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邊讀這本書一邊覺得「這太難了」。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本書號稱「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我是在閱讀某本自學成為軟體工程師的書的時候,發現內容提到這本書,我立刻去圖書館館藏搜尋,所以找到這本書來讀的。
我很遺憾地說,效果對我來說,非常有限。
是的,是我沒有盡最大全力去照著書中所說:寫下工作觀、人生觀,畫出心智圖,並擬定三個奧德賽計畫(三個五年計畫),做原型對話與體驗。
我做的是,就像我國中讀邱妙津的書的時候做的事差不多,提筆抄下書中我覺得是重點的內容。不同的是,現在我會根據我所抄寫的內容寫讀後感想及心得。
書中所提的五種心態我好像都很缺乏:1. 好奇心 2. 行動導向 3. 覺察 4. 通力合作。
我一邊閱讀,一邊加快我的閱讀速度。因為越來越多我認為是對我益處不大的描述。例如,某某人的工作卡關,但是照著課程走,解決了工作上的問題,或提升了工作以外的興趣以至於兩者兼得。這些,書中的例子不勝枚舉。那些成功的例子我總覺得離我相當遙遠。
好比說書本第二百五十頁提到一個父親,他的理念是「滿足基本需求之後,賺更多錢有甚麼意義?我寧願生活裡多一點樂趣,身邊多一點朋友。金錢、升遷、更多責任,不會帶給我動力。擁有美好生活的重點是快樂,不是工作。」(p.250)
但在台灣,光是要滿足基本需求,幾乎就耗費了許多人一輩子的心力。好比車子、房子、成家立業、奉養父母、養小孩、最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持續工作賺錢存錢?因為「要好好的養老」。這是我的想法還是我母親的想法?我不確定。賺錢存錢養老似乎是個沒有終點的路,因為不知道多少錢才夠養老。
想想我現在的生活,我在筆記本上寫下我今天所有的活動。今天是星期日,我一大早醒來後:
- 走了操場六圈左右
- 聽voicetube複習英文
- 讀書
- 去教堂
(中午用餐)
- 寫信
- 午睡
- 洗襪子
- 讀書
- 作筆記
- 寫讀後感
其實我覺得自己目前的生活,算相當令我滿足。等待著新工作的來臨,就好似有個不遠的靠山及後盾,讓我有本錢過現在的生活。
可是開始工作之後呢?我會喜歡我的新工作新生活嗎?若說隱藏的不安,或許這個可以算上一筆。
書中唯一提到讓我覺得有共鳴的例子,是一個愛寫日誌的女性,發現自己寫日誌時活力充沛,最後瞭解她自己是個作家──她是詩人!然後她利用下班時間培養寫作能力,過了一陣子她和先生決定放手一搏,跑去讀詩歌藝術創作碩士,展開(簡樸的)新生活,如今成為講者、作家兼詩人。
這是我唯一感到有共鳴的故事。因為我也愛寫日誌,也想當作家。但我遺憾的發現,我喜歡自由地書寫,而非商業書寫,我覺得自己寫的東西沒有賣點,不是金融理財、也不是休閒娛樂,而按字計酬的投稿行為,跟不上我的發表慾望,我只有利用部落格迅速發表自己的文章,才能感到些許的「完成感」。
我似乎是個急性子的人,父親節前三天,早上知道父親想要甚麼父親節禮物,下午就去買來,等不及父親節才送禮。我喜歡寫詩寫散文,但是長篇的文章在我的創作裡面,是少之又少,而且我要寫虛構的故事,通常還是需要現實的材料,無法無中生有,或者耐心寫長篇故事或小說。
那麼,套句書中的話說,「你以後要做甚麼」→「你以後想成為甚麼樣的人?」
我很感謝今天我過得很好,是我想成為的人。但是今天所有的活動,都付不了帳單啊!
我必須先成為能夠養活自己的人,才能夠「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書中不能免俗的提到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說他們從來沒有投過履歷,是真的嗎?他們似乎生下來就帶著覺察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而且堅持到底。
但世界上能有多少個詩人艾蜜莉‧狄更生?畫家梵谷?少多個畢卡索?多少個賈伯斯?多少個比爾蓋茲?多少個投資大王巴菲特?
遑論許多藝術家作家是在死後才獲得該有的榮耀,我為他們感到有點遺憾。有天賦才能的人活在世上時,就能享有自己天賦才能所帶來的富貴和名聲,才比較不那麼可惜,比較能夠享受自己手所做的或者所辛勞的。
書中還有一些看似發人深省的佳句:「如果是無法行動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不要讓自己卡在沒機會成功的事情上」「工作哲學:工作的目的,為什麼要工作」。
我為什麼寫這篇讀後感呢?我只是想寫,並且發表。
如果讀者覺得讀了有益處,請給我個愛心或追蹤,這會讓我燃起一點希望。如果有任何建議我如何可以成為作家之路,也請留言或私訊讓我知道。你的建議可能會翻轉我的人生。
(這本書想要翻轉我的人生,似乎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