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教育的網路群體裡,很多是父母聚在那討論他們的亞斯孩子該如何教育,彼此支持不為人知的辛苦。
亞斯特質是遺傳來的,父母也從孩子確診後反觀自己,發現自身也有亞斯特質,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
但有少部分反過來的情況,沒有遺傳到亞斯特質的孩子,卻生活在父母雙方都有亞斯的環境裡,在情感上他抓不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在認知上家裡理性邏輯與社會人情世故明顯不同又不相容,導致成長中他常感到孤寂、無措、困惑,不知道該怎麼定位這個生命。
孩子的視野
孩子是跟從家庭長大的,他所處的家庭即是全部的世界,父母身教的價值觀與行為對應也昭示了何謂生活對錯與做人信念。
這世代的親職教養,提供了以往數倍之多的資源,網路可隨時查詢與交流,只要父母願意主動去找,無論孩子是什麼狀態,通常會有人回應。各種因素無法調整教養的父母,雖然仍會用體罰、精神壓力(把你趕去睡公園)之類的傳統管教,然若太過頭,那些具體的身體傷痕、言語羞辱的聲量,就會有線索讓老師、鄰居及醫護人員即時通報,讓政府的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介入(不是把父母抓去關啦,而是提供家庭諮商、資源媒介等服務,嚴重者會安置孩子到機構,但就長遠來看,先各自生活面對自己的議題,日後再回歸也是好的)。
家暴為何需要其他人友善通報,因為孩子沒有比較過其他家庭,不知道有其他的選擇,會內化父母的視野與歸因,而單純地以為「不乖被打」就是應該的,自然不會產生「我的父母管教過頭了,我要向外求助」的概念。
Photo by jcomp from freepik
孩子不是亞斯,而父母是亞斯卻不自覺,他的童年是悶悶不解…
亞斯特質屬於發展障礙的一種,是遺傳的,現代教養很快地從孩子的反應發現「他不同於社會常態」,進而就醫評估怎麼教比較好,減輕父母的焦慮與壓力。也由於孩子的確診,使父母回頭審視自己是否也有亞斯特質,雖然不致影響生活,卻能解答他們成長中卡關的困惑。
遺傳是機率,不是每個孩子都會有亞斯特質,比較困難的是,孩子不是亞斯,但父母是未自覺的亞斯,孩子可以適應、配合社會,乖乖地不惹麻煩,自然也「沒有問題」而「不被發現」。可是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刺激,他有情緒時需要安撫與教育、關係需要穩定交流與安全感,但在亞斯特質的情盲影響下,亞斯父母只能就事論事、解決生活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的情感互饋與教導(有時還否認感受的存在)。
父母為未自覺的亞斯人,孩子從小面對異於社會常態的生活標準,不知該相信什麼的學習混亂,令他跌跌撞撞,家裡理性與社會人情是明顯兩套不同的處世系統,可是他說不上來,只能歸因為自己笨、不夠理解所致(因為別人都可以很自然學會…)。孩子的經驗沒有家人附和(沒有客體關係的對照),他常被忽視、不被關注,經常「感受到孤獨」,也不懂父母奇特的理由與行事(因與社會共識相悖),對於自己的想法或情緒感到錯亂,這些感受無法形容,更難以當下表達/爭論,常處於自我懷疑。孩子在發展過程裡是痛苦的,悶悶不解後甚至會有憂鬱症,但也說不上來到底怎麼了。
「卡珊德拉症候群」是指一方為亞斯,而伴侶始終在情感面得不到回應的隱形痛苦症狀,看來,也可以形容當父母是亞斯時,孩子無法言喻的得不到回應、沒安全感與自我懷疑。
這樣的孩子到青春期會稍微好轉,因為同儕關係與支持進來了,他們改從同儕間學習過去未學到的情緒表達及社會價值觀。當孩子離家求生後,他接觸了更多不同的社群,體驗到自己的想法被傾聽、被認同和肯定,不舒服感被正視,也發現有些人跟自己一樣,他才開始對人生產生希望,身心狀況逐漸恢復,學習打點生活,與人更深刻的建立連結與關係。
Photo by KoolShooters from Pexels
父母雙方是亞斯,孩子無法反駁的精神痛苦
