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27 良因法師 隨筆
草堂謂如和尚①曰:
「先師晦堂言,稠人廣眾中,賢不肖接踵。
以化門廣大,不容親疎於其間也。
惟在少加精選,苟才德合人望者,不可以己之所怒而疎之。
苟見識庸常,眾人所惡者,亦不可以己之所愛而親之。
如此,則賢者自進,不肖者自退,叢林安矣。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專己喜怒而進退於人,
則賢者緘默,不肖者競進。
紀綱紊亂,叢林廢矣。
此二者,實住持之大體,誠能審而踐之,
則近者悅而遠者傳,則何慮道之不行,衲子之不來慕乎。」
《疎山石刻》
【注釋】
①如和尚:宋朝安吉州道場・法如禪師。生卒年不詳,衢州(浙江省)人,俗姓徐。出家後參雲蓋守智禪師,因舉汾陽善昭之「十智同真」之語而大悟。因此,叢林中人皆以「如十智」或「如十同」稱之。曾住安吉州(浙江省)道場山等刹。
【演蓮法師譯文】
草堂善清禪師對法如和尚說:
「我先師晦堂和尚曾說,在稠人廣眾之中,品行好的跟品行差的,往往摩肩接踵相處在一起。但以法化的門庭廣大,於其間不容許懷有親疏的觀念。
關鍵在於住持能夠詳加審察,選出精當的人才。
比如某人果有才德,為眾人所仰望,就不可以因自己平時對他有所惱怒而疏遠他。
又某人見識實在庸常,為眾人所厭惡,也不可以因自己平時對他有所偏愛而親近他。
住持能有如此大公無私的精神,賢者自然願意進趨,不肖者也會自動退避,這樣叢林也就安定了。
假如當住持的人,好逞私心,專憑自己的喜怒提拔人或黜退人,那麼賢者只好保持緘默,而不肖者就會爭競趨奉,以致造成紀綱混亂,叢林因此也就頹廢了。
所以親賢者遠不肖這二事,實為住持的大體,誠能詳加審察而付之於實行,則可以使近處的人喜悅,遠方的人互相傳頌,那就用不著擔心道法不能推行、衲僧不來向慕了。」
良因贊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內心好惡偏執者,必感小人群聚;
內心以德為本,必感賢善之人。
一個人常親近的朋友,其實就是他內心的投影。
我們周圍都是怎樣的朋友呢?
如果善友居多,則歡慶自勉,依舊戰兢惕勵;
倘若惡友居多,也不必怨天尤人,還是先自我反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