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抱石是可以培養身體的力量和靈活性的健身活動,提升心理素質和精神挑戰。許多人參與攀岩抱石是為了享受挑戰、探索自己的極限,並與其他攀岩者建立友誼和共享經驗。
方格子創作者尾牙,讓我有幸與 Dcard 穿搭創作者 Dodson 對談並相識。年前就有關注到他的攀岩行程、以及邀約大家共襄盛舉的動態,我也誇下海口向他承諾一定會去玩看看。能夠在二月底前赴約,讓我很慶幸我不是自己定義的幹話人。
國小低年級時在朋友家的社區有玩過,不亦樂乎。對攀岩的印象就是:我力氣很大、超厲害、超強!
觀看安全影片(抱石的安全墜落)的時候,還想說「爬得上去,怎麼會沒力氣下來?」
攀岩(Rock Climbing): 在室內或戶外攀登岩壁或人工攀岩牆的活動。通常依賴於專門的設備,如攀登鞋、安全帶、攀岩繩和保險器材,確保參與者的安全。
抱石(Bouldering): 抱石在較低的高度(不超過4至5公尺)的岩壁上進行的攀岩活動,通常不使用安全繩或保險器材。抱石路線較短,但挑戰性也很大,需要高度的技巧和力量。
這天才知道攀岩的運動模式是爬好一段,下來休息一下或思考一下再繼續反覆挑戰。
剛開始 Dodson 建議我休一下的時候總覺得可以繼續,但後來會深刻的知道「適量、有間斷休才有體力進行更長時間、多次的挑戰的本錢。」
Dodson 的熱情帶領,包含攀爬時提供建議。
他:「左手左手!」
我:「(雙手)打結了!」
他:「那右手右手!」
我:「...」
他:「總要先伸出一隻手!」
完蛋,莫名的感動。
他道盡的應該不只是攀岩,而是人生吧!
覺得自己沒力氣了,卡在上面等待太久力氣也不會油然而生,適當的小歇沒有問題,但卡太久只會連下去的力量都沒有,最終只能墜落。
發覺有些時刻會需要跨出大大的一步才可以踩到合適的石頭,於是請教 Dodson 是不是手長腳長的人比較有優勢,可以完成額外距離的抓握?
沒想到他給我的回應是攀岩技巧「用腦」最重要,並告訴我,身高高的人也有一些劣勢,像是靈活度,反之,嬌小選手甚至更可以透過跳躍的技巧達成高難度的抓握。
我想攀岩本身也跟生而為人一樣,每個人都點了不同的天賦和技能,要想取得成功並沒有絕對的優勢,而是如何善用才能、組裝技能!
果然什麼都有假想練習!Dodson 和攀友討論路徑和策略之後會在腦海確認一次之後上場。身為新手的我,看著相同顏色的石頭,當然是什麼畫面也沒有。僅僅在一旁觀摩 Dodson 的反覆嘗試,就覺得自己手無縛雞之力,要好好努力才行。
前面段落有提到安全墜落影片是攀岩新手入場前的必修。明明人生中充滿許多挫折與傷痛,回想人生遊戲的初學者時期,卻沒有太多機會學習面對失落。
近年在教育與心理領域,教導孩子正視情緒、面對失敗、接受自己的論點與方法與日俱增,是我所樂見,更是希望內在小孩能有所學。
Problem: A sequence of holds with a start point and end point.
攀岩抱石的路線也稱為problems,由特定的手握點和足握點組成,參與者需要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來完成路線。攀岩抱石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和難度等級,從初學者到專業選手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挑戰。
對比童年攀岩的經驗,現在的我,倒覺得:我好重、力氣好不夠。
每每挑選路線,又在內心不相信自己,Dodson 會在我身後對我說:「可以。你的你的。」聽起來不僅僅是傳遞了信心喊話,更是對我能力的信任。
英雄聯盟的對戰經驗裡,即使遇上一堆殘血只需收頭的場面,我也無法像戰友們那樣一邊說「我的局我的局」然後爭相上前去outplay。現實生活的我亦如此。真需要一個 Dodson 一直在我身後告訴我這麼棒一定可以。真希望這樣的信心,能夠自己給自己。
手握點有不同大小、形狀,最簡單的就是尋常的握把,再來就會有需要用到手指、手掌、手腕力量的抓握,才能穩固向上。
於人生,信仰、貴人、親友等都是提供支持的泉源,有時我們能因此加速上爬,有時我們能藉力休息,但,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依舊是自己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