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萬物的演化中,花登場的時間遠比人要早得多,所以,人絕不是花的創造者。
不過,喜愛馴養生命的人類,在開始發展出權力概念之餘,想必不會忘了設置照護花朵的專職,以美麗的花朵來彰顯權位的高貴。
薔薇科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成為園藝分類中最受重視的一科。薔薇科下種類繁多,從灌木、喬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到高山植物都有,提供園藝愛好者各式各樣的栽培選擇。另一方面,薔薇科中雖有許多要細心照料才能開花結果的品種,卻往往因此激發愛花人想要擁有的心願與爭相栽培的風潮,進而使得許多薔薇科的花(如玫瑰、山楂、梅花、櫻花)成為名列「國花候選名單」,成為國家重要的代表象徵。
另一方面,雖然從近代開始,許多國家都有選出國花,但說到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國花,大概就屬日本的櫻花了。只要對日本稍有興趣的人,對于日本人「瘋」櫻花的情況都不至於太陌生。
櫻花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穿透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不只進入了歌詞與食物,甚至成為武器的代號。
那麼,日本是櫻花的原產地嗎?
根據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推測,現存的一百多種野生櫻的祖先其實是源自喜馬拉雅的山區,然後再向北部溫帶地區傳播。也就是說,野生櫻花其實並不特別垂青今天的日本作為安身立命之處,日本也並不是因為提供了特殊的自然環境才造就了今天處處有櫻花樹的景象。
那麼日本的櫻花是由誰最先馴化的呢?日本還是中國呢?
這就很難說了。
先談中國。根據日本著名的櫻花著作「櫻大鋻」的記載,櫻花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宮苑內,就開始栽培了。不過,雖是很早就被選入宮中當「庭花」,但顯然並未受到帝王或貴族甚至文人的特別青睞,所以未在中國詩詞中留下特別的身影。
倒是在中國分裂的南北朝時期,開始有人詠櫻。南朝宋時王僧達留下的詩:「初櫻動時豔,擅藻灼輝芳,緗葉未開蕾,紅花已發光」,形容的正是櫻花短暫而燦爛的花期與先花後葉的生長特性。
那麼,唐詩裡有櫻花嗎?
這倒是有的。中唐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好幾首「詠櫻」詩。其中,在《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後游曲江見寄》一詩中,白居易就寫下了「小園新種紅櫻樹,閒繞花行便當游。何必更隨鞍馬隊,沖泥蹋雨曲江頭。」
根據記載,白居易應該是有史以來將山櫻花從長江流域移植到洛陽的第一人。所以這首寫給張博士的詩中透露的大約是從杭州官職退休的白居易身為栽花人的自足與自豪。
那麽,日本的櫻花也是從中國南方移植過去的嗎?
這倒也未必。
大和民族似乎對櫻花情有獨鍾,所以很早就致力於栽培櫻花,而且,日本人在培育櫻花新品種上的熱情大概是其他民族所比不上的。正是日本人的「慧眼獨具」讓櫻花可以進駐到世界各地庭園 —— 可以說,「櫻花的美,日本人說了算!」
到底,日本的(野)櫻花是從那裡來的呢?
最有可能的媒介大概還是鳥吧!日本刻意栽培出的櫻花基本上算是適應溫帶氣候的品種,但是不同品系的櫻花開花的時間也不同,可能就是因為不同地方的鳥類與不同的遷徙習慣帶來了不同的野生種,而日本人再以此為基礎創造出新的人工品種。
到底,日本人為何如此喜愛櫻花呢?
