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太多,感覺快瘋了,就寫「死亡筆記」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什麼是LLI低潛在抑制症,為何一個人會想太多,以及他們的痛苦
。今篇寫解決方法。
依照LLI文章教的方法,我開了一本「死亡筆記」,把所有負面想法記錄下來。
這也是「情緒釋放」的一種技巧。

Ollie Millington/Getty Images

Ollie Millington/Getty Images

「死亡筆記」如何使用: (註1)

1. 產生負面想法時,接受它。
對這些想法說:「我知道了,我會等有空的時候處理,現在你退下吧」。

2. 專門筆記本,記錄負面想法。記下來,就不再去想。

3. 每天或每週,檢視這些想法。
「它是真的嗎?」「它發生的可能性大嗎?」 「我有沒有方法可以應對它?」



就像身邊有個人,對你喋喋不休的說話一樣,
LLI低潛在抑制症(想太多)人的腦海中,有無數的想法,建議這樣,或建議那樣。很多時候,腦海會自動作出提醒,不同人事物潛在的缺點,甚至危險等。
這個時候,把這些想法,多負面也好,多微小的事情也好,全部一律統統,寫在「死亡筆記」上面

「死亡筆記」可以令你知道:
一直想太多。多是有幾多?究竟是有幾十個想法,還是幾百、一千個想法?
這些想法,多少是傾向正面?多少是傾向負面?
這些想法,是客觀的外在環境因素(符合現實)?主觀的情緒因素(不符合現實)?
這些想法,出現的次數多少?出現有多長時間?

正如我們想定立明確的目標,依照「SMART 原則」(註3),就能制定出具體、可測量的目標。現在我們想明確知道,自己的情緒、想法有多糟,或有改善?把想法統統寫在「死亡筆記」上,就能讓我們具體地量測、追蹤所有情緒和想法。原理和「SMART 原則」是一樣的,很有效

另一個重點是,不管原理,只管抒發情緒。把所有的不滿寫出來,把所有的想法寫出來。抒發情緒是重點
比起去做心理治療好太多,「死亡筆記」隨時可以寫,免費的。寫了「死亡筆記」後,心中自然會有答案。

有個說法是,你的桌子乾淨、整潔程度,反映你的個人狀況。而你的「死亡筆記」,會反映你的情緒、精神狀況。
最初的結果令我滿驚訝的,寫了密密麻麻,好多張紙。然後慢慢地,發現寫的內容變少了。因為那些不滿的情緒,我已經寫了出來。
就算問題尚有待解決,我已經面對、「處理」、「消化」過這些負面情緒(即是「釋放」了那些情緒)。
這些負面情緒和想法,開始變得微不足道,自然不會扯我後腿,我自然更有動力去做事情。

「死亡筆記」背後的原理 --- LLI人的精神內耗

打個比喻,正常人可能有80%的精力,可以用在行動上。但LLI人,花了50%- 60%精力,作思想上的鬥爭,實際上只剩下30- 40%的精力,可以用到行動上。LLI都是善良、內心纖細的人。現實中你不能打別人,也不想將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沒有人教過你方法,如何把這些不滿發洩或宣洩出來,只好將一切的不滿、情緒,強行壓抑、悶鬱在心裏。這就是精神內耗的問題所在。它不但會耗盡一個人的精力,降低行動力,讓人感到疲憊不堪,還會降低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

LLI人為何想很多,背後落實行動很少 --- DMN默認模式

有一個研究,關於一個人的人格(性格),以及神經基礎之間的關連。一個人是外向或內向,對環境敏感或不敏感,有責任心或沒有責任心,都和他們的神經網絡有關。 神經網絡的名詞:SN(交感神經)、PN (副交感神經) 、DMN (默認模式)網絡(出處)。

LLI人使用的是DMN 網絡,大腦會進行自動化分析。DMN (Default Mode Network) 這個部分,和負責「自我與他人」、「情感判斷」的部分,是高度重疊。因此LLI人會對其他人的情緒,以及外界環境刺激非常敏感。大多數時候,阻擋我們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大腦偏好「厭惡損失」,會不斷識別威脅,以確保人身安全。面對外在的環境刺激,LLI人會感知和識別很多細節。他們的大腦,往往會誇大事物的潛在威脅,忽視那些安全、正常的細節,令他們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大家應該有聽過「心流」這說法。當我們專心,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面,就會產生愉悅和幸福感。神經方面的名詞是「專注網絡」(TPN, Task Positive Network)。很可惜LLI天生的設計,是使用DMN 「默認模式網絡」,即大腦自動化分析。DMN會不斷地跟TPN「專注網絡」爭奪注意力。通俗的說,當你腦袋自動分心時,你怎能專心呢?當我們被 DMN 主宰時,會分心,以及想起一系列負面的、不愉快的念頭,感到無能為力。

