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詣晨(Jason Chuang)出身於台灣,15歲時移居英國,隨後在法爾茅斯大學(Falmouth University) 攻讀插畫學位,並在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的視覺傳播 (Visual Communication) 課程獲得碩士學位。他的作品旨在為觀眾呈現一個與現實微妙地不同但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真實的替代世界。
2019年在倫敦的elcaf看到Jason的書《The Boy》,認出他正是我在IG上追蹤的創作者而打了聲招呼,當時沒有多說什麼,這幾年也維持著只在他的社群發文點讚、偶爾留言的關係。這次趁著造訪倫敦決定約他出來碰面,一起去了他推薦的日式咖啡廳聊聊。
在台灣長大的Jason已在英國生活超過十年,儘管現在英國已成了自己的家,但在15歲隻身前往英國念書時其實面臨了很大的挑戰。當時由於剛到新環境,身邊沒有朋友,再加上文化差異和不熟悉的英式口音,內向的他心裡總感到寂寞和沒有歸屬感,直到開始結交朋友、習慣環境後,生活的不適感才逐漸減輕。
當時的他藉由畫畫和練琴來安定自己,也因為藝術上的突出表現幫助他建立起自信。「我覺得在畫畫的時候會得到安慰,來了這邊之後,我可能沒辦法很容易的跟別人交流,我就會用畫畫的方式來紓解。可是,有些東西還是要後天學習,譬如說怎麼樣讓自己更有自信或是更開心一點,怎麼樣接受讚美。」說到讚美後,Jason停下來想了想又接著說,「常常一開始別人讚美我,我就會很反射性的說:『喔不是,我沒有那麼好。』就是不會相信,不管別人怎麼真心的跟我說他們喜歡我的作品,或者是他們喜歡我的人,我都會懷疑,覺得自己沒有那個價值。」
由於亞洲社會和家庭環境和英國相比,求學壓力更重,也更強調所謂的競爭力,因此時常會以學業或事業成就來決定一個人的價值。這樣的觀念也在無形中影響了Jason,一方面因為畫畫找到自信,另一方面卻太常把自我價值和藝術表現綁在一起,導致在擅長的領域之外難以擁有自我價值感。
「我發現很多人心裡就有這個inner critique(內在批評),它就會攻擊他,就是會說喔你不夠好,或是一些很負面的東西,那是我會對我自己說的話。就譬如說:為什麼起這麼晚?為什麼做的工作不夠多?這畫我可以做得更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做到?就是這些東西慢慢的內化,我就會覺得說,這個聲音是讓我變得更好的動力。」
直到近期為了克服自我價值感的心魔,他開始接觸許多心理學相關的書籍和進行心理諮商,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也對作品有了新發現。
身為內向者的Jason時常透過作品來表達內在狀態,然而,這樣的表現形式並非刻意追求,而是無意識的自然流露。插畫作品細膩的他,過去會因此被他人認為是完美主義者,當時他也認為追求完美可以讓自己突破,對自我成長也是一件好事。然而,這樣的想法同時也讓他拿自己和他人比較,覺得自己還不夠好,而不是將焦點放在自己已經又進步了。
透過閱讀心理學和諮商師的引導,Jason試著以不同的觀點來解讀自己的作品,更從中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好比說,作品Inner Saboteur在創作時是為了表達他面對自己內心巨大的批評,但用另一種眼光來看時,沈思者姿態的那個巨大心魔展現的可能是他的過度思考;而那個心魔或許代表的是自小接收到的外在評價,並非他自己。
「我最近就是了解到這個東西其實它是不健康的,必須學習當覺得遇到瓶頸,或者是當你的內在批評在攻擊你的時候,你必須要跟自己說這不是我的、這不是真正的我,要跟那個聲音說:閉嘴。」
在這次訪談前,我一直覺得Jason在處理角色時,畫面細緻但人物的眼睛卻圓圓的,既寫實又帶著超現實科幻感,很有意思。提到這點時,他也對自己這樣的畫法感到有趣。「我覺得可能我在接受或者是我在感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有點像個小孩子,就是希望可以被接受,可是又害怕被拒絕的感覺,所以我就常常用圓圓的眼睛來代表小孩子那種渴望的眼睛。」這樣的畫法不僅單純且直覺,同時也是一種中性的表現方式,不會特別有快樂或傷心等情緒展現。「感覺就是有點在隱藏吧。我表達我自己,可是又用一個方式來找到那個中間點,讓我覺得舒服不會太赤裸,可是又展現了我想表達的。」
