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如過去對「紳士角色」認定是幫女士開門、拉開椅子、女士優先等行為。
社會共識是種約定俗成,不會特別開班授課,不會明講。那大家怎麼知道的?人們會由認知與情緒系統共組的直覺學習,觀察反應,探討看不見的地方到底發生什麼事,理解約定俗成的可能原因,然後模仿後應用驗證。直覺學習是全自動的,互動與成長中自然就知道這些事也學習到位,就像我們到別的國家後懂得入境隨俗一樣。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元且複雜的,可見的認知線索反倒只是表象而已。
兩組笑話
笑話A組:
1.年輕夫妻在LINE的對話上
先生:「老婆,你生日想要什麼禮物啊?」
妻子:「不用啊,你愛我就好了啦~」
先生:「好的。」
2.「上來喝杯咖啡?」
春嬌和志明是男女朋友,他們約會到晚間十一點,志明送春嬌回住處。
春嬌說:「要不要上來喝杯熱咖啡再走?」
「咦?好…」志明受寵若驚。
志明第一次到春嬌房間,住處沒有其他人,他們在床上喝咖啡,靠得很近。志明情不自禁吻了春嬌,然後抱住她往床上躺。
「啪!」春嬌打了志明一巴掌,「你想幹甚麼!?」
志明很快起身,疑惑地說「我以為妳….」
「你什麼你…喝咖啡而已,你騎機車很辛苦,冬夜又冷,喝完趕快回家啦…」春嬌沒好氣地說。
笑話B組:
甲:「她躺在那裡,你為什麼要親她?」
乙:「沒辦法,誰叫她全裸躺在那,你叫我該怎麼辦?」
甲:「怎麼辦!?你應該要做的是「屍檢」啊,屍.體.檢.查.!聽到沒!」
乙:「吵死了,不用你來教我怎麼做!(甩門而出)」
甲:(在身後大吼)「你真是我看過最爛的獸醫!」
笑點是什麼?「社會共識」
這三則笑話是否博君一笑?讀者能比較出笑話A組與B組的引笑點設計在哪嗎?
笑話A組1,只有三句對話,它的笑點是妻子那句話並不是字面意義,其實原本該接的正確回應是:
妻子:「不用啊,你愛我就好了啦~」
先生:「不行,愛你歸愛你,該表示的心意還是該有,不然我就自己決定買個什麼給你好了。」
本例先生讀不出言外之意,直接「好的。」句點了。
為什麼正確範例該這樣回呢?因其中隱藏著兩前提:(1)她不能直接討禮物,會被認為貪心貪財(2)女孩子通常被認為要有所衿持,宜先婉拒,以符角色形象。這兩個前提不論你是否同意,但彼此都知道有這預設存在,所以才對此笑話會心一笑。
笑話A組2同樣道理,背後的前提與「身份、情境」相關,在那樣深夜、主動邀約情人到房間休息的舉動,也「暗示」了絕非單純喝咖啡而已。配合情境所產生的暗示有千萬種(如辦公室同事邀約在茶水間喝咖啡就無此暗示),這些預設大家心知肚明,講的那件事底下還意指著別件事,笑點在於志明知道而春嬌不知道,結果鬧笑話。
A組笑話裡所隱藏的「前提」,本身不在笑話的文字裡呈現,而是潛藏每個人心裡的資料庫而產生「預設」,這是什麼?其實就是「社會共識」,俗稱「通常」。
社會共識是多數人在同樣文化下所共同產生的前提和預設,多數人都知曉那代表什麼意思,並據此產生行為,如過去對「紳士角色」認定是幫女士開門、拉開椅子、女士優先等行為。
社會共識是種約定俗成,不會特別開班授課,不會明講。那大家怎麼知道的?人們會由認知與情緒系統共組的直覺學習,觀察反應,探討看不見的地方到底發生什麼事,理解約定俗成的可能原因,然後模仿後應用驗證。直覺學習是全自動的,互動與成長中自然就知道這些事也學習到位,就像我們到別的國家後懂得入境隨俗一樣。口述笑話類型多屬這一類,表面上對話無誤,誘使隱形的社會共識啟動,卻在後面大逆轉引發笑點。
笑話B組呢?仔細對照,B組的資訊全都在文字上,此時此刻全可見,像是偵探片一樣,純認知的軌跡,隨著句子推進而真相大白,笑點是推翻前段句子的設定,不引用任何隱藏的預設。
笑話B組是單純認知可以理解的事,笑話A組就需要情緒與認知共用,先習得社會共識,在對話裡自動補進預設,才會產生笑點。另一種「冷笑話」類型,是把B組當A組用,EX:「七月鬼門關的時候,哪位古人會來迎接這群鬼?答案是:吳鳳。因為『無縫接軌(吳鳳接鬼)』」,很無厘頭。
