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環境污染與全球化是沒有國界的,那麼我們如何思考從「我們的島」跳躍到「我們的地球」?如何從當下的全球化資本主義跨時空的思考未來的經濟模式?靠得便是─地理學。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在國、高中的課程裡,地理學時常與歷史放在一起思考。因為地理是由「空間」橫向地看世界,而歷史則是由「時間」縱向地看世界,彼此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一在時間與空間中動態發展的系統。時間與空間是相輔相成的,地理的現象不可能脫離時間,而歷史的事件亦不可能跳脫空間。既然時間與空間無法單純劃分,那麼或可稱「地理學」為「歷史地理學」。
何謂未來的經濟模式?此問題問的是,在全球化資本主義創造新經濟秩序的當下,如何改變此歷史地理時間與空間的支配性與霸權,思考若是一個社會主義或對環境生態負責的社會,其空間和時間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一位經濟學家和一位地質學家,談論有關礦產資源開採的最佳時間的範域。經濟學家主張,適宜的時間範域應按照利率和市場價格而定。地質學家則認為,每一代都有責任留下足夠的資源給後代。最後雙方沒能合邏輯地解決此難題,只能訴諸力量來解決。 過去地理的變化短則數十年,長則上億年。隨著全球化、網路資訊化的影響,地理地貌的改變、影響變得更即時、迅速(如:開發、地震、乾旱、水災等)。而在網絡社會的空間中,空間則變得更加流動,此「新空間」隨著資本流動、信息流動、技術流動、影音流動,流動空間讓空間可以任意折疊、反覆扭曲,讓我們能夠隨時隨地穿越於不同空間之間。
空間與時間沒有好與壞,亦如經濟學家與地質學家,彼此不是真假的邏輯問題,而是價值選擇的問題。那麼,如何透過地理學掌握地球的價值?
地理系統是「巨大的開放複雜系統」,其研究方法為「以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研究此系統。當今天我想知道有件事為什麼在這個特定地點發生,以及這地方的變化對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時,便能夠利用地理知識的5大基本架構思考,分別為位置、地方、人與環境的互動、移動、區域。
例如:台北在桃園的東北方的「位置」。台北是個中間低四周高的盆地,且是台灣人口最密集集政經中心的「地方」。台北曾在清領時期興建城牆,後又在日治時期拆除城牆,此「人與環境互動」的改變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流動空間的「移動」使得空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國與國、地區與地區)、空間感也越來越單薄。當空間彷若浮根的移動,便需要「區域」在地化的知識,找到區域的個性、特色,重新建立土地與人的關係。
當人們有上述5種地理學的基本架構知識,便能發現地理學處處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生活已不可或缺的Google Map就屬於一種地理技術。在Google Map中,1. 我們能夠能查覺到空間中各種事物安排的意義。如:為何U-Bike站要設在這裡,附近可能的使用客群為何。2. 能查覺到人、地方、環境之間的關係。如:如何在密密麻麻的道路中找到地標或節點正確地朝向目的地。3. 能將空間與生態的觀點應用在生活中。如:買在地的食材或找最近的素食餐廳減少碳排放。
回到未來的經濟模式,社會主義的時間與空間會是什麼樣子?馬克思主義的地理學認為:空間的生產要講資本、權力以及階層與空間的相互作用。在此過程中,空間構成了介質、產物及過程。因此,空間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容器只反映了相互關係的絕對和相對空間概念,而是反映了更多的關係。
重點不是思考何種經濟模式能夠在未來10年和更長時間內可續地養活每個人,未來就是現在,實現現在就是實現未來。當地理不再只是考卷上的科目,而成為一種生活化空間的思考模式時,地理學成為了跨時空的文化,讓追求不斷縮短時間與減少空間感的經濟學家,能夠在空間化的視域中,看見地質學家為之奮鬥的未來。
參考資料:
1.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王志弘(譯),1989,〈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
2.王鑫,2015,〈驀然回首─地理學的未來:沉思與抉擇〉,《環境與世界》。
2020/3/15