身為創作者,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我們往往會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樣子,這樣的坦露難免讓自己感到赤裸。要在攤開自己的同時又保有隱私,摸索出舒適的中間地帶,往往仰賴大量的自我對話來從中找到平衡點。為了自在地表達自我,轉化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手法。
Jason畫中角色圓圓的眼睛除了像是孩子單純的模樣,也因為沒有明確的五官特徵,而能讓觀者更輕易將自己投射到作品中,進而與作品產生情感連結。
「我的諮商師說他覺得這張畫很有意思。」前兩年在英國疫情封城期間,Jason因為害怕自己生病就無法畫圖,這個想法雖然讓他感到焦慮,卻也因此激發了許多創作靈感,在家畫了很多畫,包含其中這幅Expiration Date(有效期限)。「那時候我就覺得我每天坐在桌子前面,就是不停在工作,把自己埋進作品裡,好像靜止在桌子前但是日子一直過去。然後其實另外一個方面來解讀的話,感覺也是我有很多很多層,就是慢慢的剝開可是你還是看不到真正的臉。」
儘管畫的是自己的感受,但這些感受也具備了普世性,如同《有效期限》,畫面的人物就像我們每個人帶著不同的面具在面對世界。「我的畫通常每一張畫就關於某個情緒,我覺得這些情緒是人應該都會感覺到的東西,可能我在一些地方比較敏感,所以我會把它放大。」將無形的情緒轉化成具體的畫面,但又保留詮釋的空間,讓Jason能通過作品與觀者溝通,更會收到觀眾覺得畫中人物就是自己這種充滿共鳴的回饋。
之所以會以轉化的方式創作,也是因為Jason是個喜歡思考、解謎的人。「因為我喜歡那種曖昧性。我很喜歡用視覺的方式解決問題。」儘管喜歡「不明確」帶來的開放思考空間,有時候卻也會因為過度思考而感到不舒服。為了讓自己不陷入鑽牛角尖的情境,Jason近期在攀岩運動中找到調節身心的方式。「它是我試過所有運動裡面,唯一一個我在做這件事情的當下,我的頭腦沒辦法思考,沒辦法想任何的事情。就是比如說我在運動,或者是健身,或者是跑步,我腦袋還是會一直轉一直轉,可是當我在攀岩的時候,我腦袋沒辦法想任何的東西。就是在訓練我的內心要專注的東西是什麼,然後要怎麼讓我比較回到中心一點,(攀岩)感覺就像是我的冥想。」
除了將自己的內在呈現在作品中,關照社會的Jason也以創作來表達自己對時事、議題的想法。好比說漫畫作品《Mycelia(菌絲體)》就是對於資本菁英社會的批判,以及人與人之間彼此支持的重要性;而插畫作品《It will be OK(會好好的)》則是關於不該在社群媒體上追求表面完美而不談背後的掙扎,以及平衡工作和休息的必要。
「我覺得現在的文化感覺就是hyper individualization(過度個人化),強調個人的成功。但是沒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到頂端,很多時候是一群人在下面幫助你,或者是你踩著別人往上爬。社會就是跟你說你要競爭,你的這個工作很多人在搶,如果不競爭的話你就輸了,然後你就沒有工作。」聊到菁英主義、職業道德這些價值觀時,Jason既義憤又無奈,「我覺得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合作而不是競爭。」
即使在IG有超過一萬名追蹤者,和知名出版社合作了一系列的書籍封面,也有過漫畫、黑膠封面等不同領域的合作,但Jason偶爾仍會浮現比較心態。「就是會覺得說我如果今天沒有畫得更好,可能我就找不到工作,或是我可能會被新來的人淘汰掉;可是又會有另一個聲音覺得說:不是啊!應該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他的位置。這是我非常不同意這個制度的其中一個原因。」
由於插畫本身就帶有商業考量,因此創作時很難不去考慮作品是否能有效販售,無論販售的是實際的書籍、活動、商品,或是抽象的品牌精神、故事。這種商品化的現象也在無形中影響到Jason,讓他在創作時既想真實表達自我,卻又得思考什麼樣的表現方式可以和他人產生共鳴、如何在貼文中創造互動。「我希望我是為了自己發自內心創作,而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可是就是很難做到。因為插畫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就是要去面向大眾,有時候如果太過個人在商業考量上就比較不是這麼有力。」