亞斯人與非亞斯人差異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亞斯人是認知系統獨立運作,只針對看得見的事物,單一邏輯判斷;非亞斯人則是認知系統和情緒系統共組運作,那些看不見的共識預設、情緒訊息、關係界線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是多元且複雜的,可見的認知線索反倒只是表象而已。
亞斯關鍵字:「情盲」--有情緒,但無法辨識、理解與運用
在亞斯系統中,與情緒相關的神經系統(心理工具)受到阻礙,無法辨識、理解與運用,讓他無法掌握內在、內發的感受,也影響理解這世界的觀點,我稱為「情盲假說」,就像先天性視障在明眼人的世界裡,有光感,但無法明確描述「顏色概念」,最後對「色彩」產生與明眼人不同的解釋,亞斯人對「情緒」也是,有感受,但情緒概念不同,最後對社交、關係產生不同的理解和運作方式。
與「情」有關的「愛」、「友誼」、「恩怨」及「人情世故」都是飽含情感的抽象概念,既不具體也不可見,我們每天都在經驗、感受與運用,雖然說也說不清卻了然於胸。家人間的關係就是一例,平時沒什麼互動,但遇到緊急狀況,血濃於水的感情就被激起,團結一心,表現出愛的連結。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情」,亞斯人是從外部、認知性的訊息來吸收與拆解,亞斯人適應世界的方式,是「系統化」世界各種訊息與「規則化」生活行為,找到安心穩定的固著。這一套依據可與「社會事、做人道理」不同,導致溝通常誤解與被誤解,格格不入之感彷彿來自不同星球。
在本書中,我稱亞斯人使用的為「見.理.系統」,非亞斯人則統稱為「社會人」,使用的是「社交系統」。社會共識不認為共存兩套系統,而過簡認定亞斯人是性格迥異、故意衝突、自絕於社會,是個人問題。當指責的所有箭頭都朝向亞斯人自身「壞」與「懶」,而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被情緒所擾,找不到容身之處時,誰不逃之夭夭、自我封閉、憤怒反擊呢?
本書是一個社會人心理師的身份,以實務經驗、敏銳觀察與系統整理,來書寫亞斯人的心理世界與心理歷程,也要同時呈現兩套不同系統的運作,讓讀者對照其心理運思的差異。「社會化」是一種生存選擇,但不應是理所當然,因為很多社會人也不一定合模,總是擔心被排斥而不敢做自己。
本書是寫給社會人如何與亞斯人相處的指南,意在提醒社會確實存在不同的兩套系統,一如光與影,也如左撇子生活在右撇子的世界那樣隱形與不被注意。本書也是寫給亞斯人的,對他們而言明明那麼努力了卻還是被嫌、父母根本誤解而嚴厲責罰,這些不解的困惑、挫折滾雪球,很容易讓他放棄人生。
亞斯人非常需要知道社會既存兩套不同系統,並找到自己的定位,發現還有別的亞斯族群,明白自己並不是被孤立。當知識了解越多,越認識自己與他人,人就會有「主動性」,積極設計對生活、對關係的輔助策略。文中所使用的語言與比喻,儘管下筆前都會顧慮兩個系統的閱讀,但終究是困難任務,因此多數仍以社會人習慣的用語來寫。
書到用時方恨少,去圖書館借就好,兩套系統的溝通觀點,不是要大家都得徹底了解,而是至少知道不同系統彼此存在,不用背細節,但要知道差異的目錄索引是什麼,遇到卡關時有方向可循,稍等一會再反應,想想對方為何會這樣表現。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與不同系統的人深交以避免麻煩,這是選擇,然而他若是你的家人和伴侶呢?我希望不同系統間也還是有選擇,正確認識它能助我們彼此尊重、如何合作、表達關心,讓「我想要的你能給,你想要的我也能給」。人生路上不該孤單,這是所有人都要學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