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把策展只看做辦展,那未來方向也會越來越窄。
除非你任職於大型展覽公司或是知名藝文人士;否則,策展人這條路並沒有太多捷徑。
像我也累積了十年時間,慢慢地從基層活動企劃、連鎖門市行銷企劃、古生物展示專案企劃,成為科普品牌企劃總監。
也因此,我希望分享給大家的,並非遙不可及的概念或口號,而是真切的操作經驗以及務實做法。
當然,策展人這名稱固然好聽,也成為近年來很夯的光鮮抬頭,但很多人仍會問,做這行真的有前途嗎?
台灣行銷市場這麼小,真有那麼多展覽可辦嗎?又真的能賺錢嗎?會不會只是爆肝責任制的另一種美好假象?
雖然”策展”這兩個字,中文直譯的確是"策劃展覽"。
但以原意來看:原本藝術界常用的Curating,和這邊定義的Curation其實有所不同。
一個主要指"展覽統籌",一個主要指”內容策劃”。
所以,不像一般專案企劃以”活動成效”為KPI,策展人的自我發展,必須更著重在”資訊串連價值”。
以下提供三個職涯方向,建議大家策展人之路該怎麼走下去吧!
1.【Stereoscopic leader】
建構立體思考,成為全方位的企劃領導。
在邁向策展目標之前,最好還是先經歷過行銷/公關/網路...等企劃歷練,然後提升美學感受、熟悉視覺與場域設計。
就像是,如果你想當個好主廚,至少曾待過幾年料理學徒;最好還了解外場流程和口味趨勢,這樣,才有機會建構一個”立體化”餐飲模式。
能夠從「實務面、運營面、行銷面」,結合「主題、設計、場域」,呈現具立體感的”資訊策略”。
這也表示,你必須逐漸放下傳統工作觀念:只顧本身的業績。
你必須嚐試去解決更多問題、擔負更多責任、面向更多單位,重組彙整多方資訊,並學習塑造更全方位的企劃格局;才有被賦予帶領創意團隊的機會,成為企劃主管、甚至是策展人。
老話一句,機會永遠屬於做好準備的人。(撫鬚)
如果你現在還只是一名活動企劃,試著開啟策展人思維,先蹲再跳,努力鍛鍊更高的職場價值吧!
2.【Brand Consultant】
超越呆板數字,成為策略性的品牌主管。
常言道。做行銷企劃,無非就是為了賣出更多商品,追求每月每季更高的營業數字,替公司獲取更高的利潤。
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公司的成長與成就,真的只是那些忽高忽低的數字嗎?
當然,業績是公司生存根本。但期望能長久經營的背後,不只靠著具競爭力的商品或價格,更需仰賴顧客對於品牌的認同感,進而建立長久消費關係與忠誠度。
此時,該規劃的不只是數字,而是品牌策略與願景。
公司未來一年該找誰當代言人?未來三年競爭者是否已出現?原有品牌是否老舊?未來五年是否該成立新的副品牌?
運用立體式思維,擬定公司三到五年的品牌策略,調整門店形象、建構社群互動、甚至是跨界聯名、期間限定快閃店或主題展覽等。
用策展角度面對未來目標客群,規劃從線上到線下的行銷大事件。
談的不只是數字,更是強化品牌個性,提升品牌好感,聚焦在品牌客眾。
或許你還只是個組長或小主管,多試試在焦頭爛額的數字之餘,替品牌多想策略性的提案、多做願景式的呈現。
有一天,你將發現行銷的廣度超乎自己的想像,也會發生更多更有趣的策展模式與機會!
3. 【Content Digger】
深耕地方創生,挖掘內容度的觀光顧問。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也想得太遠了...但我是真心這麼認為。(笑)
一個真正的策展人,不應該只幫一間公司賺錢。而是要幫整個台灣賺錢。(咦)
大家應該都同意,台灣是個蕞爾小島,並不適合發展太多汙染環境的”重工業”;而屬於無煙囪工業的”觀光業”,其實更接近台灣的產業企劃藍圖。
但台灣的地方觀光水平,卻一直停留在15-20年前,許多景點也是千篇一律。(只剩下最美的風景是人...)
反觀泰國曼谷、韓國首爾、甚至是越南等國家,都已開始急起直追;無論風景區建設、建築美感、主題夜市甚至是文創市集,都能交出許多優質規劃的成績單。
我相信,這就是策展的力量,也是策展的未來。
在觀光層面上,除了設定品牌定位與行銷策略,更需要探索當地的深度內容、歷史故事、設計轉化,並了解場域空間、凝聚居民信念、提煉獨特價值,最終可以提升就業機會、引導返鄉創業、促進老青共榮。
當然目前已有類似的優秀公司:像是台北的富錦樹集團、台中的范特喜微創文化、南投的小鎮文創...等。
但還不夠多,台灣還需要更多、也值得更多優秀的策展人。
所以,未來策展人不會只侷限在大城市,而將突破現有範疇,走進各個特色鄉鎮發揮所長。
策展人看見的,不只是行銷業績,更要深入事物內涵,重組多元資訊、提煉內容價值。
從一次展覽、一間品牌、到一個城鎮,都會需要策展的力量。就讓我們一起為台灣努力吧!
P.S: 對了,此篇也用來紀念FB粉專破萬人的一刻。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