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交流,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強行輸出。
這篇文章的誕生,是因為在和某個機構談話的過程,有了小心得並整理自身經驗,所得到的一些啟發。
該位人士:現在的年輕人都只會用臉書的編排文字⋯⋯
我心想:目的不是給年輕學子並引導?怎麼反而本末倒置的抱怨和責備?既然年輕一代用著臉書的語言,不如嘗試看看用著那個時代當下的語言,進行偶爾KUSO或火星文的溝通,反而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和走進對方的心。
當然,如果有讓學生們發表的機會,更好!舉例:徵文,對方用著最時下流行的用語,也不是一件壞事,身為成人的我們,可能還是受啟發更多的。比方說:塑膠⋯⋯我也覺得很有創意!倚老賣老的開始,等同代溝,這樣的世代之間的對話就沒有意義,既然年輕一代都是被否定,不如全部學會閉嘴,這樣的心境,我懂。
素養課綱:「結合知識、能力與態度,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學習改變的能力」,本質是推廣學習因應時代劇烈快速的新知,但很多成人自身都懶得學習,作為孩子當然會覺得:大人都不學習,學習有這麼重要?
在商場目睹一位爸爸不專心,滑著手機許久,卻不理會到處亂竄的2歲幼兒,這時再管教另一個小孩:你怎麼不顧好弟弟妹妹!我想:任何人是那個哥哥或姊姊,自然是不會服氣。曾為了實施與貫徹家長的要求,發現最難教的不會是學生,而是師長,一些習性,都是從師長那最容易學到的,也會告訴我:我爸媽就是這樣⋯⋯。
工作中為了拉近與孩子們的距離,常常請學生一起開會討論並接受不同的反饋,家長們原本認為:才小學而已,有必要?這個年紀開會,都是玩伴家家酒而已吧!
幾個月的轉變是:引導、放手和信任,對方的成長會超乎預期。
曾經身為小孩和學生的階段,早就記得師長的一舉一動,那現在身為師長的我們,怎麼會覺得小孩或學生都體會不到或看不到?
有學生說:老師,你太兇!
也有學生說:老師好溫柔,其他老師都不會這樣,你會陪我們一起。
一樣米養百種人,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成人,大家對事情的接受度不一定一樣,以前我也是一味認為:這麼難管?直接蘿蔔和棍子,一起賞與罰並行!
後來發現:每個角色只有適時的去貼近彼此,小孩有自己的語言和秘密,前一天聽不懂柯博文變形金剛、天竺鼠車車⋯⋯,我只好利用時間搜尋,再和小孩討論時,他們欣喜若狂:竟然有大人會知道他們的世界。
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語言,每個世代也都有自己想要發聲、想要別人理解的慾望,我們如果曾經作為不被理解的世代,那麼,現在不正是我們可以學習成為別的世代,更好榜樣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