父母雙方剛好都是亞斯,兩人處世邏輯相同,即使夫妻吵架嚷嚷著離婚,也多像孩子爭吵而已,他們生活平淡,講求控制與秩序,只在固定領域活動,但因能遵循「職業角色」,導致外人看不出哪裡有差異,只有同處的家人才知道,他們的情緒表達與應對很孩子氣,固執、突然暴怒、過度細節和自我中心(只專注於自己生活與想法,不顧慮他人),他們熱切地向孩子表達善意與何謂正確,但缺乏情緒同理與彈性,導致相處變成強迫和壓抑。
底下為這些孩子的心聲:(故事已改編)
『我的父母並不理解我長年告訴他們的,我對他們的包容與忍讓,還有很多對於家的想像我都不敢說,只為了減輕他們的壓力。但回到儲物嚴重的家,看著社經地位算高的媽媽,只要我回家就睡在地上(把床讓給我),總是表現出壓力很大但又努力想讓我舒服的樣子。』
『明明我們跑到親戚家打擾借住,父母晚上一點多跟早上八點都在大聲爭論,像個孩子。爸爸很兇的指正媽媽說「大條的不算是毛巾!小條幾公分內的才是。」』
『我不假思索地請媽媽「去開個車,讓我放個東西好嗎?」時,她自言自語「我聽不懂耶~是要把車子開走,還是要開車門呢?為什麼要開車子~好奇怪」,結果兩人都在指正對方的說詞。』
『父母總是不斷激怒我,對於我的情緒,他們都反應「好害怕跟你說話,你很可怕又愛生氣,知道嗎?」、「你的性格特別差,出去一定會遭遇問題的。」、「真辛苦,我總是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奇特。」因為家中二比一的人口,感覺長期被霸凌接受他們的裁決,後來我去看精神科和長期諮商,他們還是嬉皮笑臉認為沒事。』
『父母兩方都是亞斯,只有我一個人感覺到不對勁,我在家族間或社交上常要幫他們收拾善後,卻不可能期待他們這樣同等的照顧我。而且當下無論我怎麼解釋情緒,他們都聽不懂…不斷浮現過去這類的精神痛苦。』
這類的故事很多,心理師也曾遇過一家3人可能都是亞斯,而最小未成年的孩子可能不是,所產生的互動結果。突然有一天,最小的孩子選擇和伴侶一同自殺,然而奇怪的是,悲傷輔導時家人都說彼此感情好,卻說不出最小的那位「過程經歷了些什麼」,即使在對方自殺後「也完全看不出過去哪裡奇怪」,他們既無法解釋孩子怎麼了,整件事也是一頭霧水。這家人不能理解問題哪有不能解決的,只是孩子不跟他們講,平常也沒有打罵啊,就是莫名其妙地,人就走了,讓他們感覺受傷。事後這家人鮮少悲傷反應,有時哭卻也答不出在哭什麼(只說得出是「想念」,但喚不出情緒事件),他們生活很快恢復例行,即使發現每個人會偷偷悲傷,會擔心再有家人莫名消失的焦慮,他們也覺得是個人的事,不需要諮商。自述相處無事又自覺親密的家庭,怎麼一點也無法解釋那孩子怎麼了,反而是孩子與伴侶(外人)較為親近呢。
當情緒需求沒有出口,又被不知名的阻礙所擋,且是親愛的父母帶著無辜、無知與天真的自然反應所擋,忽視孩子感受,問題解決就好,這些大大小小的情緒壓抑與困惑,可說是種「沒有人犯錯的隱形精神虐待」。結果越相處越折磨,沒有人支援,反駁也得不到答案,孩子感到孤寂,不能確定自己的感受到底是如何,才會失去希望。
當亞斯父母老了,孩子擔憂無法照顧他們一輩子
孩子若成功地長大(接近劫後餘生的感覺),自我概念也是搖搖晃晃的,好不容易離家獨立不受影響,在社群生活中建立自信與掌控感,這些一旦等父母老了,他要回家照顧兩老,就又再次感覺到莫名的威脅了。
孩子心裡明白,父母想好好相處,但卻沒有能力,即使他直接表達期待跟憤怒,父母也不懂其意,相處模式自始不變,他只能改變自己。還沒有成家呢,他就已經覺得身負重任,要繼續照顧兩個大孩子,真不知如何面對這種處境的人生。
目前這類處境的孩子,以女性的反應較為明顯,國高中時就會有莫名的憂鬱程度,找不到明確原因(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叛逆所害,但並不是),這可能與女性較敏感情緒,又慣於討好他人,從他人反應來確認「我是誰」的認同發展有關。
這類族群與成長經驗必須被說出來,有越多不同經驗的家庭故事,這些充滿疑惑的孩子才有資訊可以對照和解釋。這是沒有人犯錯的隱形壓力,別讓自己落入二選一(我錯或父母的錯)的陷阱裡,並重新思考自己的那些過去要怎麼安放。
過去已經過去,我們現在能選擇,要如何向前到未來。
這篇文章提醒相同處境的孩子,你不會是孤寂的,找到社群共同扶持,帶著痛苦前行,為自己活著,清楚確認與爭取自己的想望,力量與未來會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