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過去五年輔導了超過500家的新創企業,九成以上的新創企業都失敗了,每一家失敗的原因多少都有一點不同,但是相同的致命原因都是因為「不賺錢」。
在我專業經理人生涯的35年之中,我一直認為賺錢很容易,因為我擁有跨國大企業的舞台和資源;可是在輔導了這麼多新創團隊之後,我才真正體會到,小企業賺錢真的不容易。
所以,我在輔導新創團隊的時候,我給的第一個忠告永遠是:
不要急著顛覆世界,首先要想的是求生存、怎麼賺到第一桶金;接著省吃儉用比氣長,讓公司活下來。
企業存活的關鍵就是「現金流」。「收入」一定要穩定的大於「支出」,現金流一定要是「正向」的、增加的。
因此,新創企業為了生存,都會絞盡腦汁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費用。
飛豬理論
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一段話:「創業,就是要做一頭站在風口上的豬;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
後來這句話就在中國大陸流行起來了,叫做「飛豬理論」,又稱為「風口論」。
於是各行各業,尤其是傳統產業,都在積極尋找高科技的風口,大家都希望成為下一個「飛豬」。
雷軍的本意是,只要抓住了好的機遇,即便是豬也能成功。雖然他在2015年6月又補充說:「任何人成功,在任何的領域都需要一萬個小時的苦練。如果沒有基本功就談飛豬,那真的是機會主義者。」
但來不及了。雷軍的「飛豬理論」是一帖毒藥,害死了無數的新創;因為雷軍在創立小米的時候,他已經在「金山軟件」賺了滿盆滿缽,再加上他在投資圈的人脈,資金根本就不是問題。
而我輔導過的新創,都是傾家蕩產、抵押房產,也才能夠湊出一點資金來。剛開始時,根本沒有人願意融資給他們;哪裡來的時間與資源,讓這些新創苦練一萬小時?
既使有些新創確實站在風口上,但由於不重視現金流,為了練功,支出遠遠大過收入,結果等不到風來就已經餓死了。
小公司求生存的方法
於是,海峽兩岸的新創企業,尤其是台灣早期的微型企業,為了賺第一桶金、為了生存,都採取了一些遊走於法律或道德邊緣的方法,以求增加營收、降低成本,保持活命。像是:
1. 賺員工的錢
新創企業的員工,往往要一人當數人用。因為規模小、人少,沒有辦法像大企業一樣分工;但是也有好處,就是能學會一身武功。
眼看著老闆及團隊為了創業拼搏,在從眾的心理壓力下,只能像老闆一樣拼命加班,往往又沒有加班費可拿。
2. 賺政府的錢
政府為了鼓勵創新創業,也為了招商引資,經常為新創或是微型企業提供了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也因此在傳統的2B、2C等商業模式之外,又創造了「2G」的新模式,也就是專門拿政府補貼的新創。
一些創業小老闆會想,政府補貼或優惠都有預算,不拿白不拿,於是拼命要求政府補貼。
3. 化灰色地帶為競爭優勢
在這個高度競爭的時代,大吃小是常態;微型企業除了充分發揮決策快、彈性高的優勢之外,還要以「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心態,去面對大企業的競爭。
大企業擁有品牌、規模的優勢;但反過來說,環保、社會責任、品牌形象等等就成了包袱。
小企業當然不能違法犯法,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尤其在不成熟的市場,規則並不是非常嚴謹,往往有很大的灰色地帶。許多微型企業為了生存,往往必須化灰色地帶為競爭優勢,才能做到以小搏大的戰略和戰術。
4.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做生意當然要講道義、講誠信,生意才能長久。但是,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事;當小企業面對生死存亡關頭之際,只能務實的不守承諾、翻臉不認帳。
因此,一般的商業糾紛,發生在小型企業的比例就非常高;另一方面,大企業由於必須考慮永續經營,對於合約、法規、商譽的遵循就比較嚴格一些。
對於小型企業為了生存,而採取一些非正規、擦邊球的做法,我個人雖不認同,但卻是可以理解的。
巨嬰症
但是,如果企業沒有隨著本身發展壯大,而摒棄上述這些做法的話,就會導致企業的衰退與滅亡。
更糟的是,由於這些做法管用,企業老闆帶頭做,無形之中就會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這就如同一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壯年人,仍然存在幼稚的心態與行為;身上仍然穿著嬰兒服裝,宛如一個「巨嬰」,終究會影響融入社會的能力。
扼殺競爭力
2016年6月23日,我於本站發表的〈大智若愚?外商跨國企業跟你想的不一樣〉一文中提到:「如果優勢並非來自於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長遠來看是有害的。」
一個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應該來自於組織的經營管理和效率、核心技術和產品,以及成本和費用的管控等等;因為,這些才是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依靠總部資金優勢來投資辦公樓,以降低辦公室使用成本,或是利用政府補貼來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壓低勞工薪資或鼓勵勞工免費加班、降低品質標準或數據造假、利用挖角竊取技術和商業機密……等等措施,或許短期看來是有利的,但是長期來看,對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其實是有害的。
在市場競爭之中,企業比較的是總體的競爭力;當你在某個部分的成本上佔優勢的時候,就很容易在其他的地方把這些省下來的成本浪費掉。
總結
這個世界是很公平、也是很平衡的,尤其是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上。
微型企業靠著「小米加步槍」的游擊隊作戰方法,或許可以在叢林中打敗正規部隊;但如果本身已經壯大成大型企業,就必須培養自己的正規部隊,不能永遠靠著游擊戰術,想要在叢林裡和競爭對手周旋。
企業要有危機感、時時刻刻保持在求生存的狀態,這心態上是對的;但必須隨著年齡和身體的長大改變行為,不要成為一個巨嬰。
在總體競爭中,靠著不正當手段得到的優勢,對於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終究是有害的。
後記
接連寫了幾篇文章,都是從「企業的最大敵人就是老闆自己」的觀點出發的。雖然這幾篇文章都是寫給老闆看的,但是作為員工也必須知道這些道理;因為,或許有一天員工也會變成老闆。
這幾篇文章的內容所針對的都是華人企業,因為歐美企業的這類現象比較少;因為歐美百強企業的經營者多半是專業經理人,比較不會把企業當成「自己的囊中物」。
這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市場競爭是總體性的,尤其在「總成本」上。即使能以「取巧」手段取得低成本優勢,往往就會以「降低核心競爭力」的方式浪費掉。台灣長期以來的勞工低薪問題,正在降低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就是這個道理。
反過來說,從這幾天的話題「華航機師罷工」來看,華航資方認為勞工的訴求會增加華航的成本,降低華航的競爭力。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同一句話「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命自會找到出路」。
而這個「生命」,就是華航的「經營管理層」;或者可以擴大的說,是華航「勞資雙方的生命共同體」。而接受勞方訴求所產生的成本,自然會在「生命共同體」的努力當中找到出路。
有了這些新的「出路」,才能真正創造企業新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台灣諺語「打斷手骨顛倒勇」的意思,也是企業專業經理人的使命與挑戰。
台灣企業的老闆之中,有不少非常優秀的人,更不乏我心中非常佩服的;但有些企業碰到的困境或是瓶頸,他們並不一定知道原因是什麼。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
如果這幾篇文章有幸能讓台灣企業老闆們看到,我希望他們能抱著正面的心態來看待。因為,這些文章的目的不是批評或貶低台灣企業的老闆,而是希望台灣的企業也能調整體質、走向世界!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
授權說明、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