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感,要「愛自己」這件事也算是老生常談,有關於自我照顧的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似乎都脫離不了這份勉勵。久而久之,竟也轉變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就像曾聽好友訴說,聽到別人提醒要「好好照顧自己」,雖然知道是出於善意的關懷,卻不禁自我責怪:「對,我就是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內心另一個焦慮的聲音:欸!所以安慰人的時候到底該說什麼?好像說什麼都不對!人生好難啊啊啊~~~)(笑)
到底有什麼好愛的?一事無成、管理不好的體態、拖延的習性、不夠聰明的腦袋、為什麼別人可以我卻不行等等,永遠都嫌棄不完。試圖愛自己的無力,在這學期修習師大心諮所吳麗娟老師的「人際歷程心理治療」這個我非常有興趣的理論取向時,意外地醞釀出一些新的看法。
說「愛」太難,或許先從「尊重」開始。
自我稱讚和欣賞從來不在我們社會文化的地圖中,因為謙卑謙卑再謙卑,彷彿自我肯定帶有偏負面的標籤。其實也不用勉強看到自己的好,但可以更多看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把自己當一回事」,是整個學期下來老師不斷的邀請。
尊重自己:這就是我現在的外貌,雖然離心目中的理想甚遠,但並沒有不好、這是我當下浮現的想法,與對錯無關,不需要這麼快批判它、我怎麼可以這麼懶這麼廢,但或許也是身體告訴我需要喘氣一下的訊息吧,沒有關係的。
必須說我也仍在練習的路上,真的非常困難,但總覺得遠比要我「擁抱」和「喜愛」自己的全部來得容易一點。
從「必須最好」到「足夠好」,脫下高標準的緊箍咒。
課堂中也有很大的篇幅在練習辨識從小到大圍繞我們的僵化信念,例如在課業上極致努力、工作上功成名就等等,「應該」、「必須」如何如何。對我而言最沈重的大概是高自我要求,總把外在成就和自我價值劃上等號,可怕的是自己完全沒有察覺。可是努力和收穫不可能永遠成正比呀!這個在概念在許多影劇中也有被呈現,常讓我覺得倍感寬慰,to name a few:
1.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出走,看似是要往外征服世界,實際上卻是往內心迎向自己。劇中三個手足都在各自的厭世生活中不斷地努力,最終沒有達成什麼遠大的目標和成就,但最珍貴的大概是大家都和真實的自己更靠近了吧!可以更自在地過活。人生非得幹成什麼大事嗎?未必。
2.韓劇《二十五,二十一》:女主角懇求教練收自己為徒,教練卻用投擲硬幣讓運氣來決定。這段莫名觸動我,一方面呈現出命運主宰人的無奈,一方面似乎卻是在說,是啊,事情的成敗並不是百分百操之在己,那個願意盡力的我們,已經夠值得被喝采了。
3.電影《靈魂急轉彎》:生命熱情的火花,可以不侷限於外在物質和成就,而在於我們已經擁有的每一個瑣碎、每一個此時此刻。
總之,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試試對自己寬容一些。
辛苦地在這世界求生存的我們,恐怕連好好放鬆和耍廢都是需要訓練的。忙得停不下來的時候渴望休息、可以休息時卻又對於暫停的自己產生罪惡感。如何「廢」得極致,完全沒把握。
最近聽到「自我疼惜」這個概念,心想不過就是把「愛」換成「疼惜」呀,想騙我?不過看了「自我疼惜量表」的題項,其實蠻被觸動的,原來平時對自己是那麼苛刻呀!想到某次諮商的時候,我的心理師回應:你對自己好兇!你有發現嗎?ㄜ沒有。
說來說去,這些概念直指的或許都是:放過自己!會沒事的。
連結供參:
你是否擅於愛自己?「自我疼惜量表」測愛自己的能力指標
https://www.iiispace.com/2021/07/02/0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