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疫情時代零售的二三事

2021/11/0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所有商業策略及佈局,往往面臨外在環境急遽變化時,考驗的都是經營團隊的決心、應變能力及平常逐漸扎下的基礎面。
疫情之前,大家談新零售時,都可以理解商品流、金流、資訊流,再環繞以使用者體驗中心的數據、智能與聯網技術,將線下線上結合物流作為循環。
觀察海外,亞馬遜很早即開始將數據資料串聯物流,發展倉庫內的自動化配送之外,同時測試多種末端配送最後一哩的解決方案,從十年前的智能收件櫃、一直延伸無人運送商品技術,到去年疫情時代、將部分無法運營的實體百貨購物中心,測試承租作為地區衛星倉儲,用來扮演深入社區的戰略地點。
阿里巴巴所在地的杭州,在疫情時代中更是持續測試全自動化的物流鏈,目標是讓人們降低接觸、安全地運送物品。台灣則有MOMO、蝦皮等電商建構自己的物流體系,再次將都會區的5h配送,搭配生鮮商品提供市場消費者選擇,同時原本以實體賣場為主的企業如大潤發、愛買、全聯等,也積極堆疊線上銷售的發展,藉由代送快遞服務盛行的時機,將實體賣場的線上銷售也得到最後一哩的拼圖。
新零售深入消費者生態?
只是疫情快速增長的考驗下,首先實體通路面臨了第一個情形:人流,除了搶購外,實體現場消費的人流快速消失,熟悉網路使用的客群直接透過線上消費,對網路數位較陌生的客群則冒著可能性的風險,維持在實體通路。
隨著而來的是第二個情形:物流,急劇增加的配送量體,加上頻率集中,造成了線上消費的訂單、與部分供應鏈的延遲,除了有自家物流的企業之外,大多數發展線上的店家、及依賴物流商的電商,延遲累積後的結果容易形成退訂、消費者轉向不得不為之的實體購買。光是人流牽引物流的變化,就讓消費者及企業面對了嚴苛挑戰,伴隨著再來可能仍有資金流與商品供應鏈的風險…。
撇除政治上的各種面向或爭執,這題目的解決方案會有很多很多,在個人立場、同時也是社會百姓的角度來看,其實很盼望企業們以經營的方向,來推動服務結合的策略聯盟;畢竟消費者的需求,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消失,只是轉化為不同原本的方式在尋求供給,而從需求角度的變化,正是數位轉型的原始議題,各位朋友們,現在更是思考能多做什麼事的時候了,您覺得呢?
摩小根
摩小根
單純的網路觀察家|電商網路長期斜槓|專長數位轉型|商業策略|營運|電商生態|顧客服務|客服建置|智慧物流|擅長人際溝通|關係管理|熱愛分享及懷抱新創 Email:[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