身必須率先完成從傳統管理者到「首席豐盛官」(Chief Abundance Officer)的角色轉變。
這意味著領導風格的根本轉型:
- 從「腦的動機」到「心的啟發」: 放下基於控制與命令的管理模式,轉向基於賦能與服務的領導風格,相信員工的潛能與善意。
- 個人修煉與垂範: 領導者可以透過自身的修煉來引領變革。例如:正念練習: 每日進行「我就是豐盛」、「我就是智慧」的靜心練習,穩定內在狀態。
- 公開分享: 在公司內部會議或郵件中,公開分享自己的感恩日誌,將感恩文化帶入工作場域。
- 決策維度: 在重大決策會議中,引入一個根本性的提問:「這個決策是否服務於我們的員工、客戶、社區乃至『全部生命』的共榮?」
唯有當領導者自身成為豐盛理念的化身時,這場變革才擁有最堅實的核心與最澎湃的動力。
3.2 第二步:企業文化的重塑——人力資源與永續部門的行動方案
人力資源與永續發展部門是推動文化變革的關鍵執行者。以下行動方案旨在將豐盛理念融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全流程,從制度上確保文化的落地。

3.3 第三步:營運策略的校準——建立利他共榮的商業生態
豐盛心法不僅適用於組織內部,更應延伸至企業與所有外部利益相關者的關係之中,從而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商業生態系統。
- 從供應鏈到共榮鏈: 重新審視與供應商的關係,從傳統的零和博弈式議價,轉向建立長期、互信的夥伴關係。透過技術分享、聯合採購等方式,幫助供應商成長,共同提升整個鏈條的韌性與價值。
- 從客戶交易到價值共創: 將客戶視為價值的共同創造者,而非僅僅是產品的購買者。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邀請客戶參與產品設計與服務改進,建立深度的情感連結與品牌忠誠。
- 從競爭對手到產業夥伴: 在某些領域,尤其是面對氣候變遷、行業標準建立等宏大挑戰時,基於「富足心態」,企業可以化競爭為合作,與對手共同發起產業聯盟,攜手解決單一企業無法應對的系統性問題,實現整個產業的「正和博弈」。
這一系列策略的校準,最終將極大化地提升企業的無形資產——包括品牌價值、客戶忠誠度與社會聲譽,從而達成商業利益與社會福祉的高度統一。這不僅是一系列行動的疊加,更是一場持續的、由內而外的組織進化之旅。
第四章:結論:豐盛,通往終極企業社會責任與永續績效的唯一道路
本白皮書的核心論點,始於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其深刻的轉變。楊定一博士的《豐盛》心法為身處困境的現代企業,提供了一幅清晰而深刻的轉型藍圖。它揭示了,真正的永續發展並非源於更複雜的外部策略,而是始於領導者個人「心之轉化」的內在革命。
這場革命,透過企業文化的系統性重塑與營運策略的全面校準,最終將引導企業建立一個以「利他共榮」為堅實基礎的全新商業模式。一個真正的「豐盛組織」,它能以優雅的姿態預見並適應市場變遷;它能透過深度的心理安全感文化,吸引並留住最頂尖的人才;它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品牌忠誠,因為它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承諾是真實的,而非表演性的。
採納「豐盛」策略,其意義已遠遠超越提升營運績效或履行社會責任。它賦予了企業一個更為崇高的使命——成為一個療癒社會的再生力量,協助共建古老智慧中所稱的「人間淨土」——一個以共享繁榮與福祉為標誌的社會。當一家企業能夠讓其存在的本身,就成為對這個世界的一份祝福時,它便實現了商業的終極價值與永續。
*懷著對此智慧傳承最深的敬意,我們以此祝福為您的旅程作結: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