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丨Ernstfried Hanisch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3 / 04 / 10
✏️類別:心理諮商
看起來像「蚊子」一樣小的事,背後的情緒卻有如「大象」一樣大。
每個情緒背後都有其成因,但情緒也有大小輕重之分,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情緒往往會為我們所忽略,但實際上,正式這些「蚊子」反映出我們過往的人生履歷、潛在的自我認同、深藏的內在創傷,讓我們很容易不自覺的迴避這些小情緒,無意間忽視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需求,這,就是蚊子背後的大象。
這本書在說什麼?
《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的作者是德國心理學家哈尼許和溫德爾,他們融合了45年的臨床心理經驗、實際案例解析,幫助我們學習傾聽真實的心聲、認清自己的需求、壯大內心的力量,透過自主練習的過程,我們得以從情緒中找到勇氣,找到突破僵局的方法。
有時候,一些在他人眼中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卻有如蚊子尖銳的口器,刺進了我們的心靈深處,讓我們大發雷霆,甚至沮喪悲傷,而我們自己,甚至都未必知曉原因為何。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蚊子和大象,而一起走入書中世界,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過這趟療癒之旅,大象將會走出蚊子的背後,找回屬於自己的平靜。
蚊子背後的大象
🦟蚊子:不需太多力氣就可以排除
🐘大象:難以輕易消除或撼動
- 明顯輕視或貶低
- 一再的不公平對待
- 重大損失
- 客觀上有威脅性的事件
- 眼前工作負擔過重
- 積累的怒氣
- 堆積如山的未解決任務
- 急性焦慮,或身體疼痛
種種不論新舊大小,不論明顯或隱藏,這些原因都可能相互混合,造成在錯誤時間地點產生強烈的情緒波動。
試想一下,當你穿著剛買個新鞋,雖然很緊但還是穿出去走了很長一段路,那持續輕微的壓迫感逐漸轉為疼痛不適,這時候如果有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腳,或甚至只是不小心踢到絆到,你是否會感覺超級疼痛而感到憤怒呢?
我想多數人應該都會憤怒的吧,但真正讓我們憤怒的並不是這個不小心踩到腳,實際上是因為這些長時間的輕微壓迫逐漸累積所形成的。
這些由生活經驗總合而成,受到規範影響如何自處,以及如何做出回應,稱作基模,當現實改變,基模就應該跟著改變,當必須改變的時候就會引發困惑和不安,害怕困惑和不安就讓我們傾向緊守過往基模,但當這個傷口一再反覆疼痛,就會激發過去已經不恰當的基模,就會引起相應不愉快的感受,累積成強烈的過激情緒,蚊子,就漸漸變成了大象。
找出通往大象的途徑
🚶🏻♂️途徑一:蚊子
探問引發原因以及一再發生的課題
🚶🏻♂️途徑二:激動情緒
探問日常難以解釋的感受、自發想法原因以及一再發生的課題
🚶🏻♂️途徑三:受傷點
確認與根本需求相關的易受傷性
🚶🏻♂️途徑四:自我保護程式
認知會僵化信念,影響棘手情況的行為模式
🚶🏻♂️途徑五:自我外界形象
紀錄棘手情況下,對個人和他人的評估
🚶🏻♂️途徑六:審視生命歷程
回顧過往根本需求在過去受損的記憶
有時並非事物本身讓人們不安,而是過去經驗和對事物的想像所造成的,找出那些躲藏在蚊子背後的大象,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心靈困境,才能開始思考和練習如何逐到達到心靈平衡。
七隻典型的大象
- 擔心失去庇護型:為了避免衝突,絕對不能惹別人生氣...
↔️學習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克服伴隨出現的擔憂和不安。一旦達到熟練自信的舉止並適當的自我主張,就能強化自主性。
- 害怕不受尊重型:大家對我好冷淡,是不是不尊重、不在乎我?
↔️試著對自己的貢獻感到驕傲,讓自己意識到你對旁人而言還是充滿價值的,只要先喜愛自己,就會被旁人喜愛。
- 無法劃定界線型:如果我劃出自己的界線,他是不是會不喜歡我呢?
↔️避免把他人的需求當成自己的,因而忽略自我照料;但也不要過度劃定自我界線,棄他人於不顧,嘗試著找到人與人之間的平衡點吧!
- 自我需求失落型:我是個不重要的人,我的需求只會造成他人的負擔...
↔️把自己的舒適感放在前面,先滿足自主需求,不需要用義務來束縛自己。
- 他人賦予價值型:人們需要我的時候才會對我好,我一定要有貢獻,才會被人需要...
↔️練習說「不」,不要把別人的課題全都攬到自己身上,學習承受他人可能表現的沮喪,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吧!
- 大公無私奉獻型:我是謙虛會為人著想的人,就算有點生氣,也會忍耐吞下去。
↔️關注並適當主張自己的需求,允許自己去爭取應得的好處。
- 可憐缺愛孤獨型:我就是個小孤獨,只能靠自己,還是一個人比較好...
↔️練習「和他人接觸」,修正自己對他人的負面想像。
後記:如何重獲內心平衡?
在閱讀《躲在蚊子後面的大象》時,我總是一直思考著,那我現在背後究竟藏有幾隻大象呢?如何讓這些大象慢慢消失呢?
這些隱藏的大象難以發現,往往會伴隨以下幾種特質:
1. 窄化視野:矮化自我及外界形象
2. 受傷:損害自身的根本需求
3. 僵化:過去固定的自我保護程式
4. 出現傷口:那些我們內心的特定點
要邁向心靈平衡,首先我們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書中給了我們一些建議,我們可以按照下圖來一一填入我們的想法。
首先,我們要先找到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而兩個需求之間很有可能發生對立,或者對自己,或者對雙方。
緊接著,分別填入兩個需求個別的有效表達及無效表達。
有效表達
1.是否和期望相符?
2.從何辨識需求已經被滿足?
3.哪些人為了滿足這個需求能做些什麼?
4.做出哪些行為能促進需求滿足?
5.需求能滿足期望的可能性有多大?
6.如果無法滿足需求,如何避免委屈和受傷?
無效表達
1. 哪些情況下沒有滿足需求A,或者需求被輕忽?
2. 引發您產生何種感受?對自己和對方又有什麼想法?
3. 您這樣感覺時會做什麼?如何試著保護自己?
4. 您看到過去的自我保護程式了嗎?
5. 您想對旁人觸發什麼或是您觸發了什麼?
6. 當您太過關注需求A,而忽略需求B,您注意到其中的緊張狀況了嗎?
本書並非滿滿的雞湯正能量,而是很多常見且實用的情況,並給出一些相應實用的建議,我們不是要讓沮喪憤怒消失,而是摸清自己內在真實需求,找出全新途徑面對內心情緒,識別個人需求平衡內在心靈。
🔆土星の私人推薦指數:🌕🌕🌕🌕🌑 4 / 5
🔆本書の排版好讀指數:🌕🌕🌕🌕🌑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