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的普及,科技的日新月異,人人相信先要跟隨老師讀書,然後與時俱進地終身學習。
隨著閱歷的增加及世俗的引誘,有人會愈來愈發現一己之力的局限,需要宗教的信仰及牧師(泛指各宗教導師)的指引。
隨著年歲的增加,長者更需要求助於醫師,照顧他們的健康與生命。
自己的觀察:不論是個人或社會大眾,都得益於這「三師」。
(一)懷念那些老師
高中(1951~54)在台北商職(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影響一生最大的是國文胡致老師。他曾任江西省教育廳長,畢業前夕他在黑板上寫下「自求多福」四個大字勉勵他的學生。使我一直記住:「要靠自己」。20多年後我提出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與「六個自立」,均來自胡老師當年的教誨。
我提出的「六個自立」包括六個階段:
(1)求學階段,自己功課自己做。
(2)踏入社會,自己工作自己找。
(3)建立家庭,自己幸福自己建。
(4)事業奮鬥,自己舞台自己創。
(5)夕陽餘暉,自己晚年自己顧。
(6)告別人間,自己善終自己定。
延伸閱讀
在台中農學院(國立中興大學)選修大二英文時,任教老師是杭立武先生的夫人陳越梅女士(她要我們稱她杭伯母)。她畢業於衛斯理學院(蔣夫人母校),第一堂課就嚴格要求:不准用中文字典查英文生字;學生站起來問答時要用英文。
本來在窗外也站滿了聽課的學生,立刻退修不少,但還是坐滿。這位虔誠的基督徒,在課後常與同學或邀請到家分享聖經的故事哲理。上課時的嚴格與下課後的愛心相輔相成。
1970年代後,暑假受邀返台參與經濟發展政策,寫了一些文章,她看後常常寫信勉勵我,剪下來留給杭伯父看,並幾次邀請去她台北家裡喝下午茶,當面勉勵。
杭伯母知道1972年我去丹麥教研,特別邀請我們全家在雅典小停,感受到杭大使夫婦的熱心款待及在外交上的挑戰。
延伸閱讀
(二)牧師信徒愛心的實踐
自己認識的牧師不多,但認識對國家有貢獻的虔誠信徒不少。二個典範就是:李國鼎(1910~2001)與王建煊(1938~)。星雲大師是另一位宗教領袖,需另述。
李國鼎資政一生的言行,豎立了一個從政者的標竿。他說:「他的『愛』是由所信基督教的愛心出發,愛國家、愛社會、愛眾人。」在晚年時沉痛地說過:「我們的價值觀念愈來愈走向『貪』,愈來愈缺少『愛』。」
圖/李國鼎資政(圖中)與中研院五院士參訪,圖片由中研院近史所提供
自從57歲(1966年)聖誕節受洗後,李氏寫過:「我的生活更有規律,神賜我智慧、勇氣、信心來應付與日俱增的問題。」他更常常親筆抄錄《聖經》中〈哥林多前書〉第13章中的幾節話送贈友人及後輩: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李氏的「愛」特別包括了愛才、惜才與用才。在經濟與財政部長任內,不斷選送優秀同事出國深造。多位旅居國外的我國專家學者,常常因為與李氏一席談,就被他的使命感所感動,決定回國投資、或擔任公職。
郝柏村先生說得傳神:「李資政一輩子做的事,就是圖利他人。」例如他在1985年邀請到了張忠謀先生來台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參與科技研發。對當年李資政的誠意邀請,張先生也直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另一位虔誠基督徒是王建煊。他是我北商低二班的學弟。我們很有緣份,相互勉勵。他曾擔任過財政部長及監察院長。當部長時,以「愛心查稅」使一些漏稅的富豪們緊張;當院長時,又鐵面無私,拒絕關說。
當年北商母校選出第一屆傑出校友時,我們名字同時出現;當升格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後,於2020年6月頒贈第一屆二位名譽商學博士時,我們又同時獲得。
同樣有趣的是,他當監察院長時,居然請我當「大學校長」。
故事是這樣的:2008年8月馬總統邀請他出任監察院長,他急著找我:「如果我去接監察院,你非幫我一個忙,去接我現在的一個位置。」這使我大吃一驚,我從來不知道他已是一位大學校長。自己做一輩子老師,從未想過要做校長。
我說:「你去接院長重要,哪一位去接校長,你一定可以找到合適的人。」最後我答應暫代「內湖社區大學」校長,發揮「用愛深耕內湖 」。他直說:「月薪是10萬,但我都不領,捐回學校。」這當然不是問題。
參與社區大學,看到2000餘位的男士與女士及外籍人士,晚上及週末來學習,可以選修50門以上的實用課程(包括電腦、語文、烘焙、設計、減肥、太極拳……)。
他們非常認真,老師們提供的課程及活動非常多姿多采。那真是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與溫暖的經驗。社區大學是社會進步的很大動力,值得做更多的投資。
圖/現代「三師」:老師、牧師、醫師,促進社會進步、和諧、健康。由左至右分別為名醫:張心湜、魏崢、陳威明。圖片由天下文化和陳威明提供
(三)令人尊敬的醫師
自己的健康一直很好,但年過70後小毛病偶然出現了。
因此先後認識了一些名醫,如張心湜校長、魏崢院長,也早就讀過他們的著作,十分佩服。他們不以其博學把病人嚇倒,使他們安心地接受建議。對我幫助最直接的是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為我成功地安置了人工膝關節。
多年來自己的體檢就在和信及亞東二個值得信賴的醫院。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與天下文化的合作,出版了40餘種醫師及醫學的書,這是一個很持久的貢獻。黃院長著的《用心聆聽》,邱冠明院長近著《疫無反顧》都極受好評。
圖/左圖為和信黃達夫、右圖為亞東邱冠明。張玉櫻、張智傑攝影。
早在2015年具有人道主義的比爾蓋茲就提出警告:「全球最大的災難風險不是核彈,而是流感病毒。」
年輕時讀民生主義中「衣食住行育樂」普及的重要,面對新冠病毒,那第一個字「衣」應當被「醫」來替代。人類的生命要化險為夷,正還要依靠醫師的智慧及疫苗的突破。
古人告勉我們「三思而後行」。現代社會擁有了新「三師」:「老師」的教導奉獻,「牧師」般的愛心擴散,以及「醫師」們的濟世利人,每個人就應當要結合知識、愛心、健康,不再遲疑,勇敢前行。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