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情境和學生討論環保
「如果你去外面買一份蛋餅回家吃,會產生多少的塑膠製品呢?」我問學生。
「盒子、免洗筷還有袋子,所以是三個塑膠垃圾。」一群二年級的學生嘰嘰喳喳這樣回答著。
「很好,那如果你的午餐、晚餐也都選擇外帶,一個人一天可能就會產生十幾個垃圾。」我繼續延伸著情境。
「哇!好多喔!一個人一天就可以產生這麼多垃圾。」小朋友們七嘴八舌的驚嘆著。
上述的對話,是我之前去國小代課時,真實發生的故事。
喚醒學生環保的意識
那一節是生活課,剛好教到「減塑」的概念,發現這群二年級的學生們普遍不知道哪些是塑膠製品,而我們一天又會用掉多少塑膠垃圾,所以我除了先讓他們指認周遭的塑膠製品外,又出了這樣的情境題,透過引導來覺察原來自己每天可以產出這麼多垃圾。
在聽到「哇!原來我們會產出這麼多垃圾」的同時,心裡情不自禁的亂感動的,他們這樣的驚呼,代表著這群善良的天使們,能有意識覺察自己正在破壞地球,即便無法立即改善行為,也能透過喚醒意識,來促使改變的發生。
我們真的能改變這個世界嗎?
原本還很擔心這群小孩會不會跟我說:「老師,也才十幾個,沒有什麼吧?」這類的話,因為每當我這樣說給身邊的大人們聽時,有些人總是這樣回應著我。
「沒關係啦!這樣比較方便,你看其他人也不是都這樣用?」
「又不會因為我們一個不做,世界就變得更好。」
「拜託!每個人都是這樣啊!我們又改變不了什麼?想太多了吧!」
並不是要每個人都嚴苛的「絕不使用」塑膠製品,因為人多少都會有緊急或不方便的時刻,我們也不必矯枉過正,只是在一般情況下,其實我們只要多用一點心,就可以避免使用掉如此多的塑膠製品。
例如:隨時自備購物袋和環保餐具,這種花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讓世界再少兩個垃圾的舉動,我相信每個人一定都能做到。
勿以善小而不為
你可能會想「就少兩個,是能怎樣?」不,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少掉的這兩個。
假設一年之內有一半的時間(以183計算)都是外帶,每天少兩個塑膠製品,光是一個人一年下來就可以少掉三百六十六個塑膠製品(183*2),更何況一天還不會只吃一餐,可知道我們一個人能夠發揮多大的影響力了吧!
以短時間來看,當然不會有所改變,但長時間而言,絕對能累積出宏觀的分量,這就是為什麼這個世界的垃圾可以這麼多,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沒關係,一點點而已」當每個人都如此的使用著,經年累月之下,數量就會變的很驚人。
在認識完塑膠製品以後,我又繼續詢問學生。
還有沒有其他減少浪費的方法?
「很好!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減少浪費資源呢?」
學生們左思右想,都快擠迫他們的小腦袋,還是答不出所以然。
「如果我們已經有一個書包,書包還沒壞的情況下,需不需要再買第二個?」
「不用,因為用不到。」學生這樣回答。
沒錯,另一個想告訴學生的觀念,就是盡量買「必需品」,而不是「想要品」。
「假如你現在沒有一雙慢跑鞋,但下個星期要運動會,那這雙慢跑鞋就是必需品,但如果現在你已經有一雙,可是卻看到同學拿著最新款,而想要爸爸媽媽再買一雙,那就叫做想要品。」
這段對話有點饒舌,他們每個人都恍神的看著我,不確定有沒有聽懂,於是我又解釋。
「簡單來說,就是買足夠自己使用的份量就好。剩下的東西,可以留給別人用。」
這一次他們終於比較有反應,又舉手和我分享了許多如何減少使用資源的方法。
為環境建立善良的循環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什麼,然而在「蝴蝶效應」的渲染之下,好的會無限循環,壞的也可能會無限放大,所以在做許多看似不起眼的事情時,多留一點心思,想一下會如何對他人產生影響,當每個人都能有意識的減少壞的小事,多做善的小事,這個世界的循環一定會變得更加不同。
這一篇看起來很像勸世文的文章,希望沒有過度的嘮叨,也沒有要說自己做的多好,只是一直努力朝著減速和不浪費資源的理想前進,出門都盡量帶著自己的餐具、袋子和水瓶,並且減少購買不必要的物品。
我一直相信,這樣的理念總有一天可以影響更多人,當越來越多人是這樣有意識的在改變時,環境一定也能慢慢恢復到正常的狀態,因為
「當你是那樣的對待地球時,地球也終將那樣的回報你」。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曉風享給更多人,並且幫我拍手5下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