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是介紹自己的基本模式,卻也是最容易被人資掠過內容的東西。
投履歷這件事很奇妙,這是我們找工作唯一可以做的事,但人資卻用短短幾十秒就決定了是否刪除,別懷疑,連「分」都不用,尤其瑣碎的事情寫得越多,汰除的越快。
大多數人認為,資料寫的越詳細、越完整,就會得到更多眼球的時間,但在我的經驗來看,通常頂多一張A4之後,就不太看了。專業證照、專業領域、專業技能等等,僅需一行即可交代完畢,人資要看的,是你具備了哪些職場的價值。
履歷應該記錄的是戰役的內容,並非公司名稱與年資職位
履歷製作的面向分為兩種,一種是求職專用的編寫模式,另一種是尋求合作的經歷傳達模式。第一種目的在求職的履歷,大多數人會把做過哪些產業、專長哪些工具放在主要的重點,這很重要沒錯,但不應該是重點。
主官在選擇人才時,會著重在過往的經歷有沒有特殊的亮點。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行銷企劃領域的求職者,把過去曾經最具有聲量的專案名稱條列出來,或是與品牌代言人合作的經驗,參與過棚拍、形象影片企劃、產品上市發表會等等。列舉出大多數人都能知曉的市場案例,曾經在電視、網路媒體等公開發表的作品,這些反而才是企業體系希望看到的經驗值。
過程中若可以展示與線上藝人、知名KOL、部落客等合作的範例,能夠實際的列出各種自媒體、帶流量、帶銷售的績效與執行素材紀錄,基本上會立刻吸引主官的興趣,甚至可能當下就獲得錄取的資格。
因為這些實戰的內容,不一定每間公司都有相關的經驗值,而你所擁有的經驗與市場資源,可能就是他們所欠缺的內容。
一般人覺得,這些看起來只是專案執行的過程而已,並沒有甚麼可以特別強調的。
但在企業主跟面試主官的觀察中,這些資訊代表的是,你擁有行銷領域的專業,除了企劃案的創造,還能經營自媒體、更能跨越品牌公關的領域去洽談業配合作的可能性,帶來的不只一個人的價值,而是一個團隊的價值,能替企業未來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且,能夠詳細闡述過程,代表真實性非常高。
換個職務內容來解釋,產品開發人員懂市場銷售是基本條件,若能懂原物料、更能懂海關關務,那就是市面上的稀有人才,只要能夠完整轉述表達過去的工作實戰內容,證實你的能力,拿到offer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第二種尋求合作機會的履歷,比較屬於接案的工作屬性需要必備的資訊,或是未來打算朝個人品牌經營的基本條件,而許多較知名的企業經理人也都會有相似的抬頭履歷。
比如說XXX創辦人、XXX企業專業講師、XXX年度銷售冠軍等等的職務抬頭,這些內容是為了在第一時間就取得他人的眼光,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就能有大概的認知輪廓。
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這樣顯赫的戰功或歷練,無法列出這些內容,就可以轉為專業領域的績效展現。
例如曾經在XX周刊、各大線上媒體曝光數十篇專欄文章;曾經為某知名企業編寫過內部程式、或APP銷售系統等;曾經與一線品牌做過聯名合作,且具有公開紀錄;或是曾開發出市場熱銷的產品線,以及造成搶購的銷售企劃案等等內容。
這些都是可以在很短的文字內去介紹自己、強調自己的專長領域,讓第一次接觸你的人立刻定位你的專業形象,成為想要與你洽談合作的重要關鍵連結。
因此,經驗值才是最重要的重點,企業名稱與職位只能證明你曾經待過這家公司,並不能替自己驗證任何的事蹟,實戰的能力才是具有價值的產物。
可以將故事說的精彩,但切勿過度浮誇
職場的工作年限如此長,要列出幾項說得出的內容基本上不算太難,只要掌握觀看者想要的重點,在履歷的呈現上都會有很好的效果,面談主官一旦對你這個人產生興趣,待遇的談判上面也會來的更有彈性,可以為自己爭取到最好的工作內容與福利。
當然,前提是這些必須是真實的內容,千萬不可以造假或太過誇張,騙了一間,很快的就會有第二間、第三間知道你的事蹟。職場很小,不要鐵齒。
職涯的每個階段都會有特別重要的事件,也許是完成某項成就獲得公司升遷,也可能是經歷過職場低潮,反而成功創業的過程,這些事件的背後都會有不同的故事。
如何將這些歷程背後的故事轉述出來,變成你的個人履歷,不讓履歷只是一般制式的流水帳,要讓那些不認識你的人對你感到好奇,對你感受到有不一樣的可能性,對於往後的求職、以及個人品牌的建立才會有更專業的形象。
工作的過程與內容,盡量讓績效可以被公開、被記錄,若是能在主流媒體或是線上媒體曝光,就會成為幫你背書最好的履歷證明。
讓其他人來幫你呈現作品,比自己說自己好,來的更有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