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典故:南冠
文人寫景,繪物,多有移情作用,是以實物烘托內心的感觸與發抒心志!蟬,自古在古詩詞的意象有幾種面向!夏生秋死的短暫一生,秋蟬一鳴,頓覺淒涼,類比文人志士的際遇,令人頓生唏噓!其一,以此自況,以喻高潔之性。如上首詩中的駱賓王,駱賓王含冤入獄,有冤難辯,有屈難伸。露重風大,蟬欲飛不得,欲響無聲正是他自己現狀的真實寫照。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沈。」千古一嘆,哀怨深遠啊!如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被有權有錢者操控,遂行認知作戰,洗腦人民,鋪天蓋地,橫掃一切,縱有清越之鏘鏘之音,在少數自有新媒體發聲,但架不住舊有傳統傳媒「風大」啊!古人有「天降生民,倥侗顓蒙,恣乎情性,聰明不開,」一說!而如今是認知作戰,將人民弱智化!平庸化!古封建制度愚民利於控制(多數人民無法讀書),如今的「民主」選舉制度一樣,也是愚弄人民利於政權的掠取,控制! 古今有別,殊途同歸啊!
那 no6《集韻》何也。《玉篇》俗言那事。 (現在中文用哪字!) 白音 na2。如:哪有 na2--u7!
那,“奈何”的合音。《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尙多,棄甲則那?”杜預注:“那,猶何也。”楊伯峻注:“那,奈何之合音。顧炎武《日知錄》三十二云:‘直言之曰“那”,長言之曰“奈何”,一也。’”唐李白《長干行》之二:“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康有爲《東事戰敗聯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詩:“美使田貝警士氣則那!索稿傳鈔天下墨爭磨。”陳邇冬等注:“那字有奈何之意。”
另外一個音 ah8 是 hat 「曷」字 hah -> ah8 音!
「那」三個 同義紀錄音:
ná/niá (=nai2奈/耐)(泉)那(1) (反問語)kám;thài。 (2) (疑問詞)為何? (3) Kah-ná(假若);好親像。 (4) Khǹg-tī名詞kap名詞ê中間,表示無夠格。
{註解:(3)(4) 漢字是「若」本音是 na7, 在此讀na2 記錄在台日新辭書,na2【若】 ・・・様(・・・・・の如しとの意)。〜猿呢= 猿さるの様です。要(beh)去〜不去=行ゆく様でもあり行ゆかめ様ようてもある 。}
「那」的第二個語法,等於「何」字義! 也是採用第三指稱的不確定性當作疑問代名詞!跟 「它to2」 的語法邏輯一樣! 破音以歧義,ㄋㄚˋ ->ㄋㄚˇ!
1.疑問代詞。如何;怎么。《東觀漢記·劉玄載記》:“更始韓夫人曰:‘莽(王莽)不如此,帝那得爲之。’”《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兩個甲科與聞參將辯白前事,世間情面那有不讓縉紳的,逐件贜罪得以開釋。”淸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三:“國賦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勝栽禾?”
2.疑問代詞。哪里;何處。宋張先《卜算子慢》詞:“恨私書,又逐東風斷。縱西北層樓萬尺,望重城那見。”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姑夫許我成親,誰敢將言相拒。我若放起刁來,且看鶯鶯那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走出店門,潘三道:‘二相公,你而今往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