不想陷入惡性競爭,同時又得讓自己在業主的合作名單中脫穎而出,是身為接案插畫家時時面臨的矛盾。儘管反對這種競爭文化,也很難單靠自己一個人來改變社會規則,但Jason仍舊不忘以自己的方式把理念傳播出去。「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接到他們想接到的工作,然後所有人都可以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我覺得所有人都有這個權利。」
Jason大學畢業時在學校系所安排下去了一趟紐約,見了許多有名的藝術指導。某位藝術指導在看了他的圖像小說《The Boy》後,問他為什麼要畫這個男孩的故事?為什麼要畫亞洲人?「我那時候有點……為什麼是這個反應?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種反應,因為他是我的故事,所以為什麼不畫亞洲人?怎麼講……種族就不是我的考量。那一次就是滿受傷的,可是後來想一想,就也是一個學習吧!當然不會所有人都喜歡我的東西,當然會有一些奇怪的想法,那是別人的問題,那不是我的問題。」
不管是繪畫主題、創作手法、視覺風格,在自己的創作路上,總會碰上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些人跟我說他們看這些東西,就算我風格很不一樣,他們還是知道這是我的東西。」樂於嘗試創作的可能性,不想被固定的模式給綁架,Jason也在多年的練習下結合東方哲學和繪畫質地,以及西方科幻跟敘事結構,發展出帶有禪意和魔幻的特色。
「我比較注重的是想法而不是那個風格。風格對我來說是一個載體,它是承載這個想法的載體。」
插畫、動畫、漫畫,無論何種創作,都可以看見Jason對於說故事的熱愛。故事,是Jason在生命中艱難時刻裡的救贖。「它可以在冥冥之中撫慰到人。」透過故事,他得以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樣地,他也在閱讀他人的故事時看到某部分的自己,而覺得被理解、不孤單。「我覺得這個是我想要回饋的事情吧!就是……可能我自己有得到這方面的幫助,然後我覺得我有這個能力,那我就可以試試看。」
Jason幼年時的第一位畫室老師因為很會講故事,讓他總是很期待去畫室的日子。害羞的他一開始無法在有旁人的情況下畫圖,往往一堂課過去還是整張白紙。「那時候我很感謝的一件事,就是我的畫畫老師在我媽媽來接我的時候,會跟我媽說今天沒有畫畫可是沒有關係、慢慢來、不要罵他什麼的。」因為老師的態度給了Jason安全感,讓他知道有大人是可以被相信的,幾週後他便開始能提筆畫畫。「如果可以的話,我會想要給一些需要這種老師的小朋友,用這種方式來引導他們。不管是哪一個方面,教書也好,或者是以我自己的故事,給他們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
因為喜歡故事,現在Jason除了有繪本的合作在進行中,同時也積極於個人的圖像小說創作。不論處在什麼位置和狀態,他總會時時提醒自己創作的初衷,並且關懷同樣踏在創作路上的夥伴。正因為作品裡無處不在的人性,每當看著他的圖像,總會在那一層又一層的故事背後,看見他的真誠,更照見我們自己。
這次的聊天過程中,我偷偷在心裡捏了許多把冷汗,想著:你跟我說這些真的可以嗎?才第一次見面你怎麼就這麼信任我全盤托出!或許是彼此都對心理學有興趣,也或許是同類人,所以不小心就掏心掏肺起來,而這樣的真心相待總讓我感動萬分。在這個必須展現自己才有飯吃的創作生態裡,還能關照身邊的夥伴,並勇於發聲捍衛自己的理念,很多時候比我們想的還困難。幸好總有像Jason這樣的人存在,讓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那些內心晦暗的角落,只要願意去挖掘,都能發現耀眼的寶石。
🐚 給自己的話:
不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你最擅長的是做自己,按照你的節奏前進。
🐚 給〈靈感話室〉讀者的話:
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不同的困境,但我們的相似之處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善待他人和自己都能帶來更多正面的影響。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分享文章或點擊下方贊助我!
想瞭解更多我的創作和生活,歡迎到 I G 及 臉 書 追蹤我 💛
訂閱免費 電 子 報 ,每月一封信,分享工作和生活近況,以及月報限定的內容!
若你覺得我們能有好玩的合作,我的作品集在 這 裡,歡迎來信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