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各方業界朋友在討論,自己所處的行業內數位化的程度,不只是經營的企業主、或是專業經理人,對於自己營運的事業是否要數位化、哪些環節需要數位技術、如何從整體面來執行數位轉型等等,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麼生活上,我們也需要數位化嗎?
說到這件事時,每次朋友們的回答都不盡然一致,藝文圈的朋友會說過度數位,生活沒有溫度,只剩下冰冷的科技技術;數據分析的朋友會表示這是假議題,明明所有資料都數據化的現在,還要討論什麼需要數位化嗎? 金融圈的朋友則說不光是數位化、還要注意資訊安全;電商界的同學會說轉換率、會員結構分群分眾、銷量賣量、訂單結構等等;通信業的朋友直接叫我把手機丟了,沒有手機狀況下過一天就可以知道感覺;還有些朋友直白地說數位化可能影響未來就業機會...看起來大家對數位化的心得都能各自表述,而且基本上看待數位化已經認為是趨勢。
好,那麼我請妳/你詢問一下家裡的長輩們,問問她們生活需要數位化嗎?我相信得到的回應會一樣很多元,其中也不乏”啥米是數位化?”、”可以用就好啊”、”聽嘸啦”
有個觀念還是要不厭煩地提醒一下,在數位化或是數位轉型之前,請一定先確認目標及使用者需求,目標與需求明確時,數位應用的才符合使用者的情境。舉例來說,倘若使用者對象是高年齡層的長輩,若採用一般網路世代思維,很可能就面臨到長輩們難以跨越的陌生操作鴻溝。(當然不是指長輩就等於不會使用數位工具,僅是以統計下的比例分佈舉例)
說個曾經遇過的情形,某次需要在銀行開立新的金融帳戶,瀏覽網頁說明後發現有線上開戶、線上預約、及實體臨櫃申請,以個人角度來看,透過線上開戶提交資料,開戶後的金融額度限制較高,當然可理解有金融管理的規範考量,而臨櫃作業則相對於線上申請的金融交易額度高於許多,但臨櫃時必須的作業,難免在當下讓人覺得繁瑣,於是希望節省些時間、以及加上為了金融交易額度下,選擇線上預約開戶同時先預填資料,結果到了銀行辦理時,一樣是重新紙本填寫了申請資料...
上面的例子是透過使用者角度,或許也可能是該家銀行的流程順暢度,也可能是當時的行員沒留意資料(我們暫時不討論銀行對錯或管理政策),對於經常思考數位設計、規劃流程的我們來說,腦海想的是若能整合線上開戶及臨櫃申請同質性的部分,同時調整需克服的技術問題後,是不是有可能讓使用者與服務者的負擔更少、門檻更低;畢竟數位化可以帶來的應該是給使用者好處,而不是數位化卻帶來了使用者更多焦慮或困擾才是。
當然,現在依賴數位工具的朋友們,一定能體會生活中或多或少的數位焦慮,無論是訊息、郵件、行事曆,或是手機平板電腦內眾多的APP軟體,而以使用者來說,如果服務或工具的提供者只是為了做數位而去數位化,那比沒有數位化更加容易讓人生活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