怎樣應對恐懼,打破負面循環?
我們的大腦有一種補償工具,稱為「延伸記憶」。過去的行動,成功的經驗,勇敢的作出決定,嘗試新的行為等,大腦都會一一儲存到「延伸記憶」裏面,並且加分數。唯有行動,才能打破DMN的負面循環。只有去行動,才會發現一直所恐懼的東西,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麽可怕。很多預測和焦慮,其實都不會發生。 這是克服自我懷疑和恐懼的第一步,擺脫精神內耗最重要的一步。



註1:
本文的方法來自於這裏(出處),大家有空可以看看。

註2:
另一篇文章寫得更清楚(出處),非常易懂和值得參考。

註3:
「SMART 原則」: Specific (具體)、Measurable (可測量)、Achievable (可達成)、Relevant (相關)、Time-based (有時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倫敦生活記錄
90會員
79內容數
本Blog主要分享,我在英國倫敦,生活和工作上的個人經歷,也會介紹倫敦的不同公園、景點、活動或美食。除了生活經歷外,也會分享心理自救知識、投資股票知識。
倫敦生活記錄的其他內容
2025/01/28
有一段時間沒發文,希望大家還記得我。 這段時間是我人生的一段黑暗時期,但也是沉殿和修復期。 在最艱難的時刻,總有好友關心我和支持著我。 必要的資訊,如書籍,總會突然出現和找到。 腦海中很多,無數的「為什麼」,終於找到答案。 這不是用邏輯或思考,就能解釋和解答的問題。 就連最基本的「為什麼我來了倫敦
2025/01/28
有一段時間沒發文,希望大家還記得我。 這段時間是我人生的一段黑暗時期,但也是沉殿和修復期。 在最艱難的時刻,總有好友關心我和支持著我。 必要的資訊,如書籍,總會突然出現和找到。 腦海中很多,無數的「為什麼」,終於找到答案。 這不是用邏輯或思考,就能解釋和解答的問題。 就連最基本的「為什麼我來了倫敦
2024/10/05
繼續寫人生硬件軟件這篇文章。 人生軟件,無疑就是人類的心靈。 心靈涉及很大範圍,像是思想、精神、情緒等,而人類所知的甚少。 因為不像硬件,心靈看不見,捉摸不到,也測量不到。 之前我一直只研究怎樣賺錢嘆世界,不想研究心靈。 但為了自救,只能親身去體會,以及研究怎樣自救,挽救心靈。
2024/10/05
繼續寫人生硬件軟件這篇文章。 人生軟件,無疑就是人類的心靈。 心靈涉及很大範圍,像是思想、精神、情緒等,而人類所知的甚少。 因為不像硬件,心靈看不見,捉摸不到,也測量不到。 之前我一直只研究怎樣賺錢嘆世界,不想研究心靈。 但為了自救,只能親身去體會,以及研究怎樣自救,挽救心靈。
2024/09/10
最近對人生、生活,最大的感悟,是關於「硬件 VS 軟件」。 這世上的人事物,除了「硬件」之外,原來還有「軟件」這一層。 就像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首次發現,除了地球以外,原來還有其他星球一樣。
2024/09/10
最近對人生、生活,最大的感悟,是關於「硬件 VS 軟件」。 這世上的人事物,除了「硬件」之外,原來還有「軟件」這一層。 就像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首次發現,除了地球以外,原來還有其他星球一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你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23個鬆綁焦慮、緩解壓力與享受當下的練習。 Nick Trenton(尼克.崔頓).時報出版.2023/01初版.吳書榆譯. 推薦給: ❦ 經常被人說「是你想太多了啦~」並且希望改善此狀況的人! ❦ 有焦慮性格並想改善此狀況的人! 我原以為書中會是介紹「如何停
Thumbnail
你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23個鬆綁焦慮、緩解壓力與享受當下的練習。 Nick Trenton(尼克.崔頓).時報出版.2023/01初版.吳書榆譯. 推薦給: ❦ 經常被人說「是你想太多了啦~」並且希望改善此狀況的人! ❦ 有焦慮性格並想改善此狀況的人! 我原以為書中會是介紹「如何停
Thumbnail
LLI低潛在抑制症(想太多)人的腦海中,有無數的想法。把這些想法,多負面也好,多微小的事情也好,全部一律統統,寫在「死亡筆記」上面。 「死亡筆記」可以令你知道: 一直想太多。多是有幾多?究竟是有幾十個想法,還是幾百、一千個想法? 這些想法,多少是傾向正面?多少是傾向負面?
Thumbnail
LLI低潛在抑制症(想太多)人的腦海中,有無數的想法。把這些想法,多負面也好,多微小的事情也好,全部一律統統,寫在「死亡筆記」上面。 「死亡筆記」可以令你知道: 一直想太多。多是有幾多?究竟是有幾十個想法,還是幾百、一千個想法? 這些想法,多少是傾向正面?多少是傾向負面?
Thumbnail
一向覺得自己「想太多」了。該怎麼辦呢?之前看了大量的書和資料,好像都沒什麼幫助。 直到最近看了一篇LLI低潛在抑制症的文章,我才了解問題原因所在。它完全說中我的情況,直達核心,令我對自己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以及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這篇先寫什麼是LLI人,下一篇會寫解決方法。