我們或許可以從櫻花與武士的關係談起。
其實,日本天皇家的家紋是菊花,日本護照上印的花也是菊花,所以,如果現今日本要選代表花紋的話,菊花其實比櫻花更有正當性。
櫻花之所以能特別觸動日本的心靈,應該與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武士道精神有關。
在日本,武士階級的興起大約在西元十一世紀,主因是年輕的天皇想要反抗「攝關」對於天皇家族乃至天皇政治權力的掌控。基本上,「攝關」這一職位是從平安朝的第五十九代天皇所頒佈,而「藤原家族」雖然在此之前就與天皇家族成為政治夥伴,但也是從這時開始,成為牢牢掌控天皇冊立與國政大權的家族。換句話說,從(十一世紀的)第七十二代天皇起,天皇家族對攝關的反抗,其實就是不甘當傀儡的年輕天皇對「藤原舅舅」或「外公」的反抗。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幫助天皇反抗藤原家族的武士其實也是源出於皇室,因此與天皇家族也有一定的親戚關係,所以最初的武士階級也算是自幼就受過相當良好的教育的貴族。然而,當時禪宗既已傳入日本,身為要冒死幫助天皇奪回權力的武人,看見花期短暫的櫻花,自然會對生命的無常別有感受,櫻花漸漸成為武士之花。
另一方面,真正讓櫻花走入近代日本人生活,讓賞花成為每年重要活動的人,應該還是十六世紀戰國時期的武將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不是貴族出身,但他除了積極廣種櫻花,讓更多人可以體會到櫻花綻放時的絢爛外,更在京都醍醐寺舉辦大規模的賞花活動,在日本史上留下「醍醐の花見」的雅名。
至於,為什麼中國人很早就馴化了櫻花,卻始終未與其「心靈交會」呢?
答案或許也與「花期」有關。
皇家固然不會特別喜歡欣賞櫻花凋落的一瞬之美,宋代以後的中國士人的性格受到宋代「重文輕武」的影響,也不會特別欣賞落櫻中那種短暫而絢麗的無常之美。
至於,漢文化中有沒有武士階級呢?
當然是有的,只是都在唐代以前,而一代史學大師陳寅恪所點出的「關隴集團」大概就是中國史上最後有「漢族血緣」的「貴族武士集團」吧!這個胡漢混血集團在北朝時期透過軍職和聯姻逐漸形成,後來聯合其他北方世家大族共同結束了中國南北朝的分裂,建立了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隋朝和初唐。只是,這個集團的首腦長孫無忌被武則天鬥垮,從此失去了政治舞台。
說來,長孫無忌也是高宗李治的舅舅,若是沒有長孫舅舅的舉薦,李治也是無法上位的。只是李治有暈眩的毛病,加上過於依賴武則天,最後武則天憑著扶持娘家人和科舉新貴,成功削弱了南北世家大族的勢力,創立了武周,成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因此,如果把元朝與清朝都當成非漢族的話,漢文化中的最後貴族武士,應該可以算是長孫無忌吧!值得玩味的是,長孫無忌反對李治廢原來的王皇后,另立武則天的理由之一,是武則天沒有一個強硬的娘家作為後台。然而,事實證明,武則天對付「自命不凡」的士族們很有一套,也很知道如何操縱娘家人,長孫無忌的反對似乎反而教了武則天不少權力鬥爭的招數。
武則天後來雖然自行退位,將皇位又還給李家,不過政局已經亂了,要到李隆基發動政變,天下才又重現太平之象。
在此之後,牡丹慢慢取得了花中之王的地位。牡丹花大豔麗,也有很多顏色分類,因此成為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的富貴之花。只是,從宋代以後,中國國政就是採「重文輕武」的策略,漢人中文士的地位一般比武士還高,對於生命的感悟自然與武士不同。
不擅打仗的漢族文士遇到戰亂,自然還是多半採取「逃」而非「戰」的方式應對。
至於,逃到哪裡呢?
自然是「桃花源」了,這也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能在華夏文學中佔有一席之位的緣故吧!每逢戰亂,被迫離開故土的文士們,想的無非就是在新的地方重新創造一片樂土,安居樂業。
不過,這當然只是一種願望,如果沒有掌握好分寸,桃花源中還是很容易發生內亂,讓裡頭的人最後不得不正視現實,回到江湖中,面對問題的根源 ——而這大概就是金庸「射雕英雄傳」中「桃花島」的設定原型。
日本的武士從櫻花中體悟了人生無常,而中國的文士從桃花中體會出「戰」與 「逃」的兩難,巧合的是,這兩種花都是薔薇科。
(分得出來,下面兩張圖,哪張是櫻花,哪張是桃花嗎?)
薔薇花在東方士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