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由來造化功
有聲玄貴裡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
只為宮商調不同
吳清田老師
由於工作及個人興趣的關係,時不時會在網路上找一些跟漢字有關的資料。
幾天前,無意間看到了這篇文章↓
被聳動標題抓住眼球的我,忍不住點進去看了一下內容。
看完之後,有一點啼笑皆非的感覺。我要強調的是,我並沒有任何嘲笑的意思,更對作者能有一位得到好老師的關心,感覺到師生間的溫情。
我只想對文中提到的,「与」是一個日本符號,表達一些我的想法。
「与」這個字在什麼時候出現呢?
答案是,早在「楚系簡帛」時期就有了。楚系簡帛是出土於六朝時期楚國竹簡帛書的統稱,也就是比在紙上書寫出現得更早。
到了《說文解字》注釋「与,賜予也。一勺為与,此与與同。」,將一勺食物給予他人者,与也。由此可見,「与」字是個會意字,當作動詞來用,而且「与」跟「與」是一樣的。
平常我們用的「與」呢?
「與」在金文時期也出現了,依字意是用雙手捧臼,把臼中之物給予他人的意思,也是一個動詞。
而《說文解字》上注釋,「與,黨與也。从舁从与。」此時「與」的用法是互相依附,結為黨與(今黨羽的古字用法),此時倒轉變成名詞了。
以上說來,不但「与」跟「與」是在同個期間並存的,而且使用上經常交替使用,不僅大書法家王羲之寫過,宋代蘇東坡也寫過,難道他們也都是日本人嗎?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寫過,民國成立後,一直有推行簡體字取代目前台灣使用傳統字的呼聲,而「与」就在主張簡化的1935年8月公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中。
「今日告予君,与字本來有,莫看是簡化,与與乃同義」
「与」跟「與」可以當成同義字。但若是把「与」字當作中國的簡化字,或「与」是採用日本符號,均是錯誤的看法。事實上它就是一個本字,是傳承自古文字的一部分。
前幾年的繁簡之爭中,總是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中國簡化字將漢字傳統文化的優美意涵,改得雜亂無章,既無條理,又無定則,對其大肆批評。非常可惜的是,這些人並未研讀過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也就是訓詁學,甚至對書法字帖的認識也不多,更忘了往昔交通來往、書信傳遞,不如今日方便不說,地域廣大,筆紙皆貴,書寫困難,拓在石碑上的字或筆畫,經常可能隨著時光流轉而消失。可以識字更是大戶人家的特權,民間人家為求書寫快速簡便,於是出現了在民間使用的俗字。
現在中國用的簡化字,其實有不少採用行書或草書將其簡化,或是將過去曾出現過的民間俗字收納進去,有些字更是用回本字而已,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想知道更多?好,等我哪天再開課吧!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歡迎來【免費支持我】
請按下方的【拍手五下】,讓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需要你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