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解釋這個書名的意思就是,每一個很惱人的小事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大的情緒,就是因為在那背後藏著一隻平常看不見的大象。而那個大象正是心理沒有處理過的自我情緒或壓力,再再左右著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遇到小事情而誘發的情緒反應。
看完這本書,於是著手思考我自己心中的大象是什麼樣子的。
我好像也常常為了一些很小很小的事,在生活中發脾氣。
孩子吃飯掉滿桌,我會焦慮;
先生襪子沒有丟進汙衣筒裡,我會暴走;
工作上遇到一個無理要求的病人,我會悶到好幾天都無法振作精神;
跟朋友群組裡的對話,出現了一句明明不帶情緒的話,我總是把它解讀成對方有情緒了,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我怎麼把自己活成這樣子?
再往小時候的記憶追溯,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在那個再傳統不過了的歲月,媽媽生下了我們三個姊妹。
沒錯!就是三個姊妹,沒有兄弟。
媽媽成了奶奶的眼中釘,成了親朋好友碎嘴八卦的對象。
好像這個世界上,生不出兒子就是有罪,而且是罪大惡極。
(要是我活在那個時代,我有沒有勇氣挺身而出來對抗大家的七嘴八舌,我也不確定)
於是,媽媽轉而把希望放在我們三個女孩兒身上。
我們就是她的全部。(即使爸爸再怎麼站在媽媽這邊,還是抵擋不住女人們的閒言閒語、和那些不必要的指指點點)
在媽媽的精神寄託中,我們成長了。
我們長成了非常有規矩、總是聰話、總是做到最好的女人們。
(我們吃飯不掉飯粒、我們盛湯不漏汁液、我們身上的衣物即使下課後也是維持一貫的整潔、我們總是優先選取爸媽給我們的任何意見)
我照著爹娘的期望,成了一名醫師(大學指考的志願卡上只能填十家醫學系,沒考上就是直接重考)。
我覺得我應該對身邊所有人的情緒負責,應該順著大家的毛摸,而不是杵逆或討戰。
我以為我的人生就是一切順遂,我以為我人生的任務就是完成爸媽的夢想,反正他們永遠都會幫我做最好的選擇。
一直到,擁有了自己的家,我才發現這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遇到先生之後,他總是先詢問我:「妳有什麼想法?」
可是我常常回答:「都可以」或是「你覺得呢」
我不懂得如何思考周延,我不明白為什麼我要表達意見。
你不就應該幫我決定好未來的一切嗎?你不就是來取代我媽的角色照顧我的嗎?
我把我怎麼長大的過程,複製到了現在的生活中,並延續到了孩子們的身上。
要求她們吃飯不能掉渣、要求先生遵守著我原生家庭的規矩。原封不動。
直到精神變得緊繃的先生、情緒異常敏感的大女兒,讓我感受到他們對我那股嚴厲的害怕,我才開始意識到,我把我自己變成了我媽。
生完第二胎之後,我的憂鬱量表得到了和以往考試一樣的高分。
原來我深陷於產後憂鬱症的泥沼裡。
我氣孩子們半夜的哭啼、我氣先生不夠體貼、我氣爸媽還要管束已經成家的我、我氣職場上沒有得到母嬰親善的對待、我氣路人甲擁有比我還天使的小孩。
我什麼都看不順眼。
先生用盡他此生的耐心,每天給我時間去幫自己療傷,每天跟我聊天,並完成我所有的"指示"作業。
小女兒是在先生身上抱大的,而不是我。
這一路的自我覺察之路,幸虧我遇到的是無限的好人,包括好老公跟好朋友,陪伴著我走回原本那條自信又開朗之路。
我突然可以理解,媽媽的嚴厲,背後有多少她的眼淚。
我突然明白,我對我家人的過度要求,背後藏著我那內心未曾被療癒的大象。
表面上的幸福,其實背後蘊藏了多少努力。
表面上的暴炸,其實內心隱藏了多少傷痛。
在學會擁抱自己之後,我才得到了真正去愛人的能力。
這一路,我撐過來了。
我安撫了兒時的心,也柔軟了我媽媽的心,
過去的一切傷痕,終將結疤。那也是一個成長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