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義工服務結束,一位義工朋友說要去其他殿堂禮佛,我便隨同前去,並且抽了法語,正好跟我最近書寫的主題,有密切的關係。
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清‧普能真嵩
【正文】
「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醫生在為人治病時,要先知道病因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比方說:傷寒病患忌諱瞋怒,先將情緒平穩下來,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較容易治好。
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專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病,如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淨觀*1來對治,觀想不淨的種種,自然不會再起貪愛。對於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觀*2,發脾氣時,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氣就發不起來了。若愚痴太重,就以因緣觀*3來對治,想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散滅無常,猶如飛塵與糞土,何必執著呢?只要懂得觀照因緣、明白事理,又怎麼會愚痴呢?有人散亂心重,就教他以數息觀*4來凝注心力。太執著自我的人,則用無我觀*5來對治。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五停心*6。
石頭無際禪師有一劑心藥方,是治心的妙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7全用,方便*8不拘多少。」如果能把這一味藥方運用到生活之中,就能得到很多方便。
「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對病者微細的脈理都能追查出來,才能開出準確藥方醫治他。像佛教中的六度,就是要度眾生的六種毛病:布施度貪欲、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藥方那麼多,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去除貪瞋痴三毒,度迷得悟!
【註釋】
*1不淨觀:又作不淨想。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髒、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2慈悲觀:又作慈心觀、慈愍觀。乃多瞋之眾生觀想由與樂拔苦而得之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煩惱。*3因緣觀:又作緣起觀、觀緣觀。乃觀想順逆之十二緣起,以對治愚痴煩惱。*4數息觀:指靜心專注呼吸的次數,可以對治散亂。*5無我觀:謂觀想身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所假合,以捨去我執之觀法。*6五停心:又作五觀、五停心觀、五度門等。指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為息止惑障所修的五種觀法。*7陰騭:暗藏而不顯露的德行,指陰德。騭,讀音「ㄓˋ」。*8方便:指佛菩薩應眾生之根機,而用種種方法施予化益。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 /094-103金玉滿堂(共10冊) /095金玉滿堂2 星雲說偈 /p060 第十四課 醫病良方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4292
輕生與殺人的事件,再次讓我們面對生命的重大議題,就是自殺與殺人的心,到底缺失了什麼?
為什麼可以輕易傷害他人或自己的生命?
這些年來,照顧植物,植物的回饋,給我溫暖,給我勇氣,給我喜悅,我從植物的生命裡,體悟到一顆服務奉獻,不求回報,付出的心。
是什麼讓人失去了活著的勇氣,又是什麼讓人輕易地奪走他人的生命?
我不斷療癒自己,找回生命之光,想給他人帶來幸福。
我在教育圈見過這些血氣方剛的學生,不懂得生命的可貴,只是好勇鬥狠,為了義氣,為了自己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冷靜。
所以,做心的主人,是多麼重要的事。
想想看,一念之差,一個心念的偏差,就犯了罪,就失去了自由,人生就有了千差萬別的結果。
混沌理論提醒我們,心靈管理很重要。
在這個時代,道德、文化已經沒有力量去制約亂象,只有信仰,提升每個人心靈的層次,自我管理,才能解決現今紛亂的現象。
當我們在指責他人時,不要忘記做心的主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不被這些外在境界所干擾,而憂心忡忡。
回到自己的這顆心,意識到自己在這樣的事件中,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的心安定了嗎?
還是跟著大眾盲目地傳播,讓人心惶惶,而不是靜下心來,觀照自己的這顆心,然後,幫助身邊的人,提起正念,用善良的心祝福這個世界,放下對立,放下執著,能夠自我覺察,和諧共處。
每個人盡其所能去改變周遭的一切,讓悲劇不再發生。
混沌理論提醒我們,初始條件的一個微小的改變,結果就有了極巨大的變化。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在沒有發現混沌理論之前,東西方的聖者早就在提醒我們,行善的重要,要我們見微知著、防微杜漸。
不要忽略微小的改變,一顆種子的成長,任何微細的因緣,都能決定它的未來。
人也是一樣,微小的心念轉變,結果就可能是意料之外,可能是一場悲劇,不可不慎。
社會上,做一個學生要求學;做一個宗教徒要求法。學生求學,要懂得自我用功;信徒求法,也要懂得求法的要領。在佛經裡講到求法要有四種想法:
第一、於自身心,生病苦想:你要求知識、求技能、求學問、求佛法,首先必須自覺自己本身不足,所謂「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足」。懂得自己的不足,才會上進;就如有病了,才要看醫生。一個人沒有知識、沒有學問,也是人生之病,一定要找高明的醫生來為自己治療。所以,求法的人,對於自己的缺陷、不足,要生病苦想。
第二、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我們遇到好的老師,遇到善於教導我們的聖賢、善知識,我要把他當成醫王一樣,要想:我找到名醫了、找到專家了,我要信賴他、依靠他,讓他來替我治療疾病。所以,一個對善知識能生醫王想的人,就能得救。
第三、於所說法,生良藥想:學生上課,對於老師講的話,你要注意聽,要去思惟、接受;不接受,永遠不會成為你的。身為一個宗教徒,要聽善知識的指導,要虛心接受;不接受,就無法受用。如同醫生開藥方給我們,我要照著藥方抓藥來吃;你不吃,病就不會好。所以佛經裡佛陀曾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意思就是說,再好的醫生,開了藥方給你,如果你不吃藥,病永遠不會好,這只能怪自己,不能怪醫生無能。
第四、於所修行,生除病想:我們平常講修行,就是要「修正」過去不好的「行為」,也就是說,為什麼要修行?因為身心有了問題,有了毛病,所以要修正它、治療它。比方說,貪欲心重的人,「貪心」就是病,你必須要有「喜捨心」的藥來去除;瞋恨心強的人,「瞋心」也是病,你必須要有「慈悲心」來去除;邪見心、愚痴心等,都是病,必須要用「正知正見」的藥方來去除。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五類【文叢】 /178-187星雲法語(共10冊) /183星雲法語6 /p183 求法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