Thumbnail
一向覺得自己「想太多」了。該怎麼辦呢?之前看了大量的書和資料,好像都沒什麼幫助。 直到最近看了一篇LLI低潛在抑制症的文章,我才了解問題原因所在。它完全說中我的情況,直達核心,令我對自己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以及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法。這篇先寫什麼是LLI人,下一篇會寫解決方法。
Thumbnail
什麼是「用寫的冥想」? 就是用寫,來整理自己身心,效果跟坐禪一樣。 「寫下不安之後,我鑽牛角尖的次數就減少了。」
Thumbnail
什麼是「用寫的冥想」? 就是用寫,來整理自己身心,效果跟坐禪一樣。 「寫下不安之後,我鑽牛角尖的次數就減少了。」
Thumbnail
在高壓世代的人們經常被忙碌、壓力、情緒以及生活裡的柴米油鹽給磨到忘記要多關注自己一點,於是我們容易越來越沒有耐心,快速的想要看到結果,連一刻等待的時間我們都等不住⋯ 這是你嗎? 當焦慮籠罩著我們的心靈,自我對話成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平靜內心的風暴。 對話的力量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以反思
Thumbnail
在高壓世代的人們經常被忙碌、壓力、情緒以及生活裡的柴米油鹽給磨到忘記要多關注自己一點,於是我們容易越來越沒有耐心,快速的想要看到結果,連一刻等待的時間我們都等不住⋯ 這是你嗎? 當焦慮籠罩著我們的心靈,自我對話成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幫助我們平靜內心的風暴。 對話的力量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可以反思
Thumbnail
人類大腦其實很沒效率,一天大約會湧現15000到50000個思緒,多數是負面的念頭,有許多都是在回想往事。 常有人說,我到睡覺時間,沒有事情了,反而就睡不著。這是因為在忙於工作或處理家務時,我們有事情做,就比較能克制不必要的念頭。
Thumbnail
人類大腦其實很沒效率,一天大約會湧現15000到50000個思緒,多數是負面的念頭,有許多都是在回想往事。 常有人說,我到睡覺時間,沒有事情了,反而就睡不著。這是因為在忙於工作或處理家務時,我們有事情做,就比較能克制不必要的念頭。
Thumbnail
如果你也是個想太多的人,有些甚麼能在這邊文字被溝通到,那很好。
Thumbnail
如果你也是個想太多的人,有些甚麼能在這邊文字被溝通到,那很好。
Thumbnail
若是您也陷入過度思考的漩渦而亟欲抓住浮木,本書將會協助各位擺脫思想的俘虜,把超載的資訊一一疏通,自然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也會獲得緩解,相信思想澄淨之後的我們更能對生活抱有感恩之心。
Thumbnail
若是您也陷入過度思考的漩渦而亟欲抓住浮木,本書將會協助各位擺脫思想的俘虜,把超載的資訊一一疏通,自然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恐懼也會獲得緩解,相信思想澄淨之後的我們更能對生活抱有感恩之心。
Thumbnail
「我為何總是愛胡思亂想呢?」 對於每件事總是纖細敏感的你,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想努力活得跟別人一樣「理性、冷靜、客觀」, 一旦你接受「自己很特別」,幸福就會到來。 你常常被人說:「你想太多了。」或是常因胡思亂想而對人生感到疲憊、厭倦嗎?你是否「腦袋總是轉不停,甚至夜深人靜時,這些『胡
Thumbnail
「我為何總是愛胡思亂想呢?」 對於每件事總是纖細敏感的你,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想努力活得跟別人一樣「理性、冷靜、客觀」, 一旦你接受「自己很特別」,幸福就會到來。 你常常被人說:「你想太多了。」或是常因胡思亂想而對人生感到疲憊、厭倦嗎?你是否「腦袋總是轉不停,甚至夜深人靜時,這些『胡
Thumbnail
今天收到客委會的中高級認證的通知,心中是無比的欣悅,腦海裡忽然湧入許多想法,甚至在勾勒未來的遠景。這讓我想起之前在某社團通過講師認證,就認為授課沒有問題了!經過時間的證實,就是我「想太多了!」這好比與人溝通或討論事情之情,總是有很多想法,心中總是設定對方一定會接受我們的想法,然而至終至尾都是自己在多
Thumbnail
今天收到客委會的中高級認證的通知,心中是無比的欣悅,腦海裡忽然湧入許多想法,甚至在勾勒未來的遠景。這讓我想起之前在某社團通過講師認證,就認為授課沒有問題了!經過時間的證實,就是我「想太多了!」這好比與人溝通或討論事情之情,總是有很多想法,心中總是設定對方一定會接受我們的想法,然而至終至尾都是自己在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